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开办34年,春戏晚首次在中西部地区录制,缘何青睐德阳?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4-02-12 08:00:06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在线记者 曹凘源 薛维睿 侯冲

大年初二晚8点,《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以下简称“春戏晚”)在央视综合频道和戏曲频道并机首播。醒目的三星堆面具、精美的绵竹年画、诱人的中江挂面等,向观众展示此次晚会录制地——德阳的文化魅力。

这是这场梨园盛宴开办34年来,第一次在中西部地区录制。

四川参演阵容强大。省内18家单位演出、11个板块节目中均有四川戏曲元素、特色非遗年画以三国戏表演方式活化展现……在古蜀文明之源,“蜀戏冠天下”的繁荣气象得以重现。

“春戏晚”节目录制现场剧照。

梨园大戏缘何青睐德阳?作为“川剧之父”李调元的故乡,德阳近年来如何推动包括戏曲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拉直问号,可以从戏里戏外一探究竟。

传统

大戏根植于瑰丽奇绝的历史和厚重的城市文化

“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100多年前,学者王国维提出中国戏剧源于巫觋的观点。沿着这一假设思考,春戏晚落户德阳确是必然。

德阳境内三星堆遗址,“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有学者分析,三星堆青铜人像很可能是当时从事祭祀工作的巫师。戏曲的萌芽,或已藏在数千年前古蜀先民生活中。

“在原创戏曲舞蹈《梦回三星堆》板块,通过戏曲融合舞蹈并结合三星堆文物元素和《山海经》神话,讲述三星堆的奇崛。”春戏晚总导演董艺介绍,为更好地展现三星堆站立在青铜神树上的“神鸟”,节目组邀请了京剧尚派传人周美慧参演,还原出神鸟能歌善舞的状态。

三国文化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而德阳拥有白马关庞统祠、诸葛双忠祠等多处三国名胜古迹。晚会《三国英雄传》板块,就将四川特色的非遗项目绵竹年画与戏曲中长演不衰的三国英雄形象相融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三国英雄人物形象活化。“这样的一个‘绑定融合’,对于‘春戏晚’拍摄录制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董艺表示。

悠久的历史之外,德阳这座城市厚重的工业基因,也为整台晚会提供创作灵感。

德阳因“三线建设”而立市兴市,孕育了无数国之重器。为展现、传承、弘扬三线建设给德阳带来的精神底蕴,节目组选用了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武生组最佳表演演员周恩旭演绎“铁鸟”,用硬朗的武戏演绎德阳这座城市的工业内核。

说戏言戏,春戏晚在德阳录制,让京剧名家谭孝曾感到非常高兴。“京剧与川剧渊源深厚,京剧博采众长,很有包容性,很多成分来自地方戏。”谭孝曾表示,春戏晚面向基层、面向地方,给当地老百姓在龙年带来了一份文化大餐。

传承

大戏在保护与发展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月11日晚,德阳玄珠湖畔,德阳灯会现场各式各样的彩灯吸引着来往的游人观赏。距离灯会不远处,此前为录制春戏晚而搭建的舞台也被保留下来。

德阳为“春戏晚”搭建的舞台将保留下来继续开展惠民文化活动。

一座舞台的留用,恰似一种隐喻,象征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

传承,在艺术作品中。

在春戏晚舞台,除了戏曲名家登台亮相,也有不少“萌娃”出场。京剧节目《一脉相传》就有德阳市岷山路小学的学生参与演出,穿上戏服的“小戏骨”们一招一式有模有样。

记者了解到,在岷山路小学,很多学生都能有模有样地唱几段经典剧目、表演几个戏曲动作。“我们学校在设立戏曲兴趣社团、开发戏曲教育资源、营造戏曲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戏曲,并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传承的种子。”岷山路小学老师李桃说。

传承,在基层“土壤”里。

德阳广汉市高坪铺古镇剧场,汉剧传承人、广汉川汉剧团团长王松这两天和团员们一直忙着春节期间的演出。

作为两百多年前从陕西汉中传入的剧种,广汉汉剧几经演变,形成了唱腔优雅、形式多样、剧目众多的特点,在四川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如今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戏曲艺术逐渐有了没落趋势,这让王松等心有不甘。

但看到春戏晚中那些唱念做打有模有样的娃娃们,王松更多了一份信心。“越来越多年轻人重视这门艺术,能唱几句、表演几段、甚至完成一些小剧目演出,我们很满足。”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谈到名家名角与戏曲萌娃一起登台,参演春戏晚的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如此感慨,“所有的艺术家能够汇聚德阳,(说明)中国戏曲是一脉相承的,能够美美与共,让民众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给大家的福祉。”

传播

大戏在破壁融合、联名跨界中不断出圈

当晚节目中,地域特色秀演《巴适得板》让人眼前一亮。歌手王祖蓝和李斯丹妮的方言说唱、川剧小生和小旦的精彩表演,生动呈现了川剧身韵之美,四川清音、扬琴、金钱板等四川曲艺元素的融入,更是展现了曲艺“以口语说唱故事”的艺术特点。

四川籍歌手李斯丹妮表示,《巴适得板》将流行音乐与传统艺术融合,不仅能吸引流行音乐爱好者和戏曲票友,也能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演该节目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肖德美认为,戏曲走进新时代,既要坚持守正,传承传统功法技艺;也要不断创新,具备现代意识,通过年轻化、时尚感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戏曲魅力。

春戏晚破壁融合背后,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不断创新传播方式的具体体现。“融入当地文化符号和运用科技手段,是此次春节戏曲晚会两大特色。”董艺表示,希望通过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术处理方式,更好地展示传统文化,让观众看到戏曲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春戏晚”录制现场——德阳华谊兄弟星剧场。

既有破壁融合,也有联名跨界。

春戏晚现场,记者注意到,年画桌布、扇子、抱枕等来自德阳的文创产品纷纷亮相,还有不少非遗传承人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川剧盔帽、德阳糖画制作等多种技艺。

晚会中亮相的川蜀小堆民俗系列特供版“德艺YANG YANG”,则以三星堆博物馆馆藏青铜纵目面具与兽面具为原型,搭配傩戏、变脸等传统戏剧文化元素,让戏曲艺术以创意时尚的方式更加贴近生活。

“德阳众多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为晚会的跨界融合和文化展示提供了诸多灵感。”董艺介绍,绵竹年画、木偶表演等元素,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穿插于晚会之中,既能展现四川德阳文化特色,又能营造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

春戏晚节目组供图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