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多口古盐井找到官方记载 康熙《荣县志》百年漂泊终回家
刘刚 自贡网记者 缪静
清代康熙《荣县志》,一本不曾知晓存在于世上的志书,在出现线索后,几经辗转,终回故乡。300年前史志孤本重光,这让荣县自唐宋以来的地方志传承体系得以完善,弥补了千年古县在清代及以前的史志空白,也为研究自贡乃至整个川南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现身近十年流传山西
外省藏家曾托人补录
今年7月,康熙《荣县志》孤本复制件(以下简称康熙《荣县志》)由四川社科院客家与移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伟平在网上寻得后,正式移交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除了幸运,还是幸运!”8月12日,当市地方志办编审科科长刘刚回忆康熙《荣县志》成功被寻回的经历,连发感叹。在他看来,即便回归的只是复制件,其文化价值也不可估量,足以让自贡文史圈雀跃。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荣县是千年古县,自唐以来,一直有修志存史、垂范后世的传统。2020年出版的《荣县旧志通编》中记载,荣志代经递修,主要有《荣州志》《荣州图经》、乾隆《荣县志》、嘉庆《荣县志》、民国《荣县志》等众多版本。因对康熙《荣县志》是否存世并不确定,因此未曾提及。
康熙《荣县志》长期以来被认为已经佚失,不仅《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四川历代旧志目录》未能著录,而且《四川历代方志集成》也没有收录,海内外各公藏机构更是寻之无踪。直到2013年,一名甘肃收藏家在山西省介休市偶然发现了康熙《荣县志》的原件,将其公之于众,才得以使孤本重光,震惊世人。
“为何会流传到山西,有人说是山西籍人士在荣县任职者离任时带走,也有观点认为是荣县人到山西任职者带入,目前尚无定论。”得知线索后,刘刚与圈内专家学者有过多次讨论分析。
康熙《荣县志》现世后,甘肃收藏家将其交于广西柳州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刘汉忠先生进行整理。他利用乾隆《荣县志》对康熙《荣县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对勘,补齐了各卷的子目,并对原文进行辑录,补齐缺漏,还初步介绍了康熙《荣县志》的史料价值,为志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不过,刘汉忠先生的整理也存在局限。例如:他的整理补缺只是将康熙《荣县志》进行影印,并用乾隆《荣县志》相关内容进行补配,没有对文字进行科学、全面地整理和校勘,以致不少乾隆《荣县志》中新增内容被串入康熙《荣县志》内。加之刘汉忠对荣县的地情并不熟悉,对志书的内容和史料价值的论述也言之未尽。因此,康熙《荣县志》的规范整理意义重大,亟待进行。
“志书共分四卷,合订为一册,印刷在当时蜀中常见的麻纸上。”刘刚分析认为,或许是因为甘肃收藏家所处之地气候干燥,才让这本藏书相对完好地保留至今。而关于该志的印刷方式,刘汉忠先生认为是活字,但经相关专业人士仔细辨别后发现,该书用字上下排列整齐,且同一字字形并不一致,推断为雕版印刷。
据刘汉忠《天壤孤本康熙〈荣县志〉的发现》一文中记述,这本志书开本高26厘米,宽18厘米,框高21厘米,宽14厘米,一页9行,每行19字。被发现时,全书已残。四卷内容中,序言、凡例、舆图、县署图、学校图皆缺,卷一《封域》存疆理、山川、古迹、地利、物产、赋役(有残),缺星野、沿革、风俗三目。卷二《建置》、卷三《士宦》基本内容保存,略有缺失,而卷四《艺文》存制诰、古碑记两目(有残),古诗行全缺。总体上,全书三分之二的内容尚可得见,在现存蜀中古代方志中,不可多得,具有相当重要的版本价值。
现盐史场镇等珍贵线索
市县联动着手后期利用
荣县地处川中腹地,从唐宋的荣州到南宋的绍熙府,再到明清的荣县,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荣县地方志的编修肇始于唐,至民国年间,先后历经十余次递修。在现存于世的荣县志书中,康熙《荣县志》是时间最早,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
300年前志书回归,令人喜出望外。在得知康熙《荣县志》线索后,刘刚与陈伟平研究员密切沟通,广泛查阅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康熙《荣县志》的编辑与明末清初四川社会的动荡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明末清初长达六十年的“蜀难”中,四川社会极度荒残,文献丧失殆尽,政府多忙于招民垦荒,也无力修志。直到康熙元年(1662)以后,清廷对四川统治日趋稳定,大规模的地方志重修才提上日程。
“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四川各州县的地方志编写渐入高潮。康熙《荣县志》就是这一潮流的产物。”刘刚介绍。据书中记载,康熙《荣县志》的编写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当时县令韩荩光访问举人刘世璋时,得知其于康熙二年(1663)曾于农家寻得万历甲戌《荣县志》的抄本。韩荩光将抄本带回县署,阅后觉其“精而核,严而有体”,遂“有志于校刊”。后因公事而中断,直到次年修《明史》征集地方文献令下,才正式开启修志,由刘世璋总领其事,聘请县中各庠士相助。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得以竣工,其间县令已过三任(韩荩光、朱大任、易其极)。相较于同时期的县志,康熙《荣县志》的编写呈现出资料详实、考证详赅、讲求政教等鲜明的特点。
康熙《荣县志》虽然成于大难初平,社会尚未完全恢复之时,但其史料价值却不可低估,它有利于完整地了解宋代以来荣县地域的历史发展脉络。仔细翻阅志书可以发现,荣县的历史与井盐生产密不可分,该志详细记载了荣县境内的多口古盐井,为追溯自贡的盐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书中所登载的明代户口资料,不仅详其数目,还注明户别,可以补充明代总志与赋役全书的内容,在四川清初的州县志中,实属为数不多的几部县志之一。另外,该志还记录了明代荣县的村落情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乡村社会生活提供了一手材料。
“这本志书对荣县境内场市、公署、街道、村落的兴废记录详细,使人可以对明末清初社会的荒残有直观的了解。”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刘刚和同事们惊喜不断。他们看到,康熙《荣县志》记录了明代荣县的19处集市场镇,并注明以上俱废,真实反映了康熙初年荣县社会经济的萧条,也为研究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荣县场镇的恢复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是我们了解明末清初四川社会变迁的重要史料。值得一提的是,书内还保留了一些周边州县的信息。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旧方志是地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料。采访当日,市地方志办工作人员正与荣县有关方面积极对接志书后续利用等相关事宜。他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部珍贵的志书能够得到科学而系统地整理,史料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为地域文化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