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县级志书编纂工作经验及规律研究
威远县第二轮修志工作于2002年5月正式启动。威远县作为全省、全市的试点县,任务艰巨而繁重。在县志编委会的领导下,县史志办周密组织、精心编纂,各部门积极支持、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鼎力支持,修志人员不辞辛劳、辛勤笔耕、七载寒暑,终获硕果,《威远县志》于2010年1月出版发行。
在第二轮修志工作实践中,《威远县志》编纂工作积累了以下六点经验:
博采众长为我用 修志工作启动后,要组织完成好第二轮修志任务,是沿用上届“众手成志”的做法还是另辟蹊径,对此我们十分慎重。通过认真总结前届修志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在部门志修成的基础上再修县志的做法不宜采用。为探索出修志的新做法,我们采取走出去向兄弟县区学习的办法,先后组织人员到崇州、宜宾翠屏区、内江东兴区等地学习取经,充分了解掌握最新的修志工作动态、理论成果以及解决难点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取其之长,补己不足。同时,还借鉴省内外第二轮修志先行单位的做法,综合各方面情况,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本届修志采用县史志办公室确定修志篇目,按篇目将任务分解到相应的部门和单位负责完成初稿撰写任务,再由专业人员进行整理、编纂的做法。这样既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减轻了承担初稿撰写单位的负担,节约时间,避免重复劳动和走弯路,为各修志单位高质量完成初稿撰写任务和确保成书质量奠定了基础。
精雕细琢谋篇目 篇目是志书的纲,是志书的灵魂,一部志书质量优劣取决于篇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本轮修志是反映威远改革开放17年的历史,为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这段历史发展变化进程,我们组织人员对上届修志篇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剖析设计得失,在吸收借鉴上届志书和兄弟县区修志篇目基础上,结合威远实际,初拟出《威远县志》篇目初稿提交县志编委会审定。县志编委会先后召开4次会议研究和审定篇目,反复推敲和斟酌。同时,先后将篇目送交省、市领导和方志界专家征求意见,使其更臻完美。威远县史志办公室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精雕细琢,谋篇布局,年底形成篇目定稿。
任务明确职责清 续修《威远县志》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文化工程,需要广泛地发动县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才能完成此重任。2003年上半年,结合党委、政府办公室主任会议,请县领导做续修《威远县志》工作动员。会上,威远县史志办公室将《威远县志》初稿撰写任务按篇目分解到全县近100个局级单位和20个镇,并在明确各承编单位分管负责人、主笔以及完稿时间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使各承编单位做到心中有数,自上而下构建起职责清楚、体系严密的修志网络,从组织上确保二轮修志工作的正常开展。
分类培训重指导 本届修志面宽量大,针对各单位上报修志主笔新人多的特点,为提高初稿撰写质量,避免走弯路,2003年9月,我们将有修志任务的单位按系统和镇分为八个大口,分大口举办主笔培训班。培训由县史志办公室集中组织,领导和编辑授课,培训内容为地方志常识、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以及续修志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整个培训任务分专项进行,针对各个部门、单位所涉及行业、专业的不同情况以及修志工作不同阶段的要求和特点,结合篇目设置,在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实行面对面、点对点的分类指导,共培训初稿主笔人员120余人。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掌握修志的一般常识以及撰写的基本要求,为全面提高续志初稿撰写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为更好地帮助指导部门完成初稿撰写任务,我们在单位内部也进行了分工,每个同志具体负责联系近20个续志单位的工作。要求联系人深入所联系单位对初稿撰写进行帮助指导,遇到不能解决的修志难题时,由联系人将问题带回与主编、副主编共同研究后排解。凡撰稿单位要求史志办上门进行具体指导的,做到有求必应。我们先后深入到30多个部门单位,采取座谈形式,与部门领导及主笔人员共同研究,为撰稿单位解决诸多难题。为掌握修志进度,及时有效地督促部门完成初稿编纂任务,我们利用自办的《史志资料》刊物,开辟《续志动态》专栏,坚持每月一期,对续志工作抓得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做得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修志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予以登载,供撰稿单位借鉴。通过强化培训和指导,有效地推动全县续志工作的开展,确保了二轮修志工作的高起点、高标准运行。
验收初稿重质量 初稿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成书质量的优劣,因此必须注重初稿验收,力戒敷衍应付。我们要求编辑人员按篇目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查,做到分层次把关。一是体例是否符合志体;二是史实是否翔实可靠;三是文字记述是否恰当规范。对不合格的初稿由编辑人员与主笔进行意见交换沟通,返回重撰或补充。编辑人员对部门初稿验收通过后,即完成初稿的整理和加工,最终形成分志稿交由正、副主编把文字关、史实关。史志办根据每个同志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具体分配分志稿的编纂任务。2005年底,在编辑人员的努力下完成100余万字的分志稿。
严把送审出版关 按照四川省志编委第二轮志书审定及出版规范要求,志书审定分初稿、复审、终审三个步骤,严格规范要求、把好两个关口是提高志书质量的必然要求。威远县史志办公室对总纂稿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文字、史实的审定,完成初审工作。初审后,《威远县志》文字由100余万字减至70余万字。在复审和终审期间,编委主任、常务副县长曾令鹏十分重视和关注志书质量,多次组织召开县志编委会,专题研究和讨论审查志稿,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并审定志稿,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史志办及时吸纳,精心修改,力求把失误降低到最低限度。志稿复审后按规定报批程序报送内江市人民政府终审。2009年5月,志稿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合格,同意交付出版。随后,精心选择志书出版单位,采取比选的方式,由财政、经委、史志办组成比选小组,在分管领导带领下,确定比选方案,实地考察入围单位,反复比较,最终志书出版确定由四川天隆文化有限公司承担设计制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2010年,威远县圆满完成县志续修任务。
我们在《威远县志》编纂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反复探索,正确把握地方志编纂工作的特点及规律,牢牢抓住“三个把握”,使二轮《威远县志》编纂工作按既定目标得以顺利开展。同时,对编纂工作中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
正确把握好县志编纂的工作大局 编修地方志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文化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广泛依靠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力量才能完成。因此,作为县志编纂的组织者,应正确把握好编纂工作大局。县志编纂工作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决定修志工作的进度与成效。威远县第二轮修志工作认真总结第一轮修志工作的经验教训,汲取成功之处,摒弃不足之处。上轮志书编修采用金字塔方式,层层修志,在此基础上,再确定篇目组织人员初撰,编写资料长编、总纂、送审等。这个工作流程不仅耗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工作效率不高,编纂周期太长。因此,我们改变了第二轮修志工作组织形式,变“众手成志”为专业人员修志,改变以往盲目修志做法。首先,由县史志办公室拟定篇目、反复征求各方意见,确定编纂篇目。其次,将篇目细化至章、节、目,确定编纂字数。最后,召开编纂县志动员大会,将任务分解至各承编单位,使其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时能做到胸中有数,避免走弯路。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缩短编纂周期,提高修志工作效率,达到费省效宏之功效。
正确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编纂地方志在我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编纂实践中前人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形成了地方志独特的体裁、体例和记述方法,逐渐演化成较为系统的地方志编纂规律。在第二轮修志实践中,我们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遵循地方志编纂的基本规律。继承是为了发展,创新也是为了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对规律性的东西必须继承,如体裁、体例、论述方法等,但继承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编纂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认清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如在资料收集、篇目设置等方面应借助不同的渠道,拓展资料收集的广度,挖掘资料收集的深度,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在第二轮修志中,只有揭示出事物发展本质及规律,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关系,才能使二轮修志工作迈向新台阶。
正确把握好志书的地方性和时代性 地方志是论述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资料性著述。地方性要求县志编纂必须突出地方特色。第二轮修志时限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应侧重反映本地改革开放的特点,重点记述改革开放的新成果、新经验,资料选择应做到“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突出反映特殊性的东西,避免在资料选择与论述上雷同的现象。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县志区别于其他县志的重要标志。反映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新门类,并且在县域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如威远县是工业县,被列为全省工业强县,并形成了许多独到之处。因此,在篇目设置上采用升格的方式,将工业强县升格为章,凸显工业强县的引领作用。在注重地方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时代性。二轮修志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改革则成为二轮志书编纂的主线,记述的一切事物都应围绕改革进行。同时要突出本地改革开放的独特举措,彰显出时代的特色。时代性、地方性相互依存,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地把握志书地方性和时代性,做到地方性和时代性的完美结合,编纂出的志书才能真正成为精品佳志。
(作者单位:威远县史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