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方志馆>县区年鉴>详细内容
2023-05-19 09:08:05

《乐至年鉴》(2010年卷)

发布时间:2017-01-06 14:45:00 浏览次数: 【字体:


第六篇  农  业

 


农业工作综述

 

【概况】  2010年,县委农办是具体承担“三农”工作常设的县委综合协调机构,牵头协调县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蚕桑局、畜牧食品局、气象局(省属单位)6个涉农部门。县委农办挂乐至县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承担县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县人民政府将乐至县三峡移民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办内,承担县三峡移民安置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县委农办内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办公室、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办公室、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办公室。县委农办有职工10人,其中行政编制7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县农劳办事业编制3人。

县辖17镇8乡, 602个村民委员会,5622个村民小组。实有耕地66.77万亩,其中田26.1万亩。森林覆盖率38.6%。年农业人口71.42万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行价)44.1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7%;粮食总产量35.97万吨,增长2.9%;油料总产量3.97万吨,比上一年增长6.6%;肉类总产量13.17万砘,比上一年增长3.7%;蚕茧总产量4593吨,比上一年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5201元,比上一年增长16%。全年农水等支出3.5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3.9%。金融机构支持农业贷款131404万元。全年农业保费收入873万元,赔付612万元。全县3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顺利通过省级相关部门动态监测,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5到35户,20户省、市级龙头企业进入“资阳市百强龙头企业”行列,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6户达到29户。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87户,注册资金15983.7万元,社员5370户。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69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幅射和带动10多万农户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创意农业增收致富,社员人均收入比普通农户高60%左右。

 

【农村经济发展举措】  2010年,县委农办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大调结构、调大结构”的基本思路,突出“四个打造”、加强“四大建设”,按照“一基地、两合作、三强化、四突破”(建设成渝经济圈特色农产品配送基地;推进产业合作和区域合作;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强化合作社规范运行;实现现代畜牧经济强县、蚕桑综合实力第一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强县和劳务经济强县新突破),强力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抓毗河引水工程前期准备、病险水库整治、灌区渠系配套、节水改造、节水灌溉和机电提灌泵站建设。加强机井、山平塘等小微利工程建设。强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重点抓了通村公路“断头路”、“微通道”建设,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运行机制。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育土工程、以“金土地”为重点的土地整理工程,大幅度提高稳产、高产农田的比重。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基地建设,加强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严格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争创品牌,做优品牌产品,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合作。加强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合作,全面推广“养殖小区+种植园区”模式,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综合效益。加强种养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合作,利用畜禽、蚕桑、中药村等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合作,积极促进农业多功能开发,发展集观光农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投入机制,引进业主和农民专合组织在外地设立营销窗口,促进农产品销售,着力推进优质生猪、黑山羊、白乌鱼、青花椒等特色、稀有农产品进入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市场,与大超市对接合作。

 

【产业结构调整】  着力推进“四个打造”实现新突破。围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突出加快现代畜牧业和现代种植业发展,着力在推进“全省现代畜牧经济强县、蚕桑综合实力第一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强县、劳务经济强县”中实现新突破。种养循环互动,率先发展现代畜牧业。继续推广“三级良繁+养殖合作社”模式,建立健全动物防疫、良种繁育、市场营销、科技推广服务四大体系,推行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养殖。推广“生态养殖+绿色种植”发展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依托特色资源优势,稳步发展蚕桑产业。按照“提升品质、提高单产、综合利用”思路,加强蚕桑“一园三带”和“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示范村建设,着力培育蚕桑基地乡镇、产业重点村、规模养殖户,推进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推进优质粮油、中药材、特色蔬菜、青花椒等特色产业,引进业主投资建设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经营。支持企业进行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坚持输出和转移并举的方针,完善政策措施,改善综合服务,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拓宽转移渠道,发展、壮大了劳务经济。

 

【新农村建设】  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以“一路二水三产业四增收”为目标,推进新农村“两片一带”建设。坚持“五个高标准”,即高标准抓规划,高标准建设施,高标准建产业,高标准建农房,高标准建风貌,建设了乐黄路示范带。推进农村扶贫开发,重点抓了农村扶贫解困行动计划和“三村行动”。在加强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培育起群众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建立了稳定收入来源。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推进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等建设,解决了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成了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创新农村土地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中心,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农民有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了优质蔬菜、中药材、速生林、青花椒、油桃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创新财政金融资金支农机制。拓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范围和领域,发挥财政支农带动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规范农民合作社运行机制。按照“依法组建、规范运行、促进发展、保障安全”的原则,规范合作社发展运行,合作社真正成为了为农服务、助农增收的新载体。

 

【发展特色农业】  2010年,全县“三级良繁+合作社”建设、“六方合作+保险”提质扩面,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面进一步拓宽,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进一步提升。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县无重大疫情发生。继续推行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采取猪肉储备等措施,畜牧业得以健康发展。乐至县确定为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县畜牧食品局获得资阳市畜牧业“千万工程”先进单位。蚕桑产业快速提升。推进“一园三带”、“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大力实施养蚕大户培育工程,提高了蚕茧单产质量。强化蚕茧收购市场监管。加强蚕桑副产物利用和桑园综合开发,推广“桑—药”、“桑—经”等桑园套种模式,延伸了蚕桑产业链条,乐至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特色效益农业蚕桑基地县。特色效益农业迅猛发展。优质林果、中药材、蔬菜、青花椒等八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引进业主规模经营取得较大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累计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6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特色产业种植基地1.5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6万亩,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6万亩。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个、有机食品认证15个。

 

【农业和农村成就】  2010年,乐至县农民人均在全省59个扩权试点县中排名19位,在全省40个扩权试点丘区县中排名13位。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三稳步”、“三提高”、“三突破”。三稳步:畜牧产业稳步发展。大力推广了“三级良繁+养殖合作社” 发展模式和“六方合作+保险”运行机制,健全动物防疫、良种繁育、市场营销、科技推广服务“四大”体系,推行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三化”养殖,实现畜牧产值增长16%。蚕桑实力稳步增强。大力推进蚕桑“一园三带”和“一村一品”专业化示范村、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养蚕技术标准化、消毒防病统一化、小蚕饲养专业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营茧方格化“五化”养殖,加快标准化蚕业家园建设,进一步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大力发展桑园林下种植,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实现茧款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38.9%;蚕桑产业综合产值7.8亿元,成为全省蚕桑产业综合实力第一县。粮食作物稳步增长。开展粮油高产创建、良种良繁配套等新技术推广,不断提高粮油产量和质量。实现了粮食总产量增长2.9%,创下了粮食连续六年增长佳绩。三提高:劳务收入明显提高。抓劳务品牌培训、成建制输出、回乡创业和农民工维权等工作,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契机,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和向本地就业转移,全县输出和转移农民工26.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19%,连续两年增长近20%,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通过开展造林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工作,提高了森林覆盖面积,森林覆盖率达38.6%,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农业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全县投入资金1.08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4662处,整治病险水库44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5万亩,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7.2万人,为农业供水0.62亿立方米。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4000口,完成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投资301.4万元,新建机耕道140公里。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启动实施10个新村扶贫工程。气象预测设施进一步完善,准确预报了“8.21”等五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提高了服务农业的水平。三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实现新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01元,比上年增长16%,增长率首次突破两位数,增速居连续两年全市第一。涉农项目争取实现新突破。争取各级财政涉农项目资金3.56亿元,是上一年的1.3倍。农业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拓宽销售渠道,牧旺公司的黑土豆、白乌鱼和花魔芋等特色效益农产品在上海、重庆农展会深受欢迎。金融部门及社会向农业农村投入资金15.4亿元,农业招商引资10亿元,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县农业局

 

种植业

 

【管理机构概况】  2010年,县农业局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科级单位)合署办公。2010年9月29日县农机局并入县农业局,在农业局内挂农机局牌子。合并后,农业局下辖30个中层单位,其中县农村经营管理局、县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办公室为副科级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国营乐至县良种场、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乐至分校、乐至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其他单位为股级单位。股级单位中,党委办、局办公室、政工股、计划财务股、政策法规股、群众工作办公室属行政机构;农业执法大队、农药管理站、种子管理站、农机监理站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农技站、植保植检站、土肥站、多经站、科教站、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为事业单位;项目办、农业开发总公司、机械施工工程公司、蔬菜生产办公室为局内设事业机构;工会、共青团、妇委会为群团组织。全局职工273人(不含良种场职工),其中:在职职工153人,离、退休(职)职工120人。在职职工中,机关人员18人,其中:公务员16人,机关工人2人;参公单位人员46人,其中工人2人;事业人员89人,其中工人11人。专业技术人员78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38人,初级32人。

 

【粮食生产】  2010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13.248万公顷,比2009年增加986.6公顷,增0.08%。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34万公顷,比2009年增加1313.3公顷,增1.4%;总产35.97万吨,比2009年增加1.02万吨,增2.9%。其中:小春粮食播种面积2.7万公顷,比2009年减440公顷,减1.6%;总产7.3万吨,比2009年增加0.08万吨,增1.1%。大春粮食播种面积66373.3公顷,比2009年增加1753.3公顷,增2.7%;总产28.67万吨,比2009年增加0.94万吨,增3.4%。完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9053.3公顷。其中,油菜13746.7公顷,比2009年增加6.6%;花生3866公顷,比2009年增73.3公顷;莲藕1667公顷,比2009年增267公顷;辣椒4667公顷;蔬菜10000公顷,比2009年增333公顷,总产18万吨,比2009年增3.4%;饲料、饲草、绿肥及其它作物4667公顷。

 

【耕制改革】  全县完成小春规范改制20000公顷,推广“双二五”、“双三O”、“双六O”模式,规范留行,加强预留行利用,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种植综合效益。高塝田、望天田改走旱路,种植蔬菜、玉米、大豆等需水量相对较小的作物,抗旱促增收。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为66.63:27.76:5.61。

 

【技术推广】  全县推广粮经作物新品种9.267万公顷次。旱地覆盖栽培2万公顷次,其中地膜覆盖6667公顷次、秸杆覆盖1.333万公顷次。旱育秧技术1.666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90%以上,其中抗旱剂旱育保姆增产技术7333公顷。推广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种植模式1.333万公顷。开展大豆机播示范32公顷,开展水稻、柑桔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3333公顷,推广生物农药防治技术933.3公顷。

粮油高产创建建立粮油高产创建万亩高产示范区8个,面积6524公顷。累计实现增粮8183吨,增产值2778.44万元。

超级稻示范工程在童家等9个乡镇完成超级稻示范推广8160公顷。百亩平均亩产718.3公斤,较非示范区增产41.2%;示范区平均亩产569.2公斤,较非示范区增产19.15%。累计实现增粮862.94万公斤,增产值1725.88万元。

玉米示范基地建设在孔雀乡建立现代农业玉米示范基地667.3公顷。完成玉米良种补贴667.3公顷、物化补贴种子20.02吨、农膜1.45万公斤。基地玉米平均单产486.2公斤,较非示范区增产41.9%。实现增粮1460.5吨,增产值277.5万元。

 

【种植基地建设】  农业产业化基地。依托四川金锄头粮油公司等粮油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产业化基地10000公顷;优质小麦产业化基地6667公顷;优质油菜产业化基地1000公顷;优质玉米产业化基地1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3667公顷,优质藕生产基地1667公顷。建立特色农业基地77公顷,其中特色玉米10公顷、特色花生66.7公顷。

    果蔬基地。全年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0000公顷,总产18万吨,产值2.5亿元,其中商品菜种植面积3800公顷,总产8.5万吨,产值1.7亿元。在高寺等乡镇发展茄子、黄瓜等大棚瓜果蔬菜66.7公顷。在孔雀、回澜等乡镇发展棚架设施苦瓜66.7公顷。在天池、通旅等乡镇发展设施西瓜100公顷。在东山、高寺等乡镇建立鲜食玉米基地66.7公顷。在童家等乡镇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33.3公顷。在凉水、大佛等乡镇建立菜粮兼用型食荚大菜豌基地433公顷。全县果树面积4067公顷,其中优质果示范面积1466.7公顷。在孔雀乡新建以柠檬、杂柑为主的示范园53.3公顷。在双河等乡镇建立柠檬产业基地近267公顷。

 

【农机化发展】  2010年,投入资金1286万元,其中财政投入500万元,自筹786万元,新建机耕道18条、140公里,占目标任务的280%;硬化机耕道8条、20公里,占目标任务的133.3%。开展农机化作业,完成机耕作业3.6万公顷,占目标任务的154.3%,其中联合收割机收获2133公顷,占目标任务的128%;机械脱粒30万吨,占目标任务的107.1%;农副产品加工31.4万公斤,占目标任务的104.7%;农机运输11800万吨公里,占目标任务的118%;机电提水8100万立方米,占目标任务的101.3%。开展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投入资金358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5.3万元,农民自筹342.7万元,推广机械深施化肥5333公顷,占目标任务的100%;节水灌溉533公顷,占目标任务的160%;机械化插秧233.3公顷,占目标任务的350%;推广先进适用收获机具5台,占目标任务的100%。

 

农产安全】  落实农产品质量检查制度,每月和重大节日前夕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抽检。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三品”认证管理和培训,加大“三品”新基地、新产品培育和申报,组织3家企业的7个产品申报绿色食品并通过认证。组织县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参加上海、江苏、成都等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交易会,进一步拓展“三品”流通渠道,扩大了销售市场。

 

【农业项目】  农村沼气项目。2010年目标任务4000口,其中国债农村沼气1500口,地方债券农村沼气2500口,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推广“一池三改”1130户,新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27个,采购出料车1台、抽渣泵224套、沼气检测仪29套、维修工具165套,回访农村沼气用户2500户,为农村沼气后续服务提供了保障。

科技培训项目。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3000人,占任务100%。完成农民技术培训35.15万人,占任务100.4%。

机电提灌建设项目。全年修复提灌机械1412台套14402千瓦,占目标任务的100.9%,其中修复电力提灌设备110台套3050千瓦,建设标美提灌站9座装机容量498千瓦,占目标任务的180%,其中新建提灌站4座装机容量126千瓦,新增提灌设备205台套2355千瓦,占目标任务的107.3%。完成投资492.8万元,占计划100%,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4.8万元,县财政投入60万元,自筹408万元。

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2010年度完成坡改梯20公顷,培肥地力102.7公顷,改造中低产田595公顷,全面完成抗旱井、蓄水池、山坪塘、排灌渠系、提灌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任务。完成项目投资842.3万元,占计划100%,其中中央投资535.7万元,占计划100%,群众自筹306.6万元,占计划100%。续建2009年度项目,完成改土53.3公顷,开展配套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653公顷。

良种补贴项目。完成良种补贴面积7.135万公顷,补贴资金1207.97万元,其中小麦良种补贴1.92万公顷,补贴资金287.89万元;油菜良种补贴1.55万公顷,补贴资金232.5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83万公顷,补贴资金412.86万元;玉米良种补贴1.83万公顷,补贴资金274.71万元。

农机补贴项目。完成农机购置补贴投资301.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00万元,占计划100%,省财政补贴资金6.4万元,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自筹195万元。通过购机补贴,全县共购置农业机械572台,其中耕整机420台、插秧机8台、拖拉机14台、联合收割机1台、喷灌机1台、其他机具128台。

农业保险。完成15个乡镇农业政策性种植业保险2.05万公顷,占计划100%,其中:水稻7200公顷、玉米7467公顷、油菜587公顷。对参保的15个乡镇受灾程度进行评估,按理赔方案兑现理赔。

 

【农村经营管理】  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对全县348个村、2429个社申报水利设施、村级公路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总投资6747万元,其中申请财政奖补1816万元,社会捐资1288万元。逐步建立“村民自筹,集体支持,财政奖补,社会捐助”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开展农民负担暗访检查。对石佛、大佛等20个乡镇所属行政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国家政策补助、涉农服务收费等项目进行认真询问和调查。严格执行农民负担公示制度,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及涉农价格和收费进行公示,农民负担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搞好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筹建县级土地流转中心1个、乡镇土地流转中心25个,开展农村土地管理日常工作,调处农村土地纠纷13件,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县农业局

 

畜牧业

 

【概况】  2010年县畜牧食品局内设办公室、生产科教股、财务股、兽药饲料管理办公室(法规股)、动物卫生监督所(乐至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大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股、政务股。至年底,全县畜牧系统有在职职工308人,其中乡镇畜牧兽医站119人,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133人,局机关16人,动物卫生监督所(乐至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大队)28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人。

    年末,全县生猪存栏739067头,同比增加9.4%,出栏肥猪1286385头,同比增长2.9%。山羊存栏536808只,同比增加36.2%,出栏1079124只,同比增长5.9%。小家禽存栏6594635只,同比增长7.7%,出栏8305640只,同比增加8.9%;肉类总产量达132748吨,同比增加4.5%。畜牧业产值实现27.4亿元,同比增长20.65%,畜牧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余元。2010年建成2个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乐至县畜牧食品局分别荣获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表彰的生猪监测预警工作先进集体、市委市政府表彰的资阳市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县委县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等奖励10余项。

 

【畜禽良种繁殖】  2010年,按照“巩固、完善、提高、发展、壮大”的思路加快了良种繁育场建设。完善了全县4个1200头和6个600头的生猪原种场(优质母猪制种场)及79处存栏母猪30头以上的二级扩繁场(优质DLY仔猪制种场)的养殖设施和养殖环境。完善了生猪人工授精改良网络,建成生猪人工授精供精站13个,人工授精供精点49个;完善了以资阳大业黑山羊原种场和天龙科技园种羊场为2个核心群场,以大自然黑山羊牧业公司等4个羊场为基础群场,童家镇、高寺镇等10个保种选育区为扩繁群的乐至黑山羊三级良繁体系。全县畜禽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生猪三元杂交面达到76%,山羊、兔良种面均达到88%。

 

【规模养殖】  围绕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集中连片打造孔雀、东山、回澜、龙溪现代畜牧业示范片和天池、童家、高寺、中天、石湍、双河等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带动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建成五通村、孔雀寺村、姑嫂坎村、天福村等135个标准化育肥养殖小区,发展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重专户6013户,年出栏能力达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大型商品猪场70个;建成山羊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19个,发展年出栏30只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羊户15487户;建成家禽养殖小区4个,发展年出栏2000只以上肉鸡、肉鸭示范户分别为528户、230户,年出栏1000只以上肉鹅示范户221户。

 

【标准化养殖】  以全省开展“畜牧生产标准化推进活动年”为契机,以规模养殖场和畜禽养殖基地为重点,全力推进标准化养殖。按照省局统一设计的圈舍标准,规划建设养殖场,完善殖户(场)配套基础设施,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在圈舍选址、间距、面积、层高、防暑御寒、通风饮水、预防灾害等方面达到技术标准要求。严格执行场地环境、引种繁育、疫病防控等生产技术规程和遵守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规定,完善养殖记录,全县养殖场。养殖小区及养殖示范户逐步实现了养殖全程受控。大力宣传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举办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83班(次),培训养殖业主和农户5000人次。8月18日、11月11日四川百川农牧有限公司乐至猪场和天龙牧科技有限公司养羊场先后顺利通过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的验收。

 

【畜牧产业化】  支持四海公司、英英公司等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引导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等企业和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加快建设优质种畜禽场,发展标准化规模生产示范基地。把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开展县、乡、村“千人帮扶专合组织”行动,做大做强现有106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深化“六方合作+保险”、“百川赊销”、“富乐寄养”和“订单养殖”等产业发展机制,推行“种畜禽场+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集中或分散建设标准化圈舍的养殖小区发展模式。依托百川农牧公司在孔雀乡孔雀铺村、孔雀寺村、斑竹院村、马鞍山村等6个村规划猪业家园示范户1416户,养殖小区示范户206户。修建标准化示范户188户,建圈舍13000㎡。在石湍、双河依托宏椿农牧和水口庙猪场,新改扩建猪业家园示范户799户,完善标准化圈舍45040㎡。

 

【畜牧项目投资】  以扩权强县为契机,开展项目对接,加大项目申报工作力度。申报了2010年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大基地项目、现代农业(生猪)项目、生猪良种工程项目和生猪主产乡镇兽医站扩建项目,分别争取投资300万元、633万元、300万元、220万元、125万元。抓住全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的机遇,建设、完善标准化圈舍和养殖设施,组织实施了鸿福循环养猪小区建设项目、续建2009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现代畜牧业大基地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生猪)、乐至县现代畜牧生猪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600万元、550万元、1600万元、5630万元、2600万元。

 

【疫病防控】  2010年,完善了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体系建设;依托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加强和完善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在宝林、大佛、回澜、劳动、劳动、石佛、蟠龙、凉水、全胜、金顺9个乡镇站完成总投资12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5万元,地方配套15万元,改造装修房屋1080平方米,添置计算机、台式高速离心机等仪器设备共计270台套。强化村(社区)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全县25个乡镇落实村(社区)动物防疫员596名,其中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132名兼任164个村(社区)动物防疫员。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完成“春防”、“夏防”和“秋防”工作,实现免疫率100%,圈舍消毒面100%,免疫标识佩戴率100%。动物检疫率100%。疫情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面100%。对染疫或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100%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了全县清净无疫。

 

【畜产品安全】  加强规模养殖场的规范管理,落实科技人员驻场制度,建立完善了防疫、用药、投料等记录记载。对全县规模养殖(小区)业主和兽药、饲料生产企业、经营户共193人进行了宣传培训。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活动,组织执法监督人员590余人次,对全县10个奶牛场、5家兽药饲料生产企业、130余个兽药饲料经营企业(个体人员)和83个规模养殖场(户)开展拉网式全覆盖饲料、兽药、生鲜乳检查。全县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行为进一步规范,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及消费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县畜牧食品局

 

  

 

【概况】  2010年,县林业局内设办公室、政策监督室、财务室、资源林政股、森林防疫检疫站、种苗站、森林公安局、防火办公室、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造林站、科教站、马桑蚕站、苗圊13个中层管理机构。下属天池、童家、石佛、回澜、石湍、大佛、宝林、良安8个片区林业工作站。年末在册职工90人。其中机关52,基层38人。县政府议事协调办事机构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县天然林保护办公室、县长江防护林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设林业局内,工作人员在林业局编制内调配使用。县林业局实行行业归口管理的涉林民营企业有恒信科技生态苗木有限公司、民庆生态园(寄语林)、四川顺达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绿禾药业有限公司、绿森竹业有限公司等5家。

至年末,全县完成人工造林2.68万亩,其中天保工程造林0.9万亩,其它造林1.78万亩。完成封山育林0.2万亩、林木采伐更新造林0.3万亩、低效林改造1.55万亩。完成大田育苗772亩,产苗344万株。开展义务植树160万株。巩固退耕还林11.1万亩、荒山造林17万亩、天保工程人工造林5万亩。全县有林地面积增加到86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8.6%,活立木蓄积增至213.6万立方米。建成投产油桃、核桃、甜柿、花椒、麻竹等经济生态林果产业基地7个,保存面积5.3万亩。建有工业原料林基地3个,面积3万亩。全年林业行业统计总产值(含一、二、三产业)达到16.196亿元。本年,全县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226.4万元。乐至县继续保持“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三大殊荣。县林业局继续保持“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先进单位、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荣誉”。

 

【植树造林】  2010年,全县完成人工造林2.68万亩,其中天保工程造林0.9万亩(栽植青花椒0.6万亩、柠檬0.3万亩),其它造林面积1.78万亩(栽植香椿0.95亩、竹柳0.45万亩、油桃0.25万亩、柠檬0.1万亩、核桃等0.03万亩);完成封山育林0.2万亩;完成林木采伐更新造林3000亩;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1.55万亩;大田育苗772亩,产苗344万株。在“3.12”植树节期间,县级机关、乡镇单位50万人次绿化机关、园区、公路,义务植树160万株,折算面积2400亩。

 

【森林资源管理】  2010年,全县聘请村级专职森林管护人667名,管护面积52万亩。下达采伐指标20000立方米,其中商品材指标5256立方米,非商品材指标14744立方米。实际审批采伐商品材4389立方米,非商品材7601立方米,全年未超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办理工业园区、遂资眉高速公路征点用林地3起,征收植被恢复费400万元。

 

【病虫防治】  2010年,全县测报虫情面积14.3万亩,防治13.69万亩,其中药物防治8.19万亩(含飞机防治2.015万亩),人工物理防治5.5万亩,出动防治机械800余台次,参加防治人员2058人,投入资金143万元。

 

【森林防火】  2010年,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注重宣传,签订乡镇森林防火责任书25份,印发防火宣传资料4.5万份,发放森林防火环保宣传袋1万个,防火挂图1000张,发短信息1万条,书写防火宣传标语2000条,在全县中小学发放宣传手册3.4万本,上防火知识课500课时;出动防火宣传车70台次,召开森林防火工作专项会议30次;利用有线电视播放森林防火公告3期。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处理隐情。县连续保持了30年以上无森林火灾记录。

 

【林政执法】  2010年,连续组织开展了“候鸟行动”、“绿盾三号行动”和“国庆安保”等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处森林案件104件。其中无证运输木材28起,无证移栽活立木39起,滥伐林木26起,盗伐林木2起,承运无证木材2起,违法收购木材3起,违法收购野生动物2起,森林防火案2起,打击处理104人(次),收缴原木材积15.8立方米,野生活立木263株,野生动物活体1133只,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6.5万元。

县林业局

 

水利水产

 

【概况】  县水务局主管全县水行政工作。内设办公室、财务审计股、抗旱服务队、水土保持办公室、供排水管理总站,水政水资源办公室,建设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办公室、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直管副科级单位:水库管理总站,水产渔政局,移民办。下管理下属单位:蟠龙河、东禅寺、棉花沟三座中型水库管理所。城区、十里河、桂花湾等12个小型水库联合管理站分片区管理全县101座小型水库;直管承担城市供水的海天水务有限公司、城市排水的仁和污水处理有限公司,25个乡镇集中供水站。2010年,县水利工作以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抗旱水源源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水土流失治理、库区移民项目、节水灌溉和灌区配套等六大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供排水管理、防汛抗旱、水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10778万元,其中新增国省水利投资6510.71万元。建设各类水利工程4462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平方公里,新建供水工程1440处,修复水毁工程1485处,新建、整治支干渠6.16公里,田间渠14.28公里;新建蓄水池697口,整治塘堰1034口,集雨沟4.2公里,土地治理459亩。实现水产品产量1.88万吨,水产业产值2.11亿元。乐至县获得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推荐进入四川省记一等公务员先进集体的选入范围。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全县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10778万元,建设各类水利工程4662处。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竣工33座,新建改造山平塘910口,新建维修石河堰124处,新建集雨工程蓄水池550口,新建渠道21公里,渠道防渗整治41公里,渠道清淤1310公里,修复水毁工程1485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平方公里,新建供水工程1440处。新增灌溉面积0.33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31万亩。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2010年,完成了姚家沟、宋家沟、礼义甲、谭家沟、童家沟等44座震损水库恢复重建项目的扫尾及竣工结算验收;完成了2007年度中央投资第一批建设计划的曹家堰、十里河、岩板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2008年度中央投资第一批建设计划的杨家桥水库除险回固建设和2009年度中央投资第一批建设计划的八角庙、龙开坼、龙王堂、黑堰塘、观音河、德胜桥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棉花沟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一次性通过省级竣工验收。

 

【农村饮水安全】  2010年,运用2009年度第三批中央扩大内需中央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在童家、放生、劳动、大佛、宝林、金顺6个乡镇的28个村,新建农村大院集中供水工程16处,单户井5193处,水源工程16处,解决了7.2万群众饮水安全。完成良安、通旅集中供水工程建设,解决了2个场镇居民的饮水问题。配合县发改局,完成了岔岔河集中供水工程建设。采取集中建站,分片供水,解决了童家、放生、大佛、凉水4个场镇居民的饮水问题。

 

【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  通过2009年度粮食产区中型水库灌区渠系配套、2010年节水示范项目、延续2009年省级财政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和2009年中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项目。分别在宝林、石佛镇天神庙、新街村,通旅镇新桥、九龙村和天池镇牛栏店、田家沟、黄花园、南冲寺村、劳动镇宋家沟村,新建、整治干支渠6.16公里、田间渠14.28公里,小型建筑物15处;新建蓄水池332口,整治塘堰17口,集雨沟4.2公里,土地治理459亩。

 

【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  2010年,在宝林、盛池、劳动、中和场和全胜等5个乡镇的53个村内实施续建2009年度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整合资金5030万元,新建渠道62.2公里,整治衬砌渠道212.1公里,整治山平塘120口、新建蓄水池697口。其中专项工程新建渠道57.8公里,整治衬砌渠道38.4公里,整治山平塘79口、新建蓄水池383口。同时推进了天池、童家、劳动、高寺等5个乡镇23个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水土保持】  对国家延续乐至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石蟠流域第二期水土保持项目和新增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分别在石佛镇天神庙村、新街村、板板桥村和蟠龙镇大明寺村、湾塘河村实施。共完成坡改梯800亩,水土保持林1100亩,经果林800亩,封禁治理16000亩,保土耕作17300亩。建蓄水池80口,沟渠10公里,山平塘7口,沉沙池90口,生产作业道路8公里。

 

【水产渔业】  利用塘、库、堰水体资源,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继续巩固推进天池镇印家村、良安镇田坝寺、龙门乡阳载寺新农村水产养殖示范基地。以业主开发为主,在中天镇普照、大楼湾、天池镇牛栏店、石佛镇大佛寺等村以稻鱼轮作方式,新建名特优水产业养殖示范基地面积400余亩。继续扩大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全县田、塘、库名特优新养殖面积3.2万亩;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广无公害养殖面积1.4万亩。积极推广水产养殖技术的普及推广,举办水产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1400人次,编印发放各类水产技术资料3000余册。积极开展帮扶水产业专合组织活动,加强渔业法律法规宣传,加强渔业执法,强化安全生产,推动了水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年生产名优鱼水花4800万尾,鱼种1700万尾。实现水产品产量1.88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6800吨。实现水产业产值2.1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水产增收16元。

 

【水行政执法】  2010年,继续开展涉水法律法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出动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面,增强群众对水法律法规的认识;严格执行水利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施工承包合同制。坚持开工前、竣工验收前“两公示”制度。在工程建设中,建立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监部门组成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资金审计,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人员安全和资金安全。依法督促开发建设单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全年审批水土保持方案55个,实现申报率100%、审批率100%、实施率90%以上,验收率80%以上,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费6.2万元;依法严惩水事违法行为,处理水事案件16起。其中侵占河道1起,河道设障1起,水库溢洪道设障1起,阻碍水工程施工3起,大坝保护区爆破取石2起,无证取地下水3起,污染水源1起,破坏水工程2起,渔政案2起。调解水事纠纷8起,其中影响较大的群访事件6起;协调处理了遂资眉、成安渝高速公路建设占用水工程案件20余件。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打捞水葫芦1600多亩,其中水库1000亩,河道600亩,共打捞水葫芦1800多吨,清理污染水库水面600亩,河道水面1000亩,清除污泥白色垃圾等2000余吨。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  2010年,在蟠龙镇清泉寺村、石佛镇火石咀村,回澜镇棉花沟村、中和场镇红星村和龙溪乡祠善村分别实施2009年大中型水利工程库区基金项目和2009年小型水库移民基金项目。在大佛镇东禅寺村实施2009年度第二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库区基金项目,在石佛镇石桥沟村实施2009年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后期扶持中央结余资金项目,在劳动镇光辉村实施2009年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中央结余资金项目。共完成村道改建23.55公里。举办了移民培训班一次,培训移民干部110人、移民120人。

【水利项目规划编制】  2010年编制的《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于5月26日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公司评估;10月25日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并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了《乐至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再造一个都江堰”规划报告》编制送审稿和新(扩)建重点水源工程大码口、湾塘井、岔岔河以及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规划,以及农村饮水、水土保持、小农水、节水改造、新增农资等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并通过上级审查实施。本年下达水利项目13个,投资总额为7691.06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投入6510.71万元。

 

【防汛抗旱】  2010年汛期出现了几次暴雨洪灾。各地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的早准备。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行政首长负总责的防污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把行政首长负责制贯穿到防汛工作的全过程。修定度汛方案,完善洪水调度预案或运用计划,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度汛保安措施,做到工程运行正常。开展汛期检查。对未动工整治的水库和有隐患的地方,落实领导与工程技术人员挂库责任制。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组织。落实防汛抢险指挥车92辆,编织袋3500条、铅丝1吨、塑料编织品2000米、竹料65吨、汽柴油6吨、救生衣250件、救生船14艘、照明设备15套,抢险队伍9支1600人。建立健全防汛值班制度,落实专(兼)职值班人员,从5月1日起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汛期信息畅通。

针对冬春全县降雨总量较正常年同期偏少44.0—66.0%。(天池、童家、宝林、回澜等16个乡镇平均降雨总量不足15毫米)特殊旱情,组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务各部门全力投入农业春灌服务,2010年,为旱片地区测井218口,打机井30余口,新建水井20口,修复水毁工程1485处,保证了水利工程实灌面积23.65万亩,工程供水量5980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056万立方米、工业用水85万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296万立方米、其他用水2589万立方米。开展水源调查、科学调度水源,组织50多台机具帮助缺水地区提水入塘、入堰、入库,确保了城乡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水库管理单位做好农业春灌供水服务,为农业供水6200万立方米,确保了25.98万亩水稻适时栽插。

 

【水利建设管理】  对国家投资的水利项目,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项目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建设公示制,并邀请县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发展和改革局派员参加监督招投标全过程。在资金使用上实行县级报账制,严格按照《国债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发挥了更大效益。

(县水务局)

 

蚕桑生产

 

【概况】  县蚕桑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蚕桑事业发展的直属事业单位。2010年,蚕桑局机关内设办公室。局属事业站有生产站、科教站、桑蚕病虫防治站、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4个站。至年末,局机关有在职职工38人,退休职工19人。局下属单位有县蚕种场,是专门从事家蚕一代杂交种繁育生产的事业单位,有在职职工30人,退休职工51人。下属天池、佛星、回澜等19个乡镇蚕桑技术服务站(双河、凉水、盛池、全胜、良安、中和6个乡镇未设站),有在职职工254人。乡镇蚕桑站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县蚕桑局和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所在乡镇蚕桑生产的组织发展和技术服务工作,乡镇蚕桑站业务、人财物管理以县蚕桑局管理为主。本年,丝绸行情好转,蚕桑价格提高,桑树资源保护较好,全县有3.91万户农户养蚕,比上年增加5.6%。全年发蚕种14.84万张,比上年增加11.4%。蚕茧总产4475吨,同比增加9.7%。实现营额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38.9%,蚕农户均收入2608元,比上一年增加1110元。蚕茧单产30.2公斤,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发展桑食用菌,种植大球盖菇200亩,利用桑园种植沙参示范面积200亩。桑园综合开发和蚕沙、桑枝、桑葚等蚕桑副产物,实现综合产值1.11亿元。全县蚕桑产业包括蚕茧和蚕桑副产物在内的综合产值达到2.12亿元。

 

【蚕种生产】  2010年,县蚕种场共计生产蚕种22490张,其中洞庭×碧波6310张,871×872共2037张,中四550张,新莹×玉泉1821张,两广2号11772张。蚕种出库时间:春蚕4月22日,夏蚕6月12日,早秋蚕7月26日,正秋蚕8月28日。分别比2009年延迟2天和1天,提前6天和4天。

 

【示范推广】  以蚕桑“一园三带”、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大户培育、科技示范园的农业合作社、蚕桑生产四方合作和蚕桑综合开发为重点,全力推进蚕桑基础发展。全县建设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新栽和补植桑园410亩,新建小蚕共育室10处,专用大蚕房及养蚕大棚156处,推广纸板方格簇10万片,推广省力化蚕台600套。选择了1500户养蚕大户进行培植,培植户户平养蚕12.9张,是全县养蚕户平养蚕量3.8张的3.4倍;大户平均茧款收入达12900元,是全县户平养蚕收入3200元的4倍。蚕桑科技示范园辖4个农业合作社,共111户农户,养蚕42户。建成中心示范区桑园500亩。以桑园套种、桑地养鸡、种植桑技菌等桑地综合开发初具规模,种植面积410亩。2010年示范农户的桑地综合开发及副产物收入121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148万元。蚕茧单产高于全县平均水平8.4公斤,每张蚕种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02元。

 

【养蚕大户培育】  2010年,全县嫁接改良桑园8000亩,500万株;建设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培植养蚕大户1500户,同比增加33.1%;在乐黄路栽植桑园410亩;新建改建小蚕共育室20处,专用大蚕房及养蚕大棚300处。大力推动蚕桑大面积生产,坚持资金投入向大户集中、项目向大户倾斜、技术围绕大户服务的“三集中”为原则,制定了全县蚕桑生产专业大户培育方案和措施,对养蚕大户在精神上给荣誉、物资上给奖励,在2009年1127户基础上,增加到1500户,比上年增33.1%。培植的养蚕大户平养蚕12.9张,是全县养蚕户平养蚕量3.8张的3.4倍;大户养蚕平均收入达12900元,是全县户平养蚕收入3200元的4倍。

 

【蚕桑基地建设】  2010年,全县嫁接改良桑园8000亩、500万株;建设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培植养蚕大户1500户;在乐黄路栽植桑园410亩;新建改建小蚕共育室20处,专用大蚕房及养蚕大棚300处。蚕桑生产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县农村工作会议表彰了石佛、童家、回澜、东山、龙门、佛星6个先进乡镇,孔雀乡红岩洞村、回澜镇夏家沟村、高寺镇梨子湾村、童家镇五通村、通旅镇鲍家沟村、放生乡李木桥村6个优质蚕桑基地建设先进村和养蚕量在20张以上的100户养蚕大户。

 

【蚕需物资供应】  2010年,县桑瑞蚕业公司受各乡镇蚕桑专业协会委托,在县蚕桑局和工商、畜牧等相关部门的监督下,承担县内蚕需物资的组织供应工作。全年供应石灰300吨、消毒王5.7万包,灭蚕蝇10.3万支,添食药品12万余支(粒)。

(县蚕桑局)

 

气象服务

 

【机构概况】  2010年,县气象局内设办公室、观测股、预报服务股、农业气象和农经网中心、防雷中心、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7个职能室(中心),下设良安、大佛、宝林、童家、石佛、回澜、石湍7个乡镇中心气象哨和13个加密自动气象站,机关编制人数13人,本年度实际在岗7人,退休职工6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廉政监督员1人。

 

【多年气候状况】  乐至县地处川中丘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1960~2010年,年平均气温16.8℃,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7℃;年平均降雨量902.5毫米,最多年1197.1毫米(1998年),最少年594.6毫米(1994年);年平均日照时数1260.4小时,最多年1592.9小时(1978年),最少年987.4小时(1988年)。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表现出热量丰富,雨水丰沛,光照条件较好。但降水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常有干旱发生,有“十年九旱之称”。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低温、绵雨等,对县域经济发展危害较大。

 

【2010年气候状况】  气温2010年1~2月平均气温16.7℃,与30年平均持平,年极端最高气温36.1℃(7月3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2℃(12月16日、17日)。冬季(2009年12月~2010年2月)平均气温8.4℃,比常年平均偏高1.3℃。春季(3~5月)平均气温16.3℃,比常年平均偏低0.6;夏季(6~8月)平均气温24.9℃,比常年平均偏低0.4℃;日最高气温35℃以上日数6天,比常年平均偏少1天;秋季(9~11月)平均气温17.6℃,比常年平均偏高0.6℃。

降水2010年全县各地降雨量949.5~1260.5毫米之间,石佛镇最多为1260.5毫米,比常年平均值偏多52%;大佛镇镇雨量次之,较常年平均值偏多18%良安镇最少为949.5毫米,较常年平均值偏多10%各乡镇年降雨量较常年均偏多。

乐至县各地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降雨量分析表

单位:毫米

地区

实况

多年平均

偏差

百分率

天池

1186.3

896.8

289.5

32%

良安

949.5

864.6

84.9

10%

童家

1005.5

795.3

210.2

26%

石湍

1153.2

847.4

305.8

36%

宝林

1047.4

854.2

193.2

23%

回澜

1088.3

782.3

306.0

39%

大佛

987.5

837.3

150.2

18%

石佛

126.5

831.6

428.9

52%

冬季(2009年12月~2010年2月)雨雪量13.6mm,较常年偏少66%。春季(3~5月)降水总量138.4mm,较常年偏少21%。夏季(6~8月)降水总量822.3mm,较常年平均值偏多68%。秋季(9~11月)降水总量197.2mm,比常年同期偏多3%。全年24小时≥25毫米降水日数9天,较常年平均多0.8天。≥50.0毫米暴雨日数6天,较常年平均多3.6天,为大雨、暴雨日数偏多年份。

 

日照2010年1月至12月日照总时数1207.2小时,比常年偏少3%。其中冬季(2009年12月~2010年2月)日照时数179.1小时,比常年偏多17%;春季(3~5月)总时数289.3小时,比常年偏少21%;夏季(6~8月)总时数372.4小时,偏少23%;秋季(9~11月)总时数309.9小时,同常年相比偏多33%。

 

【年度气候评价】  2010年年平均气温与常年持平。年降水量偏多,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冬干春旱十分严重,夏季伏旱较轻,洪涝暴雨灾害偏重。全年出现5次暴雨天气过程,其中8月5日、21日县城均出现大暴雨,乡镇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共计造成经济损失363.95万元。总体上,2010年气象条件属偏差之年。

 

【主要气候事件】  寒潮本年度共计出现4次较强降温天气过程,总体上未对全县工农业生产造成大的危害。四次较强降温天气分别是:

211—13日,72小时降温6.5,对工农业生产无大的影响。

32—3日、22日—24日出现2次寒潮天气,分别为48小时降温8.9,72小时降温12.3,但这2次寒潮对农作物生长影响不大。

10月24—26日寒潮天气过程,72小时降温9.9,对农作物生长无影响。

12月14—16日出现寒潮天气过程,15日夜间开始全县各地气温剧降,大雪纷飞,出现了本年度首场大雪天气,72小时降温8.7,平均积雪深度达到3.0厘米,积雪最深处达到4.2厘米,部阴暗地段田块水面结冰0.1—0.3厘米。此次强降温和雨雪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除少部分低洼阴暗地段的蔬菜作物出现较微冻伤外,其余地段的油菜、小麦、蔬菜等作物长势良好。

干旱  3月1日至31日连续31天,总降水量仅19.7毫米,达春旱。明显危害到小春作物后期生长和产量。持续发展的春旱对大春育秧育苗、播栽产生严重影响。4月27日至5月19日连续23天,总降水量仅29.5毫米,达夏旱,对工农业生产未造成明显影响。

暴雨洪涝  2010年县共经历五次暴雨天气过程,对工农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75,县城、童家、回澜、石佛分别出现一次暴雨天气,对工农业生产未造成明显影响。

717,1时至12时县城、良安、石湍、宝林、回澜、石佛分别出现一次暴雨天气,本次暴雨造成全县8个乡镇受灾,其中4个乡镇受灾较严重,受灾人口2400人。暴雨冲毁水稻2400亩,玉米140亩,4间房屋倒塌, 4根电杆折断,2口沼气池垮塌,垮岩2处,暴雨冲毁乡村公路35,无人员伤亡。总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6.3万元。因暴雨雷暴影响,乐至海天水务公司供电变压器损坏,造成县城局部电力和供水中断3小时。

726,8时至20时县城、良安、童家、石湍、回澜、大佛、石佛分别出现一次暴雨天气,宝林出现一次大暴雨天气。本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全县25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62万人,全县共淹没水稻4.75万亩,冲毁水稻6500亩,玉米倒伏3.25万亩,玉米折断5250亩,淹没大豆1.3万亩,打断田埂800余根,石河堰埂被冲毁110处,山平塘缺口127处,损毁房屋700余间,损失粮食6876吨,共计造成经济损失2910万元。

85,县城出现一次大暴雨、大风天气,童家、石湍、大佛、石佛分别出现一次暴雨天气。此次暴雨天气过程造成县城区4条主要街道严重积水,积水深度平均30厘米,100余户居民房屋进水被淹,其中乐安路东街菜市场、川鄂,平均积水0.6—1.0。县城南街、文昌街、川鄂东路等街道6棵行道树木(直径:20厘米)、气象局大院内100余平方米的活动板房被大风全部吹倒。强烈的雷暴使县二水厂供电专线被击毁,造成全县城停水。本次大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3万余

8月21—22日暴雨:21日县城、良安、童家、石湍、宝林、回澜、大佛、石佛分别出现一次大暴雨天气。22日县城、石湍出现一次暴雨天气,回澜、石佛分别出现一次大暴雨天气。本次强降水过程造成全县8个乡镇受灾,最大降水量为204.8毫米,9.6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8.58万亩,其中,水稻3.43万亩,玉米5.15万亩。成灾面积4290亩,其中,水稻1716亩,玉米2547亩。减产粮食879吨,其中,水稻429吨,玉米450吨。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210.95万元,城区主水管爆裂损失15万元,倒塌房屋13间损失15万元,共计造成经济损失240.95万元。

雷电灾害2010年8月1日上午10时许,佛星镇出现强烈雷暴天气,位于该镇龙口村一村五社成安渝高速公路施工现场2工人被雷击(N30°12′50″,E104°57′06″),致一死一伤。据调查,死者生前腰间手机处于开机状态,死后手机爆裂,腰部有一大块凹陷,颜色焦灼,是典型的雷电流击中死亡。由于强烈雷暴天气影响,全县部分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并造成一定损失。

县气象局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