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凉山州>布拖县>详细内容

布拖县地情

(一)克智

“克智”是彝族民间文学中一种特别的文体,是彝族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的重要内容。多在婚丧嫁聚,逢年过节时表演,是即兴口头创作的,没有固定的标题,是一种明显体现个人辩解能力和思维技巧的综合知识口头创作。

(二)高腔

“彝族阿都高腔”(或称“布拖高腔”),高腔又叫“央”,是布拖彝族独特而富于表现力和震撼力的一种原生态民间声乐形式,其曲调高亢悠长、唱腔优美、节拍极为自由。其特点是高音尖腔假声悠唱,一段一乐句,同一曲调稍加变化反复演唱,起腔多作五至八度大跳,突然跳升至高音,然后以假声歌唱,临末以本嗓音拖腔,然后以四至五度甚或七至八度兀作下跌,嘎然而止,结束全句。

(三)朵洛荷

朵洛荷,又称“冬格”,是布拖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活动中的传统歌舞,一般在火把节的第二天或第三天进行。当火把节的各项活动渐进高潮,精彩纷呈的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等还在紧张激烈地展开之时,一群群姑娘便涌入火把场的一角,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围成一个个圈,或手拉着手,或相互牵着围巾、三角包等,形成一线串连,举着黄油布伞,踩着细碎的舞步,先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其舞步一般是两拍,重拍先左脚向前迈一大步,上身同时微向前倾,然后右脚向右迈一步,同时上身正直微向后仰,面对圆心或面向前进的方向为弱拍,缓慢而悠闲地边唱边跳,领唱者先起句,众人跟着重复应合,如此反复循环,其唱腔有固定的曲调,结构为一句一歌,歌词内容除大致稳定而常用的唱词外,大多由领唱者即兴编词而唱。在民间,几乎是每个彝族女子的必修课。朵洛荷属于场面歌舞,不用音乐伴奏,表演者(人数众多)在现场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其舞蹈庄重舒缓,歌声优美抒情,特别具有歌唱性。在火把节之余,人们往往就采用只歌不舞的方式进行歌唱。

(四)彝族历法

彝族历法纯用十二地支推算,不论年月日数,均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属相为代表,轮流记数,周而复始,与汉族历法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完全相同。

(五)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彝语称“东此”。一般为每年七月(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择吉日而过,它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一般要连续过三天,有“爱情的节日、东方情人节、眼睛的节日”的美誉。早在节前数日,彝族人民就准备了最好的服装、烟、酒、鸡、猪、羊和火把等。第一天,家家户户都根据自己家经济情况,杀鸡、杀猪宰羊祭祀祖先(特别困难的就煮鸡蛋),盛宴庆贺,至深夜,家家户户都点燃火把,从房屋内的上方顺着墙壁照亮每个角落,口中念着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安康”的愿望,绕过火塘,经过畜圈,走出家门,通过院坝,走出大门,最后汇入全寨的火把行列,巡游山野田畴,巡视庄稼,驱逐害虫。后将未燃尽的火把汇集在一平坝上,大家围成一圈,手拉着手跳达体舞。第二天以后,则是赶集娱乐的日子,彝语名“东格”,全家扶老携幼,穿着提前准备好的最好服装,到特定的火把场参与或观看由各级政府组织的唱歌、跳舞、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拔河、选美等传统文化活动和体育竞技活动,或在大街上来回遛达,展示自己。第三天晚上要举行“多哈”,点完火把后,各家把自己烧剩的火把拿到家人经常过往的路边,找3块石头放成三角形状,上面压1块石板,再在石板上放上9棵小石子、9根青草,象平常在家里烧火做饭时一样把剩下的火把放在石板下面燃烧,意为火把节结束了,做饭送祖先回去。

(六)彝族年

彝族年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亲友团聚和相互走访的日子(等同于汉族的春节),彝语称“库什”。县内各地彝族过年时间不统一,具体时间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德高望重的人来决定,一般是每年11月中旬的马日或猴日。彝族年一般为3天或7天。

(七)婚嫁

彝族民间结婚,一般需经提亲、定婚、结婚几个礼遇。

定婚时女方家要组织亲朋好友对男方家参加定婚的人员进行泼水,男方和媒人进入女方家后,女方家对来者泼水,并递上烟,倒上酒,杀一头小猪,取出胆囊和胰脏占卜吉凶,然后把猪肉砍成小块做成烧肉,请敬完婚神后,用盘将烧肉放在肉盘上呈给客人吃,吃毕,媒人便将彩礼放在肉盘上,并倒一杯酒给女方家。定婚天晚上,女方家要杀大肥猪招待男、女双方亲朋好友。第二天吃完早饭,男方和媒人便起程回家,女方家要回客人一些礼物表示同意。

男方家择好结婚吉日后,请媒人带上酒到女方家协商通过。结婚前一天,男方家派2名青壮年男子带上一匹骏马、一头小猪和彩礼到女方家接新娘,这一天主人家要杀猪宰羊招待客人,晚上,女方与亲朋好友一起唱《阿莫里惹》,讲述姑娘出嫁前的幸福和出嫁后的遭遇和离别之情。第二天,2名接亲男子就要背着新娘出寨子,村子中的姑娘围着新娘用锅烟煤抹2名接亲男子,直到出村口后,由女方家送亲队伍护送。到男方家村口时,就停下来等男方家来迎接,送亲队伍开始刁难主人家,直到说服送亲队伍后,由新娘的表兄或表弟将新娘背进男方家。第二天早饭后,新娘随送亲队伍回娘家。结婚后1个月,婆家选好吉日,派人请媳妇来家做毕摩,毕摩用鸡或家畜在家人周围转3圈,再在头上转9圈,然后逐一在家庭成员的头上点一下,这样新娘就算“正式”的家庭成员了。

(八)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主要分男服饰和女服饰。

布拖彝族男子喜欢头包青色丝帕或棉帕,彝语称“俄提”,宽1尺许,长30至40尺,盘缠于头上,将发髻包于帕中,上衣绸质或棉质的紧身单衣,多为黑色或蓝色,窄袖,高腰,前襟、项背、袖口上滚绣花纹,衣领及右襟边缀以九排长绊银扣或铜扣,男裤大多用青布或蓝布缝制,其特点是裤裆深、裤腰肥大、裤脚窄小。裤带一般用天兰色或草绿色棉布缝制,中空,可作口袋用。冬天时,外披羊皮披毡、羊毛披毡或“察尔瓦”。中年男子和小孩在节日时,还要在肩上挂“英雄带”。

布拖彝族妇女一律穿百褶裙,上着长衣。换裙前的女孩裙呈筒状,用红白相间的羊毛线或棉线织成,下端用青布、白布或蓝布折叠成褶皱,用红黑布条镶边;青年妇女穿红黑相间的百褶裙;中年、老年妇女着蓝、青布百褶裙或黑色的羊毛线百褶裙。女青年戴帽子或“哈帕”;中、老年妇女戴“俄硕”。一般外披“哈波”或“哈波勒顶”。

女子一般从儿时开始戴耳环,婚后戴戒指或手镯。女性胸饰有玉石珠串、彩镶口弦、银制胸饰、针筒、缠花獐牙等,最具特色的是银制胸饰,用纯银打制,长约2至3尺,重达1斤多,一般由6到8件独立的饰件组合而成,用银链串成环状,上端挂于颈上,其余饰件对称挂于两边,正中有一半月形主体,正面刻有太阳、月亮、星星、花鸟等,下缀3至5厘米长的细银链。行走时叮当作响。腰饰为三角形荷包,其两面精饰各种花纹,下端缀五彩飘带。

来源:布拖县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6-12 11:00:47 浏览次数:
终审:李群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