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省地方志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在《四川羌族通志》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省民委副主任 刘文芝

作者:邓肖亭 发布时间:2012-06-01 12:32:15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四川羌族通志》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民委副主任 刘文芝

(2012年5月8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受敬全林主任的委托,参加《四川羌族通志》编纂工作会,在此,我代表省民委对与会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自去年9月在成都召开《四川羌族通志》工作会以来,编纂工作得到了参会单位的高度重视,按照《编纂方案》及任务分工及时进行了认真部署,使工作得以稳步推进。本次会议采用会训的形式,通报各地的工作进展情况,彼此交流心得、总结经验,省志办领导还要代表编纂委员会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希望同志们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编纂《四川羌族通志》工作的认识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我国唯一保持民族称号至今的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四川是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受重创,引起了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保护羌族文化的系列政策和措施。比如,将羌族文化保护列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建立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体系、成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羌族文化展开了抢救性地保护与研究,相继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羌族卷》、《羌族释比经典》、《羌族通史》、《四川的羌族》等研究成果,《羌族莎朗》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民族文化古籍抢救整理项目规划。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和重大项目的开展,填补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空白,有力地促进了羌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编纂《四川羌族通志》,是用志体的形式全面客观地记述羌族的历史和现状,把因震灾损毁的羌族特有文化形态记录下来,对于羌族群众重温熟悉的文化记忆,重构温暖的文化氛围,对于抢救保护和开发羌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重建美好家园意义重大。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今年全国、全省“两会”,又对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四川羌族通志》编纂工作是灾后重建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战略任务的具体行动。希望参会单位站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明确思路,周密安排,把握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民族政策,展示好灾后重建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按照《四川羌族通志》总体设计要求,志书内容涉及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族源及社会进程、人口、政治、经济等诸多内容,全志计划100万字,可以说内容多、任务重、时间有限。省志编委会已专门下发了《四川羌族通志编纂方案》,对任务进行了分解。希望有关州、市、县一如既往高度重视,认真对照《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做好本区域内资料的收集和初稿编写。有关州、市、县民委(民宗局)要积极支持工作,并协助志办做好文字内容政策把关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编纂质量

《四川羌族通志》的编纂工作,阿坝州、绵阳市、甘孜州的有关县都承担了重要工作任务,前期大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但作为民族志,它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工作要求高,必须做到观点正确,内容全面,资料翔实,特色鲜明,合符志体,结构得当,记述准确,行文规范。即资料具有全面性、真实性、系统性、权威性。这就需要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工作,需要有关州、市、县参编单位通力配合、支持。希望参编单位选派一些熟悉羌族历史现状、政策水平高、有文字功力的人员组成编纂工作班子。同时要吸收有关专家、学者参加撰稿、审稿工作。希望参与编纂的同志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系统、全面、客观如实地记述羌族的历史和现状、自然和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及羌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灾后重建的辉煌成就及经验教训,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争取将这部通志修成精品佳志。

同志们:编史修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四川羌族通志》一定能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最后,祝本次编纂工作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