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鉴编修】精品年鉴与增强年鉴文化自信‖徐艳
精品年鉴与增强年鉴文化自信
徐 艳
摘 要: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作为文化自信重要组成部分的年鉴文化自信,则是年鉴文化主体面向年鉴文化时所具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对年鉴文化价值、活力、前景的确信。当前,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增强年鉴文化自觉和年鉴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精品年鉴是年鉴中的标杆和典范。其中,《连云港年鉴(2019)》等3部中国精品年鉴具有的政治性、特色性和功能性,不仅展现出年鉴文化自信,也初步探究了增强年鉴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广大年鉴工作者要以精品年鉴为借鉴,通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年鉴物质载体,拓展使用功能,为增强年鉴文化自信提供持续动力。
关键词:精品年鉴;年鉴文化;文化自信
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中,《连云港年鉴(2019)》《长沙年鉴(2020)》《北京朝阳年鉴(2020)》3部中国精品年鉴令人印象深刻。3部年鉴的整体设计均别具一格,内容架构别具匠心,编纂形式别出心裁,既有精品年鉴的“精致、品位”之共性,更有彰显特色、展示魅力之个性。3部年鉴各美其美,凸显了各自区域的特色和亮点;美美与共,忠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光辉历程,彰显年鉴“存史、育人、资政”功能价值。精品年鉴不仅仅起到了编纂高质量书籍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是引领和激发年鉴人对年鉴工作的热爱、对年鉴价值的追求和对年鉴事业的信仰,是增强年鉴文化自信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有关文化自信的理论研究日臻成熟,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年鉴,却鲜少有人提及年鉴文化自信。笔者通过品读3部中国精品年鉴,对其有着高度的价值认同,更是激发了对年鉴文化自信的深层次思考。
一、年鉴文化自信的内涵
年鉴的编纂、管理、开发利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所谓年鉴文化,则是人们在从事年鉴编纂、运用等实践活动和相应的理论研究中所创造、收获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相应的,年鉴文化自信是年鉴文化主体面向年鉴文化时所具有的积极精神状态,是对年鉴文化价值、活力、前景的确信,即对年鉴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对年鉴文化旺盛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年鉴文化建设的主动作为,对年鉴文化成果的高度自信。笔者认为,可从决策、实践和功能三个维度来探析年鉴文化自信内涵。
(一)科学的顶层设计昭示着对年鉴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
近几年,国家在对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中,把包括年鉴在内的地方志工作先后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任务之中。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明确了年鉴的重要地位和主要使命,开启依法治鉴新篇章。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精准把握年鉴发展定位,提出到2020年“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目标。自2016年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先后印发《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等文件,科学谋划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彰显了国家层面对年鉴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和对推动年鉴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定决心。
(二)丰硕的年鉴文献彰显着年鉴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作为“舶来品”的年鉴自传入中国后,汲取中华文化丰厚的滋养,从而得以快速发展,成果丰硕,年鉴文化也随之焕发出蓬勃生机。作为重要记述载体,年鉴成果中所蕴含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年鉴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折射。“年鉴全覆盖”目标的实现和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实施,强有力地推动了年鉴从数量上“有没有”向质量上“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完成转型升级不仅是全国年鉴系统守正创新、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推动年鉴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对年鉴文化活力和年鉴事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以及对年鉴有高度职业价值自信的真实体现。
(三)年鉴功能的充分发挥折射着对年鉴文化成果的高度自信
作为与时俱进的“官书”,年鉴文化中所自带的政治色彩、资料属性、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使年鉴文化功能呈现权威性、真实性、普适性的特质。正是社会各界对年鉴文化特质的深刻认知和对年鉴文化功能的认可信赖,使年鉴文化成果在转化利用上,年鉴文化在科学决策、探索研究、宣传推介、留存史料、教书育人、提供佐证等方面作用发挥得更积极、更广泛。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启动后,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纷纷为成功入选的中国精品年鉴作批示加以肯定表扬,或为参与编纂人员记功、嘉奖,反映出各地对年鉴文化在助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对精品年鉴文化成果的高度自信。
二、增强年鉴文化自信的价值
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背景下,在推动年鉴事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专业需求下,增强年鉴文化自觉和年鉴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增强年鉴文化自信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大主题词之一是“自信自强”,文化自信对于新征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深厚积淀,源自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志鉴成果,记录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蕴含的是劳动人民积极的历史智慧,对培育民众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意义重大,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最重要载体。”一方面,年鉴文化意蕴丰厚、独具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鉴文化自信的增强,是坚定大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坚定年鉴文化自信,有助于为年鉴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思想动力,激发更多优秀年鉴成果的编纂与开发利用,为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智力支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二)增强年鉴文化自信是助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目标。一直以来,年鉴文化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权威的史料性、强大的功能性和广泛的传播性,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坚定的年鉴文化自信,则是助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一是有助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年鉴文化所特有的政治性和权威性远远高于一般书籍或作品。年鉴部门需坚定年鉴文化自信,扩大年鉴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助力健康良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二是有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年鉴所呈现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所弘扬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精神和主流价值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滋养,夯实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随着“以精品奉献人民”理念的指引和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优秀年鉴应运而生。优秀年鉴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都在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将进一步增强传递中华文明的底气,坚定年鉴文化自信。
(三)增强年鉴文化自信是实现年鉴事业繁荣发展的内在需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自觉引领行动的主动,年鉴文化自信是年鉴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年鉴部门要进一步坚定年鉴文化自信,深化对年鉴事业的认知,主动研究年鉴发展规律,把握年鉴发展趋势,激活年鉴工作活力,统筹各方,全力落实国家文化战略中对年鉴工作的要求,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年鉴人应进一步坚定年鉴文化自信,增强对年鉴事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汲取先进理念,借鉴先进经验,积极投身到有益的探索实践中。
三、精品年鉴是增强年鉴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年鉴文化自信来源于年鉴文化,年鉴文化的呈现则以年鉴作品为载体。精品年鉴则是展示年鉴文化的闪亮名片,“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推荐的《连云港年鉴(2019)》《长沙年鉴(2020)》《北京朝阳年鉴(2020)》3部中国精品年鉴更是年鉴中的标杆和典范,其政治性、特色性、功能性均突出年鉴文化的光辉,由表及里、从内容到形式,处处提振着年鉴文化的自信。
(一)坚定政治引领,强年鉴文化自信之“根”
作为具有权威性的官书,年鉴是党的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性是年鉴编纂的首要原则,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及《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都明确了年鉴编纂出版的政治立场和指导思想。
《北京朝阳年鉴(2020)》在主旨演绎、框架设计、内容取舍、图片编排等方面,坚守“为党立言”的政治方向,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彰显了高度的年鉴政治文化自信。一是着重体现年度内党和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政治活动。卷首专题图片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专题,并在专文、大事记、区情概览、街道等类目中均有文字记述,图文并茂地展示朝阳区人民为国骄傲、与国同庆的爱国之情。二是充分展示区委区政府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朝阳区的功能定位,特设“功能区建设”类目,全面记述朝阳区打造国际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等国际高端功能区的历程,展示区委、区政府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的最新成果。三是系统展示区域政治建设成果,真实再现施政轨迹。卷首专题图片设“法治建设”“吹哨报到 接诉即办”专题,并在“中共朝阳区委”“朝阳区人民政府”类目下设“重大决策”“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主要)工作”等分目,忠实地记录活动党委的科学决策和政府的精准施政。
(二)凸显地域特色,铸年鉴文化自信之“魂”
地域文化绵延数千年,有独特的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地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创造出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年鉴全方位记述年度地情,所呈现的特色文化为提振文化自信提供滋养。年鉴深度展现地域特色,已成为宣传推介地域魅力强有力的文化符号。
《连云港年鉴(2019)》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又兼顾细微之处,使年鉴的内容全面系统又特色突出。一是着力突出时代特征。特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乡村建设”“生态建设”等类目,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着力突出地域特色。卷首专题图片设“山海港城”专题,并设“连云港港”“海洋经济”“开放型经济”“旅游经济”等类目,充分展示山、海、港、城互为一体,人与自然、社会相得益彰的海洋城市、港口城市、旅游城市的魅力风采。三是突出年度亮点。围绕社会、经济、科技、人文、民生等领域,聚焦年度视点,精选专题图片,展示年度亮点。丰富动态类特色条目占比,增量记述年度内的大事、要事、新事和民众关注热点,使年度特色信息资料新鲜、饱满、实用。
(三)强化功能导向,圆年鉴文化自信之“梦”
文化自信需建立在稳定、共性、强大的价值共识基础上。年鉴引入中国时间不长,却得到长足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年鉴“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价值为世人所重视而引起两者良性循环。年鉴功能越强大,受到的关注度就会越高,生命力就会越顽强,人们对年鉴文化自信就会更坚定。
《长沙年鉴(2020)》坚持功能导向,勇于探索,敢于变革,更新编纂理念,拓展记述深度广度、创新传播形式,增强年鉴资政镜鉴、存史教化、宣传地方、服务社会的现实功能。一是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优化谋篇布局。该卷年鉴统筹兼顾,从宏观上设计反映长沙市全貌的篇目门类,实现资料的系统全面;从微观上设置刻画长沙市局部的条目版块,体现资料的完整真实。例如,卷首的长沙市文化地图呈现了众多文化古迹,彰显了长沙东亚文化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70年长沙”专题图片记录历史瞬间,形象直观地展示着星城变迁;特设“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类目,昭示着长沙人永葆敢为人先的改革气质。二是以读者为中心,拓展记述的深度和广度。着墨“概况”“综述”的记述,基本要素齐全,数据准确,善用对比;科学设置表格,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户存款”等内容,也有分析比较性数据资料,以权威数据回应民众关切;植入“延伸阅读”,刊登《研究报告》,增加信息密度;客观记述“监督执纪”“火灾案例”等反面问题,警诫后人。三是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拓展传播手段。组织开展年度人物、年度事件的评选活动,客观记述评选出的10名典型人物及十大特色事件,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增强读者对年鉴的认同感、归属感,扩大年鉴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融合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制作智能手机版“掌上年鉴”,将二维码图案嵌入年鉴封底,实现智能手机扫码阅读,并与“方志长沙”微信公众号捆绑,实现与“长沙市方志网”的资源共享。
四、对精品年鉴增强年鉴文化自信路径的启示
年鉴文化自信是对年鉴文化的来龙去脉、发展规律、价值属性、功能定位等有着深刻的认知,并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年鉴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年鉴事业的科学全面发展是推动年鉴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石,同样也是提振年鉴文化自信的根本。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增强年鉴文化自信夯实思想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更是年鉴事业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为年鉴事业赋予了新的使命。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高标准谋划年鉴事业。年鉴工作者要融会贯通党的二十大报告核心内容,精准把握时代特征,运用宏观思维,站在大局、全局高度,在新的历史定位和时代背景下科学谋划年鉴事业。二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回应民众关切。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年鉴作为现实映像的内在要求。要回应民众关切,发掘并多元化地呈现有标杆性的人和事,彰显其价值意义。三是要贯穿先进的编纂理念,唱响服务新时代的主旋律。3部中国精品年鉴从体例框架到资料内容,从版面设计到装帧风格,无不体现着先进的编纂理念。年鉴工作者要打破思维定式,摒弃经验主义,与时俱进,从框架设计到内容编排、从图片选编到装帧设计、从传播方式到开发利用,全方位全过程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新时代,充分彰显年鉴文化自信。
(二)打造精品,为增强年鉴文化自信提供物质载体
精品年鉴的政治性、特色性和功能性充分彰显着年鉴文化,是提振年鉴文化自信有效、直接的路径。年鉴工作者要守正创新,以精铸魂,打造内外兼优的精品年鉴。一是要从内容上打造精品。要突出年鉴资料性属性,系统记述地域内自然、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全面客观科学地甄别价值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力争“条条有价值,字字有分量”。二是要从形式上塑造精品。要广泛借鉴和吸收各种记述方法,丰富视觉形象,扩展资料信息,提升年鉴文化价值。要坚持精品年鉴的整体思维,系统规划多部年鉴的装帧设计、封面设计,并实施整体方案。封面元素反映文化品位,主体风格与前卷年鉴保持连续性,体现出对当地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代文化的关怀与坚守;要提高精品年鉴的艺术品位,甄选具有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图片,随文图片与文字互照,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着重做好卷首专题图片的设计,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力;要发扬精品年鉴精益求精的品质,灵活设计内文版式,给读者以舒适的视觉享受;要多维度记录数据、示意图、对比表、统计表的灵活运用,起到文省数明,以昭征信的效果。三是要从特色上凸显精品。年鉴工作者要张扬个性,彰显地域魅力。要科学定位地域特点,突出记述发展优势,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同我异”的特色进行强化。“在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时要烙上时代的印记,要把握住时代发展变化的脉络,反映体现时代的主旋律和主要特色。”
(三)拓展功能,为增强年鉴文化自信提供可持续动力
只有年鉴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价值得以充分利用、功能得以完全开发,年鉴事业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年鉴文化才能欣欣向荣,年鉴文化自信才会更加坚定。年鉴工作者要顺应新时代,勇于探索创新,提高服务意识,多元化拓展年鉴功能。一是要融合发展,把拓展年鉴功能植根于大史志背景下推进。当前,地方志事业数业并举的新发展格局已形成,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年鉴,要与志、馆、网等有机融合、互为一体,以扩大年鉴功能发挥的空间和范围。例如,年鉴与地方志书要互相补充,互为利用;方志馆要宣传展示年鉴成果,并为年鉴成果的转化利用提供平台等。二是要开发衍生产品,把拓展年鉴功能植根于大资源环境下推进。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要依据多元化的读者需求,依托年鉴信息资源,丰富和拓展读鉴用鉴方式方法。可浓缩年鉴资源,编纂年鉴简本、袖珍本等“短、平、快”的实用性文化产品;要整合信息,编纂地情书籍、打造宣传课件等。例如,连云港市以《连云港年鉴(2019)》内容为基础,编纂配套读物《掌上连云港》,设“城市概览”“年度聚焦”“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旅游休闲”“区县园区”“创业投资”7个栏目,实现“一书在手、尽览市情”。三是要创新传播途径,把拓展年鉴功能植根于大信息背景下推进。大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各媒体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年鉴的纸质形态应在直面互联网冲击的同时,主动转型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例如,长沙市依托《长沙年鉴(2020)》制作智能手机版“掌上长沙”;连云港市将《连云港年鉴(2019)》电子化,全文载入连云港政府网站,既保存便利、查阅快捷,又能广泛宣传、充分利用。
五、结 语
文化自信的理论研究日臻成熟,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年鉴,却鲜少有人提及年鉴文化自信。当前,全国地方志工作“修志编鉴”两项主业转变为一段时间里只有“编鉴”一项主业,年鉴事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宝贵的重要窗口机遇期。同时,也给年鉴如何更好地发挥领头羊作用、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命题与挑战。值此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深入实施、年鉴事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深化年鉴文化自信的理论研究恰逢其时、尤为必要。要以理论探讨彰显年鉴文化自信的价值,以理论研究成果凝聚共识,引领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年鉴文化自信是年鉴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今后一个时期,年鉴工作者要精准把握年鉴事业发展定位,科学研判年鉴文化发展规律,深耕中国精品年鉴编纂沃土。要抓实抓细“精品年鉴品读”活动,对标对表精品年鉴优秀特质,感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提高对年鉴事业的职业价值认同,树牢年鉴文化自信,加强年鉴质量建设,持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年鉴力量。
来源:《中国年鉴研究》2023年第3期
作者:徐 艳(女,山东省沂水县人,中共沂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年鉴学)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