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做好防汛防暑,中医药防治处方来了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4-07-20 17:00:09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在线记者 石小宏

7月20日记者从四川省中医药局了解到,综合考虑当前四川区域内高温暑热及汛期湿气复杂多变趋势,发挥好中医药在防暑热、防暑湿中的独特作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日,省中医药局组织专家制定了《2024年夏季四川省防暑热、防暑湿疾病中医药处方》。

一、感冒常见病症处方

临床表现:恶寒或发热、咳嗽、头痛、头昏、咽痒或咽痛,舌淡苔白或黄,脉浮等。

处方:炙旋覆花15g、前胡15g、荆芥15g、生甘草10g、法半夏15g、生姜10g、大枣10g、麻黄15g、赤芍15g、桔梗15g、紫菀15g、枳壳15g、僵蚕15g。

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00ml,日服三次。

推荐中成药:荆防颗粒等。

二、脾胃常见病症处方

临床表现:纳差、腹胀腹痛、腹泻,身体倦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大暑前建议处方:

处方:茯苓10g、怀牛膝15g、炙甘草10g、诃子肉10g、防风10g、党参15g、枸杞子10g、生地榆15g、白芷10g、生姜10g。

大暑后建议处方:

处方:制附片(先煎)10g、干姜10g、茯苓10g、怀牛膝15g、木瓜15g、炙甘草10g、诃子肉10g、防风10g、石榴皮10g。

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00ml,日服三次。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液、参苓白术散等。

三、皮肤常见病症处方

临床表现:腹胀,大便稀。皮肤红斑、瘙痒、湿疹、水泡、渗出、糜烂,舌红苔黄白或厚腻,脉濡滑等。

(一)内服

处方:木香15g、黄连5g、藿香10g、佩兰10g、苍术10g、白术20g、陈皮10g、厚朴10g、泽泻10g、地肤子20g、土茯苓30g、生甘草6g。

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00ml,日服三次。

(二)外用

处方:地肤子30g、苦参30g、石菖蒲10g、千里光30g。

用法:用无菌纱布4~8层蘸适量药水,拧至不滴水,湿敷皮损处;或外洗皮损处。每日2~3次,每次20~40分钟。

四、其他方法

(一)代茶饮品

目前正值暑热和多雨季节,各地气候特征是暑湿夹杂为主,按照中医药防治理论,应饮用“清热、芳香、化湿”之品为宜。

推荐:

(1)荷叶10~20克,生姜二片,用水300ml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饮,每日2次。

(2)荷叶10~20克,绿豆20克,用水500ml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饮,每日2次。

(二)合理膳食

饮食煮熟煮透,营养搭配均衡,可食用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如萝卜、芦笋、山药、蒲公英等。切记不能吃野味,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忌暴饮暴食。

(三)合理运动

运动适度,可学习运用传统保健强身方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根据个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四)调畅情志

保持精神内守,勿惊慌,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勿躁勿虑静养。

(五)穴位保健

对足三里、气海、关元等重要强身壮体的保健穴位,经常施灸、按摩等,可以增强人体的正气以达到防病祛疾的目的。

(六)起居有常

作息规律,保证充分睡眠。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被和室内温度,注意防寒保暖。若出汗,则热水浴并及时更衣。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