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方志四川》四集电视纪录片-魅力天地(上)
【片名】魅力天地(上)
【画面】新方志成果群(省、市、县三级志书,年鉴、期刊,其他地情成果),志书获奖成果群(奖证),四川方志馆馆藏,《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掠影)
硕大荷塘中,别样红的映日荷花在志书中摇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字幕】1949年10月1日后 巴蜀大地
【画面】四川解放时情景(解放军入成都,欢呼庆祝解放的群众等)
【解说】
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地方志的记录亦为此掀开新的一页!
【画面】北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王祝晨代表发言《早早动手编辑地方志》(载《人民日报》),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代表发言《高龄委员积极修纂方志》《继续编纂地方志——顾颉刚、李培基、叶恭绰联合提出八条实施纲要》等文章(载《人民日报》)(叠加),金毓黻《普修新地方志的拟议》(载《新建设》)(掠影),1958年7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印发《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修正草案)“1967年以前编出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的地方志,记载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1958年开始进行试点和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对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进行研究,写出这些城市的历史,和其他有关著作。此项工作由科学院提出具体计划,并负责实施。”(红线标注)
【解说】
1956年6月,山东教育厅副厅长、人大代表王祝晨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发言,提出了《早早动手编辑地方志》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吹响了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集结号。同年下半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1956 -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1958年2月,《规划纲要》作部分修改并于3月经科学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和原则通过;7月,由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内部文件”印发。《规划纲要》将“地方志的编纂”列入其中。
1957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顾颉刚、李培基、叶恭绰更是炉中添薪,即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继续编纂地方志——顾颉刚、李培基、叶恭绰联合提出八条实施纲要》的发言,并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及后来《规划纲要》的实施,有理、有节、有序地推进了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进程。然而,倡导全国大规模修志的却是毛泽东主席。从时间上来看,毛泽东主席倡导修志的时间(1958年3月)早于《规划纲要》出台的时间(1958年7月)。或许《规划纲要》中关于修地方志的内容便源于毛泽东主席的倡导,至少有重要关系。
【画面】1958年3月的成都,毛泽东主席接见群众及在成都郫县红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调研,金牛宾馆及银杏别墅,毛泽东主席使用过的桌椅(掠影)
【解说】
“治国者以史为鉴,治郡者以志为鉴”。作为治国者,毛泽东主席堪称修志问道的代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均有读志用志的习惯。他曾对地方领导讲述的“下轿问志”故事寓意深刻,至今让人耳熟能详,甚至被一些领导初任职一方时所仿效。
【画面】《利川县志》序“昔朱晦翁宰南康,下车伊始,他务未遑,先问志书。诚以一之邑中疆域之远近,户口之盈虚,风俗之贞淫奢俭,与山川、草木、物类、赖有志焉。然后守其土者,得以按册而稽。儒者出治,必知其所重也”(红线标注),“下轿问志”(情景再现)
【解说】
“下轿问志”这个故事,说的是南宋朱熹走马上任南康郡,当地官员轿前恭迎。朱熹下轿即问《南康志》带来没有?顿时让接轿相迎的官员措手不及、面面相觑。
其实,毛泽东主席对地方志的重视非朱熹所能比。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几乎所到之处,毛泽东主席都要研读地方志书。
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一到成都便问省委书记李井泉“何为成都”的事,堪称现代版的“下轿问志”。在“成都会议”期间,他调阅和圈点志书的事,更是传为志坛佳话。
【画面】3月,成都平原,麦苗儿青,菜花儿黄
【音乐背景】《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
【解说】
1958年的3月,成都平原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
就是在这个春天,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主持了中央工作会议。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陈云、邓小平等及各省(区)党委第一书记和中央部委领导均参加了会议。这是一次对中国当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史称“成都会议”。会议提出和研究了许多问题,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当地合为大社的意见》等37个中央文件,并首次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画面】郫县红光广场,“毛主席和群众在一起雕像”,《活力红光——毛主席来过的地方》《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歌曲)(特写)
【采访】卫志中 郫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毛泽东主席注重调查研究,并强调“出以亲身”。他在《二十四史·唐书·列传九十八》中便有这样的批注“调查研究,出以亲身”。他还有一句名言:“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头。”
【画面】毛泽东主席对《二十四史》批注“调查研究,出以亲身”(特写)
【解说】
重调查研究是毛泽东主席的一贯作派。为开好“成都会议”,他提前到了成都,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采访】卫志中
成都会议是1958年3月8日召开的。可是,毛泽东主席4日便抵达成都。他为何要提前到达成都?就是为了开好这次重要会议作调研。
他的调研一是到农村,问道基层群众;二是读志问道,以启决策。他请四川省委办公室的同志从省图书馆借来《华阳国志》《灌县志》《都江堰水利述要》《李长吉集》等志书和诗集,对四川历史和地情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成都历史文化与成都平原水利和农业生产进行研究。
【画面】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毛泽东主席读志蜡像馆,《毛泽东与二十四史》,毛泽东主席题写书名或圈点或朱批《李长吉集》《四川通志》《华阳国志》《蜀本纪》《灌县志》《都江堰水利述要》等(特写),《李长吉集》书名(特写)
【采访】王嘉陵
毛泽东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尤其是史书和志书。如果说他对一部《二十四史》的浓圈密点是史志界的一段佳话,那么对《华阳国志》《蜀志和都江堰》《都江堰 灌县志》等志书的作批加注则是志坛的一段美谈。
毛泽东主席当时住在成都城郊的金牛宾馆。他所调阅的志书和史书,据当事人回忆竟拉了一吉普车。
(请其介绍毛泽东主席调阅志书的情况和讲述相关的故事)
【解说】
毛泽东主席圈点和朱批的志书均与四川有关,也与他来川工作即主持“成都会议”有关,特别是农业和水利问题,以问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今天,当我们再度看到毛泽东主席圈点和朱批这些志书的了了痕迹,能握住的是一种温暖的记忆和驰骋的遐想。
除在调阅的书中圈点或批注了《华阳国志》(卷第三蜀志部分)、《灌县志》《都江堰水利述要》等志书外,毛泽东主席还为唐代诗人李贺的诗集题写了“李长吉集”书名,以释其诗人情怀,以显其大雅风范。
【画面】《诗词若干首》书影,毛泽东主席手书“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特写)
【解说】
更有甚者,毛泽东主席还颇费苦心地将选编的《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和《诗若干首》(明朝人写有关四川的一些诗)两部诗词集印发与会领导同志,以期与会领导诗词中识四川,实现了诗词走下文人案头而成为一种地情资料为现实服务的愿景。
1979年4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将这两部诗词集合并出版,印数竟达36万册。可见,毛泽东主席为四川编的这一本书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不乏广泛影响。
【画面】成都,“成都会议”(场景)
【解说】
“成都会议”在中国当代史上留下了卓然一笔。
毛泽东主席既善于从群众中来,又善于在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故他曾告诫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而我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为了解决这些“幼稚可笑”的事,他倡议各地要编修地方志。由此,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在全国掀起热潮,并注定它一路走来所呈现的波澜壮阔之势。
【画面】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关于新修地方志的几点意见》特写,侯仁之肖像,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聂荣臻聘侯仁之为地方志组组员证书
【解说】
1958年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地方志组成立,聘请侯仁之等为组员。同年10月20日,制定《关于新编地方志的几点意见》。
《关于新编地方志的几点意见》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编修地方志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新编方志的领导、指导原则、内容形式、机构组织等均提出具体要求。它犹如号角,吹响了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
【画面】20世纪50年代末,嘉陵江流动如练,南充,《南充专区志略》《西充县地方志略》《广安县地方志略》(特写)
【解说】
根据《关于新编地方志的几点意见》的精神,在巴蜀大地上,迅速展开修志工作的要推川北的南充了。
南充,既是一座孕育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城市,又是一座具有“果城”“丝绸之城”美誉的城市。
在经历“大跃进”之后的一番沉淀,特别是1959年3月第二次“郑州会议”进一步纠正人民公社化中的“共产风”等错误,人们在阵痛中不断反思,在盲动中不断问志于发展。1959年,南充地区的党委、政府推出一批“志略”,如南充地委办公室编的《南充专区志略》、西充县委编的《西充县地方志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广安县,不仅专设县志编修委员会机构,而且以其名义编修《广安县地方志略》。
【画面】《广安县地方志略》及目录、图、表(特写)
【采访】夏建平
当时的南充专区,县县出版有“志略”,但尤其数《广安县地方志略》最为精美。它于1959年5月问世,是广安县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一部志书。
其内容分类达18项,11万字,图文并茂,略古厚今,记录了10年来广安人民创造历史和取得的成就,颇像今天我们所编的一个地区的“概览,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书为硬封精装,这在当时特别是作为一个县,其印刷恐怕可以用“豪华”二字来形容了。
【解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花引来百花开。这些“志略”即率先出版的地方志成果,堪称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东风第一枝”,具有特殊的效应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画面】1960年3月23日,程子健、康乃尔上书李大章并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建议成立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的专函,《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
《关于编纂<四川省志>的初步意见》
1960年4月,四川省第二届人民委员会第11次全体会议通过成立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的决议,《四川公报》载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成立消息
1960年6月9日,《四川日报》载《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编纂新省志——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成立》、张秀熟《谈<四川省志>的编辑问题》
【解说】
1960年的6月1日,这是一个让四川方志人不能忘却的日子。这一天,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宣告了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有了第一个省级地方志工作组织机构,中断的《四川省志》编修将高高扬帆而起锚远航。时任省长李大章挂帅出任主任委员,省委统战部部长程子健、副省长张秀熟和康乃尔出任副主任委员,65名德高望重的领导和学者出任委员。它的成立,呈现出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格局。
【画面】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设址(成都中莲池横顺街7号),江在雄、陈远铭、胡力三在旧址指点
【解说】
这里曾是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的旧址。
虽然时过境迁,眼前已是一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的旧址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但这个地方曾见证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历史的起飞,让修志者无法忘怀。
这一段修志历史——一段不能忘却的峥嵘岁月,让曾经参加过编修《四川省志》的江在雄、陈远铭、胡力三老人启开了封存半个世纪的记忆,令他们思绪飞扬、感慨万千。
【画面】李大章照片(掠影),张秀熟照片(掠影),《关于编辑<四川省志>的初步意见》《四川近百年大事记述》(特写)
【采访】
江在雄 时为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编辑
当时的省人委,也就是现在的省政府。根据省人委《关于编辑<四川省志>的初步意见》,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由省人委直接领导,省政协协助。全志为15卷,以系年史的“四川近百年大事纪述”为经,以专志14卷即《四川省地理志》《四川省工矿志》《四川省农林水利志》《四川省交通志》《四川省财政贸易志》《四川省盐业志》《四川省教育志》《四川省卫生志》《四川省文化艺术志》《四川省学术志》《四川省文物志》《四川省民族志》《四川省宗教志》《四川省人物志》为纬,成立15个编辑组,由各主管部门组织力量,一边搜集整理资料,拟出专志纲目,一边编写。
【画面】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17辑)书影(叠加),《四川近百年大事提纲》,张秀熟著《二声集》,《四川日报》载张秀熟《谈<四川省志>的编写问题》(1960年6月9 日)、《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编好省志》(1961年8月5日)(特写)
【采访】江在雄
特别是“近百年大事纪述编辑组”,编写有《四川近百年大事提纲》。
(请其介绍新中国第一轮《四川省志》编修概况,讲述张秀熟编修《四川省志》中的故事)
【采访】陈远铭 时为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编辑
四川省志编纂委员会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1961年7月,编纂委员会内设办公室和15个编辑组,张秀熟兼办公室主任。
自1961年起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省志编纂委员会与省政协联合出版《四川文史资料选辑》计17辑,所选资料包括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各个时期历史的方方面面,是非常重要的修志资料。
(请其讲述张秀熟在组织编纂省志中的故事)
【画面】胡力三赞美张秀熟诗(特写)
【采访】胡力三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退休干部,副编审
(请其讲述张秀熟在组织编辑《四川近百年来大事记述》中的故事,介绍写诗由衷赞美张秀熟的缘由)
【画面】张秀熟与何郝炬,《四川省志·附录》及所载何郝炬《百卷书成有怀秀熟老人》诗句“廿载成书慨万千,营谋擘画仰前贤”(特写)
【采访】何郝炬
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省地方志编委会原主任
张秀老不仅是新中国四川两轮修志的发起人和领导人,而且对地方志有许多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四川省志》的编纂和组织工作,如他1961年8月5日发表在《四川日报》上的文章《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编好省志》,洋洋洒洒近万言,堪称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谈省志编纂的第一篇“万言书”。据《中国方志通鉴》记载,张秀老的这篇文章还是20世纪60年代谈省志编纂唯一的专文。
(请其讲述张秀熟“文化大革命”前后组织编修《四川省志》中的故事)
【画面】张秀熟照片,《方志百科全书》“方志人物”张秀熟关于“地方志就是地方史”等学术观点(红线标注),张秀熟关于修志的手稿(飞动)(省卫生厅藏),《四川省志》残稿
【解说】
张秀熟德高望重,是成都地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他诗文并重,品格高尚,被人们尊称为“张秀老”“张老”“秀熟老”。
这个“老”,是指他在党内的资格老,即192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老”,是指他主持四川地方志工作的资格老。他是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奠基式的人物之一,颇多学术建树,有关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发轫和发展的点点滴滴都与他息息相关。他具体主持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可以从1960年追溯至“文化大革命”后的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建制。
【画面】沙湾郭沫若旧居,天涯海角,郭沫若点校《崖州志》(情景再现),《涯州志》特写
【解说】
出生在四川却名响在外的还有一位志家,那就是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从小喜欢读志,善于从志书中找到他喜欢的山川风物,甚至“对号入座”。1962年,他在海南崖县点校了《崖州志》,一时成为名人修志(点校)的一段佳话。这部志书的成功点校,为今天三亚的创意旅游起到了积极作用。
【采访】郭平英 郭沫若女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副所长
崖州就是今天的三亚市,当时为崖县。郭老点校的这部《崖州志》编成于清·康熙33年(1694),续修于光绪27年(1901)。点校后的《崖州志》初版1200册,为仿古线装本,现在是一书难求。为满足读者需求,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将这本书重印出版。
《崖州志》点校于1962年。这一年,郭老第二次来到今三亚。应崖县县委请求,他历经曲折点校了这本志书。
郭老之所以欣然同意点校《崖州志》,除体现志书为现实服务功能,另一个原因便是他的爱志情结。他自小就喜欢读志书,甚至有瘾。
【采访】章玉钧 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会长
以前我们研究郭老,多是从其文学、戏剧、考古、书法、史学等方面去思考。从地方志角度去认识郭老这还是第一次,亦是一个新课题。这也说明郭老文胆志心,堪称一位“球体型”的艺术家,具有格外的讨论意义。
(请从“郭沫若研究会”角度讲郭老自小好读志书和用志的故事)
【画面】“文化大革命”,四川历史文献灰飞烟灭场景(叠加)
【解说】
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华五千年文明受到空前绝后的重创,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陷入灾难的深渊。四川的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工作被迫中断,省志成为“四旧”的重点,资料稿本被抄没流失,编纂人员被迫害,甚至致死,机构被撤销。
【画面】杨柳律动,春水荡漾,百花争妍,百鸟啼唱;《四川文史资料选辑》(17辑,20世纪60年代初期陆续印刷本,1979年第二次印刷本)(特写);北京,胡乔木在中国史学代表会上背景资料,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请柬(1981年7月)
【解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980年4月,中国迎来了编修地方志的春天。
这个春天的标志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方志的编纂,也是迫切需要的工作,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我们要大声疾呼,予以倡导。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和新体例,继续编写好地方志。”他还强调“我国向来就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必须把这个传统继承和发扬光大起来。否则我们就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
这次会议和胡乔木的讲话,给因“文化大革命”被迫中断的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的重新启动,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带来了起飞的机遇。
(视频数据采集:《方志中国》)
【画面】历任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任白戈、何郝炬、谢世杰、蒲海清、顾金池、张中伟、杨崇汇、蒋巨峰、魏宏(特写),省、市、县级地方志机构挂牌叠加,四川省地方志协(学)会挂牌(叠加),修志场景等
【解说】
“笔惊风雨春潮急,文继马班盛世声”。
1981年10月,中共四川省委决议设置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继续纂修省志并指导全省各地(市、州)、县的修志工作。时任省政协主席的任白戈出任主任委员。继之,历任常务副省长出任主任委员至今。
如果说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只是编辑省志,那么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成立,则吹响了四川省、市、县三级志书全面编修的“集结号”,标志着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画面】1982年12月18日,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工作会议场景,张秀熟讲话:《编纂<四川省志>工作的经验教训》(载《四川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1期),《四川日报》报道(特写)
【解说】
“东风夜放花千树”。这次会议称得上四川新编省、市、县三级志书的誓师大会,
一派地方志闹“元宵”的盛景,将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推向新的高潮。
【画面】20世纪80年代初,省、市、县三级地方志工作通讯(叠加),《荣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关于编纂《荣县志》征集有关资的通告,马国栋、胡力三、张伯龄等指点如山般的志书资料,《编纂新地方志被列为“七五”重点项目》(载《人民日报》,1986年12月26日)
【采访】张伯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搜集资料的工作如火如荼展开,甚至家喻户晓,从各地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发布的通告便可以感到。
(请其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期如火如荼的修志工作和讲述搜集地方志资料的故事)
【画面】
《四川近现代人物传》征稿启事,如山一般高的第一轮志稿,省方志馆(省档案馆内)(掠影)
【采访】马国栋
志存高远,书写春秋,传之世人既是修志人的愿景,更是我们肩上一副沉甸甸的重担。
(请其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期修志的情况)
【画面】
第一轮志书,全国地方志成果展及四川展区(掠影)
【解说】
如鉴如衡千秋笔,求真求是万代书。
睹书生情,思绪万千。面对这浩瀚的书稿,张伯龄、马国栋两位修志者解读了“皓首穷经”的内涵,见证了“十万修志大军”的局面。那个局面是何等的波澜壮阔,何等的摇曳心旌。当然,让人感动的还有《内江市志》《内江县志》书名的题署。
【画面】《内江市志》《内江县志》及书名(特写),台湾摩耶精舍张大千蜡像,张大千题“内江市志”“内江县志”(情景再现)(辑《百年巨匠——张大千》资料),张大千《文笔生花》及题画(特写)
【采访】余崇威 内江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关于《内江市志》《内江县志》书名的题署,一时讨论纷纷,但最后一致意见却是
请身居在台湾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理由是,除张大千的名响,其中之一便是他系读志用志的高手,具有学者视野。为临摹敦煌壁画,他揽读有《五凉志》《凉镇志》《西宁府新志》等志书;为画黄山,他研读了《黄山志》,并根据山志画出名作《文笔生花》,在画题款上校正游人认知的局限,即他在题画中说:“近人游黄山者,多谓(文笔松)已枯萎,不复知其所。予按山志,从始信峰慧明桥道中得之,在绝壁下,一峰特起,盖绝险无人往探之,遂传化去耳。”
“巴山夜雨涨秋池”。1981年,八旬老人张大千,饱蘸相思,饱蘸柔情,饱蘸浓墨,用他如椽之笔写下了“内江市志”“内江县志”书名。
(请其讲述《内江市志》编修的故事及张大千题署“内江市志”的故事)
【画面】《什邡县志》(特写),张秀熟《关于人物志与人物传问题答什邡县志编委会》
【采访】 马国栋
生人是否入志和人物志与人物传的问题,在当时可以说众说纷纭,方志界讨论沸沸扬扬。为此,什邡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写信请教张秀熟同志。没想到89岁高龄的张秀老很快给予回复,并赞扬:“你们的问题,写得很好,非于治史有修养者不能。甚佩!”
这封信虽然已经30年,但关于县志如何列人物一目,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请讲述时与张秀熟的通信和编修《什邡县志》的故事)
【解说】
《内江市志》《什邡县志》这两部志书出版的时间,一是1987年,一是1988年。
今天,我们只知道它们分别是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第一部城市志和县志。然而,这两个地方的修志却早于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成立时间,也就是分别在1980年和1981年的1月开始编修的。这两个修志的地方,是1983年在全国“洛阳会议”上确定的两个点,即一部是城市志,一部是县志,而且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六五”计划首批成果。
【采访】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领导
(请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期修志中的情况和讲述相关的故事)
【采访】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领导
(请其介绍20世纪90年代后期修志中的情况和讲述相关的故事)
【画面】成都市永兴巷15号(省政府第二办公区)大楼, 办公场地(景),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建制文件,各种资料索引和汇编书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修志文件,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台的修志规范等
【解说】
这里,是四川省修志的中枢机构。有关四川修志的规划和规范,从这里走向市(州)县(市、区),走向省级部门。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简介(略)。
【画面】何郝炬审读《四川省志》(情景再现),在四川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和新编地方志成果展上(特写),其诗集《澄愚集》、自传体小说《霜天晓月》(上下)等(掠影)
【采访】何郝炬
(参考已辑音像资料。请其讲述第一轮修志中一两个感人故事)
【采访】黄友良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省志总编室主任,编审
《四川省志》凝聚了何主任的心血。十多年来,地方志工作会他一次都没有拉下。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会上从来不讲话或作所谓的“重要指示”。我曾经问其原因,他笑笑回答说:“我只是来给大家鼓劲的。”
是的,他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是的,他就是这样默默地支持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请其讲述何郝炬修《四川省志》的故事)
【画面】何郝炬,为《四川省志》所作的100首诗并书法(情景再现)
【解说】
在修志工作中,许多领导既是领导者,又是参与者。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省地方志编委会原主任、《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负责人何郝炬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受中共四川省委的委托,受老领导张秀熟的嘱托,与地方志为伍前后长达16年,不仅领导和组织了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而且逐一审读修改了《四川省志》计79卷、4500万字(成书字数)。他还满怀深情地为《四川省志》作序并为各卷及重大活动、人物写诗计100首。
【画面】岳忠在地方志工作会上讲话,为四川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题诗(《巴蜀史志》,1999年特刊),在四川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和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上,张中伟省长特别颁发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岳忠“地方志先进工作者称号”证书(特写),岳忠在病榻上,春蚕吐丝(剪影),烛光摇曳(剪影)
【解说】
无独有偶,与四川地方志为伍长达16年的还有岳忠同志。
1984至2000年,岳忠同志曾受省政府主要领导委托,协调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工作。4500万字的《四川省志》,在他的笔下勾勾了了,逐一走游。1998年,在全省县级志书续修研讨会上,就四川县志续修志书问题,他率先提出了“续”“补”“纠”“创”的理念,具有指导续修志书的前瞻性和重大意义。
【采访】岳 忠 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副主任,《四川省志》审核委员
(已故。其视频数据采集:已辑音像资料、四川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和四川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音像资料)
【采访】黄友良
(请其讲述岳忠同志修志的故事)
【解说】
是的,他是四川方志界的一只春蚕;是的,他是四川方志界的一支蜡炬。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仿佛就是给岳忠这位为地方志事业鞠躬尽瘁的人而抒写的。
【画面】眉山三苏祠,王致修出版著作《续修地方志操作》,在《中国地方志》《巴蜀史志》发表的论文,主编的《眉山县志》《眉山县志》(续)等志书及获奖证书,讲课(场景)
【采访】王致修,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副编审
(请其介绍第一轮修志和讲述《眉山县志》与苏东坡的故事)。
【解说】
王致修是地方志的组织者、编纂者、研究者、传播者。
这位苏东坡的同乡,说他是组织者,20世纪90年代他任眉山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说他是编纂者,他主编的志书竟达31部;说他是研究者,他著有《续修地方志操作》等;说他是传播者,他曾在全国、省、市、县地方志培训班讲课,故他的名字注定了与修志的情缘。
有意思的是,他的名字可以倒着念,即“修致(志)王”。是的,地方志同仁亲切地叫他“修志王”!而他亦风趣地回答:只要一息尚存,一定笔耕不辍,修志到“亡”。
【画面】四川省志成果群,《四川省志·人物志》,朱德、邓小平、陈毅、郭沫若、巴金、张大千等人物(特写)
【解说】
正是修志工作者的薪火传承,堪称四川文化工程的《四川省志》得以大功告成。
《四川省志》计79卷,堪称四川近现代的百科全书。其中一卷为《人物志》,以传、录方式记录了1027个人物。这些人物囊括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界精英,甚至不乏“通天接地”者,如朱德、邓小平、陈毅、郭沫若、巴金、张大千等。这些人物具有四川人“君子精敏”的特质,所串联起来的不仅是四川近现代史,而且是中国近现代史。
【采访】流沙河
“君子精敏”源自《华阳国志·蜀志·说蜀地》。这个“君子精敏”,就是四川名人的特质。
(请其讲述四川名人的特质,最好以故事开头)
【采访】袁庭栋 文化学者
(请其讲述四川名人的特质,最好以故事开头)
【采访】伍松乔
(请其讲述四川名人的特质,最好以故事开头)
【画面】《四川省志·民俗志》(特写),市县级志书对民俗记载(特写)
【解说】
如果说《四川省志·人物志》中的人物在不同领域展示了其瑰丽风采,那么《四川省志·民俗志》却要告诉我们:一方水土怎么养一方人。
【画面】
成都宽巷子、窄巷子、锦里,街子、黄龙溪等古镇及其民俗表演(掠影)
【采访】流沙河
(请其讲述四川民俗对四川人的影响,最好以故事开头)
【采访】袁庭栋
(请其讲述四川民俗对四川人的影响,最好以故事开头)
【采访】谭继和
(请其讲述四川民俗对四川人的影响,最好以故事开头)
【画面】《四川省志·方言志》(特写),代表性方言(特写)
【解说】
如果说《四川省志·民俗志》回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理,那么《四川省志·方言志》要告诉人们的却是:四川人的活力四射之所在,四川人的精神状态之所在,四川人的意趣情致之所在。
四川方言发展到今天不仅具有顽强生命力,而且不乏时代气息,甚至影响中国,如1994年在成都举办的一场全兴足球赛事中,“雄起”一词呼之而出。
【画面】成都,全兴足球赛(场景)
【解说】
“雄起”是“加油”的意思,但音调系上声,属于仄声范畴,故显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而“加油”一词则属于平声,缺乏力度和力量,特别是在体育竞技场上。俗到极致便是雅,故诗人流沙河说“雄起乃大雅”。
【画面】四川风情(掠影)
【采访】流沙河
方言是一方人的语言,更是一方人语言智慧的结晶。四川方言以幽默、俏皮、轻松、豁达、形象著称,如“安逸”“巴适”“舒服”等,颇能表达四川人小富即安的一种生活状态。画家石涛在《画论》中大讲特讲创作个性追求,即“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其实,这也很符合四川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请其讲述四川方言特色,最好以故事开头)
【采访】赵振铎 四川大学教授
(请其简述四川方言的起源,最好以故事开头)
【采访】邓英树 《四川方言志》主编,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请其简述四川方言的发展,最好以故事开头)
【画面】乐山大佛,峨眉山山门,山景,云海,清音阁,佛光、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峨眉山管委会山志办公室,《峨山图说》(清光绪版)、《峨眉山志》《峨眉山—乐山大佛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本等
【解说】
志书中的记载不仅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而且与我们组织开展的重大活动有关,甚至直接服务于社会各个层面,比如:峨眉山—乐山大佛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这份殊荣的获得,不仅提升了美丽四川的高度,而且加大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度。
【采访】郑必辉 峨眉山管委会山志办编辑
( 请其讲述地方志与峨眉山—乐山大佛申遗的故事)
【画面】大熊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卧龙自然保护区,熊猫作为使者邦交美国(《申报》1939年10月29日报道《四川熊猫过沪运美》)、宋美龄送美国大熊猫由财政部所发护照(1941年),《四川省志·大熊猫志》
【解说】
熊猫是地球上孑遗至今的珍稀动物之一,也是由四川推向世界的国宝,早在民国时期,它便作为中华友好使者邦交美国。
新中国成立后,熊猫更是频频作为友好使者前往苏联、美国、朝鲜、日本、西班牙、法国、英国、墨西哥等国。中央政府甚至将熊猫作为特殊礼物分赠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采访】张志和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
(请其讲述志书与大熊猫研究和保护的故事)
【画面】《汶川纪略》(清嘉庆版)、《平武县志》《南坪县志》《宝兴县志》《天全县志》等记载大熊猫资料(特写)
【解说】
对于熊猫的命名、产地、习性、保护等,四川诸多县志均有记载。
熊猫憨态可掬,我们并不陌生。然而,它当初的名字却叫“白熊”。翻开《汶川纪略》便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正是这些记载,使大熊猫有了历史的厚度,有了历史档案,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高的价值。
【画面】胡昭曦著《四川书院史》《巴蜀历史考察研究》(掠影),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四川大学,石室中学等(特写)
【解说】
如果说峨眉山—乐山申遗的文本与大熊猫研究和保护是群体成功运用志书的一例,那么胡昭曦教授广泛采纳志书中的资料为学术服务可谓读志、用志典型的个案了。
他所著的《四川书院史》,引用志书竟达100余种,包括一统志、通志、府志、县志、校志,而这些志书从古至今达数百年。
【采访】胡昭曦
(请其介绍以志写《四川书院史》《巴蜀历史考察研究》,特别是《四川书院史》的趣事)
【画面】黄剑华著《<华阳国志>故事新解·前言》《古蜀金沙》《古蜀的辉煌》《金沙遗址》《金沙考古》《天门》《三星堆》(掠影)
【解说】
与胡昭曦教授惊人相似,以方志来为学术服务的还有黄剑华研究馆员。
黄剑华长期从事文博工作和文史研究,特别是对于古蜀文明与三星堆和金沙考古的研究,成果累累。然而,这些成果竟得益于他的读志、用志。由此他感慨:感谢常璩,感谢《华阳国志》,感谢方志。
【采访】黄剑华
在我对四川古代文化的研究中,除借助史书,《华阳国志》是我非常喜欢和经常引用的一部志书。我的研究对象不少源自《华阳国志》。
在谈创作体会中,作家们往往说感谢生活。而对于地方文化研究的我却要说:感谢常璩,感谢《华阳国志》,感谢地方志。
(请其讲述读、用《华阳国志》对自己学术研究影响的趣事和故事)
【解说】
是的,读志、传志、用志,在今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服务中,志书作为重要地情工具书的使用,越来越被关注,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申遗与胡昭曦教授、黄剑华研究员的写作,只是其中之例。
然而,读志展示的最大规模却是在四川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上。
【字幕】2000年11月16日 成都
【解说】这一天,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普普通通。然而,它对于四川修志人来说,却是异常的不平凡。这一天,四川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暨总结表彰大会召开;这一天,四川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隆重开幕!
【画面】成都金牛宾馆,四川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暨总结表彰大会盛况,颁奖,奖牌,代表合影等
【剪辑组合】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认真读志用志,继续抓好修志”,省政协主席、中指组成员聂荣贵“修志工作一届比一届搞得更好”,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省地方志编委主任杨崇汇讲话,中指组常务副秘书长单天伦“再接再厉,将四川省地方志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讲话(同期声)
同志们:
全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暨全省本届修志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将对四川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编地方志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将对改革开放以来在修志战线上奋战了20个春秋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还将对新千年的续修志书工作进行总动员。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修志工作的重要会议。(杨崇汇同期声)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今天受到表彰的修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修志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经过20个春秋的不懈努力,本届修志任务已全面完成。新编《四川省志》一举填补了184年无省级志书的历史空白,新编地方志丰富了巴蜀文化资源宝库,是传承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张中伟同期声)
四川省的地方志工作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省区之一。我希望四川的同志再接再厉,将四川省地方志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单天伦同期声)
我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因为这项工作还没有结束,而且要一届一届永远坚持下去。要像历届省委、省政府一样,支持他们的工作,解决他们的困难,使我们的修志工作一届比一届搞得更好。(聂荣贵同期声)
(视频数据采集:四川卫视《今晚10分》、碟片《光荣历程,辉煌成就》、省志编委所存录像带)
【解说】
四川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暨总结表彰大会,是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盛会,是四川省地方志继往开来的盛会。
这次会议,对四川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编地方志工作进行全面总结。20年辛苦不寻常,20年取得的修志成就令人思绪万千,心潮逐浪。
本届修志是四川省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工程,省、市、县三级志书全面完成,出版地方志成果6000余种,达数亿字。其中,新编《四川省志》填补了自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四川184年无省级志书的历史空白,为近两百年一路走来的四川提供了历史依据;一些市、县级志书,亦为当地有建制以来首次修成。
这一硕大的志书成果群,包括志书所设计的篇目,体现了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时代特色,展示了一代方志人勇于探索和努力奉献的精神。
【画面】成都天府广场,四川美术馆,四川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开幕式及展览成果(视频数据采集:四川卫视《今晚10分》、碟片《光荣历程,辉煌成就》、省志编委存录像带),《人民日报》(海外版)、《四川日报》等报道(叠拼),《四川日报·天府周末》专稿《盛事修志——四川最大的文化建设工程》(特写),《巴蜀史志·特刊》(特写)
【剪辑】杨崇汇:《四川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开幕词》(同期声)
各位来宾:
四川省新编地方志工作,是一项系统浩大的文化建设工程。
本展览汇集全省各市州及省直部门近20年编纂的方志成果,这是全省方志工作者向新千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有史以来我省编纂的规模最大、内容最详备的一套地情书和省情书。我们要发扬我省修志优良文化传统,做好新方志的续修工作,进一步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服务当代,垂鉴后世。
现在,我宣布全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开幕!
【画面】四川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场景(特写)
【解说】
落笔述天地,志成鉴古今。
是的,四川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告诉人们:缺失的历史记忆,终于有了完整记载;空白的资治,终于有了有效弥补;教化的内容,终于有了特别扩展!
是的,四川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昭示人们:地方历史是一面镜子,建设现代化的四川需要这面镜子;地方历史是一把钥匙,打开四川幸福之门离不开这把钥匙;地方历史是一笔财富,在四川修志工作者的笔下累积并熠熠生辉!
【画面】古铜镜(叠加),笔砚(叠加)
满池荷花,荷香四溢;浩瀚志书(含其他地情资料),书香四溢。(定格)
[本集完……隐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