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全省地情动态>市县动态>详细内容

【史志编修】成都教育系统积极推进教育志鉴编纂及校史馆建设工作

来源:成都方志 成都教育发布 发布时间:2024-05-27 14:40:55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教育系统

积极推进教育志鉴编纂及校史馆建设工作

 2023年12月22日,成都市地方志办、成都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成都教育志鉴编纂工作的通知》。2023年12月27日,成都市地方志办、成都市教育局联合召开全市教育志鉴编纂工作推进会,对全市教育系统大规模修志编鉴进行工作部署。会后,各区(市)县地方志机构和学校纷纷行动,以教育志鉴编纂之“静”,充分反映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之“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书写“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在志鉴编纂、场馆建设、资源挖掘活动开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

我们来学习修校志

 第一次走进方志馆是在2023年9月18日,我们参加了“铭记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九一八纪念活动。在成都方志馆门口,有一扇造型独特的门,上面写着“华阳国志”四个字。听老师的讲解后,我们知道原来这是中国第一部志书《华阳国志》的封面,它在体例上首次实现了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是地方志编纂史上的一大创举。

图片

 从方志馆出来,我们几个同学想,明年6月,就毕业了,每届毕业课程都有“我给母校留下什么”,我们学校没有校志,我们能不能在毕业时送学校一本我们自己编的芳草小学校志,让芳草文化代代相传?

图片

 为了让我们的想法付诸实施,我们第二次来到了成都方志馆,了解地方志的编写方法、体例与结构等,以便参考借鉴我们即将编写的芳草小学校志。接着,我们通过查找教育志、年鉴以及其他学校校志等资料,最后以《成都市龙泉区实验小学校志》等为参考来指导我们编写校志。经过多次认真研讨修改,我们制定了芳草小学校志的结构。

图片

 后续,我们又上中国方志网查阅了校志编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相关资料。

图片

 2023年11月3日,“方志文化进校园”——成都市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在芳草小学南区举行。我们以主题选择、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三大板块作了介绍。现场多位老师针对研学课程设计过程,以上课的形式,引导我们梳理总结出研学课程的基本板块和关键要素。

图片

 2024年2月28日,我们校志编纂小组十分幸运地到成都七中林荫校区旁听了成都七中120周年校志篇目大纲评审会。听完后我们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图片

 2024年3月26日,成都方志馆的吴老师为我们讲解“如何编好一校之志”,包括“校志的意义”“志与史的区别”“如何编写”三大版块,对我们推进校志的编写起到了很好的启示。

图片

 2024年4月16日,在2024年成都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推进会上,全市推荐了四个研学课程,其中,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我们来学习修校志——成都方志馆研学》在会上推荐。

图片

图片

成都市第三幼儿园

学前百年 树魂筑梦——

成都三幼学前教育博物馆建设之路

 为填补国内无学前教育博物馆的空白,成都市第三幼儿园教师团队自主设计创作,于2022年5月在成都三幼建成全国首座学前教育博物馆。

图片

图片

 博物馆充分运用史料展陈、场景复原、互动体验、多媒体技术等综合手段,形象生动地再现中国学前教育赓续发展的历史画卷。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传承中华幼学文化新载体、传播家庭教育新平台、提供学前教育历史研究新窗口,成为国家学前骨干教师培训新基地、成都文化新地标。

学前教育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建成的学前教育博物馆以传播中华学前教育文化和中国“慈幼树基”精神为主旨,涵盖中国源、树基魂、三幼兴、儿童本、未来梦五个场馆,集教育、研究、师训、收藏、展览、体验于一体,具有在地性、传承性、教育性、研究性、文化性等独特价值。

  “中国源”场馆设置了古代学前教育、近现代学前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前教育三大主题,展现了中华民族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馆中展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前教育发展史,百年来各个时期党对学前教育工作的文件,史料丰富,这种以博物馆呈现党领导学前教育发展的形式,率先在全国打造出红色学前教育基地。

图片

图片

 “树基魂”场馆全面呈现了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幼儿园活化石的成都树基儿童学园(成都市第三幼儿园的前身)的起源、创办、发展、特色等,解读“树人生之基、树民族之基、树国家之基”的树基精神。在这里着重介绍了中国学前教育的两位先驱,树基儿童学园的第一任园长蒋良玉教授、第二任园长卢乐山教授,立足中国文化,吸收西方理念,探索近现代中国式学前教育的新路径。她们办学的思想和实践,为新中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图片

 “三幼兴”场馆主要呈现成都解放后人民政府接办树基儿童学园,命名为成都市第三幼儿园,从百废待兴、发展壮大、改革创新、示范辐射、惠及百姓的历程,以三幼的发展折射出新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图片

图片

 “儿童本”场馆主要从儿童视角,感受、体验儿童眼里的世界,唤醒社会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爱护。

 “未来梦”场馆设计为开放式空间,是开展博物馆培训课程的场所。

图片

图片

 创新发展。在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先后查阅近5000万字的文史资料,收集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1万余张、藏品600余件,这些资料藏品不仅是学前教育的宝贵财富,支撑着博物馆的开馆,而且还用历史的眼光、专业的能力,在鉴定、甄别、挖掘等过程中,全方位锻造了一支业务精湛、情怀浓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的幼教队伍。

图片

图片

成都市第八中学

编校史建场馆 忆往昔期未来

——成都八中人的82年春秋

 校史馆就是学校的编年史,是学校文化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所以不仅仅是收藏陈列的场所,更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传承。从一开始,成都八中就把“将学校、国家结合,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作为编纂校史、修建校史馆的指导思想。希望在校史馆中记录记忆的同时,给予学生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

前期筹备

 学校自2022年至2023年,多次组织有关校史馆资料搜集的活动,采用网络搜索、走访老教师、会议访谈等多种方式,搜集到口述史、老照片、老物件等多种类别的史料,希望在校史馆中呈现一个真实的、有深度、有温度的成都八中校史。

图片

图片

退休教师座谈会上,魏凤琼校长、冯昌义校长讲述自己与八中的故事

图片

图片

成都八中党委书记王宇、校长欧拥军拜访退休老校长

图片图片

退休教师王斯仁拍摄的20世纪60年代的成都八中(上)、1981年“一二·九”歌咏比赛(下)

正式实施

(一)结构与文字设计

 学校校史馆设计团队在暑假期间在所搜集的史料的基础上,寻求了文献综述法等相关理论支撑,另外还从一线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校史馆的设置在学校教育中的内涵、特征及作用,反复修改,形成初步设计。

 在设计校史馆整体结构、编写相关文字的过程中,最困扰学校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在校史馆的修建中彰显国家与民族教育?”最终,学校采用的方式是以国家时代变迁为线索,来引领校史馆的整体设计。所以在学校的校史馆中,学生不仅能直观地了解自己母校的校史、校训、办学理念、办学精神等学校文化,还能了解国家的变化,了解在过去的岁月里,广大师生为了国家的发展建设而不懈奋斗的历程。学校力图将一校与一国之春秋相结合,展现中学教育基于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回应学校“发展自我、报国为民”的校训。

(二)反复研讨

 在结构与文字设计初步定稿后,学校又多次召开会议,邀请专家,对校史馆中的文字部分反复斟酌和整体结构设计中的细节反复商讨。历经磨砺,最终成稿。

图片

(三)进行施工

 寻找了相关单位,深度交流,紧密跟进,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与疏漏不断提出解决方案,并总结相关经验教训。在近一年的施工后,校史馆最终落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成都方志 成都教育发布 (原标题:一起修校志!蓉城学校为成都市教育志鉴编纂工作“添砖加瓦”)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