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乐山市>沙湾区>详细内容

沙湾区地情

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今乐山)人,生卒年月不详。汉文帝时为黄头郎(即宫廷中的船工,皆戴黄帽)。一日,文帝梦一黄头郎推他上天,并见其衣后臀部处有一穿孔。梦醒后,见邓通衣后正有一穿孔,从此对邓极其宠幸,常赐钱逾万,封官至上大夫。后又赏赐邓通蜀郡严道铜山,允许他私家冶铜铸钱,一时“邓通钱”遍布天下,邓通成了“富甲天下”“财过王者”的富翁。不久,文帝死,景帝即位。邓通先被贬官家居。后景帝将铸币权收归朝廷,禁止私家冶铜铸钱。时有人告发邓通将铜盗出境外铸钱,景帝下令没收其家产,使邓“尚负债数巨万”,最后寄人篱下,贫困而死。《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初,嘉州有铜山”,铜山镇就是现在的乐山市沙湾区铜街子,位于四峨山区北部大渡河东岸。这一地名说明唐以前该地出产铜矿,“铜山”地名的形成很可能早至汉晋时期。《元丰九域志》记载:“嘉州铸钱山,即汉以赐邓通者。”首次指出该山与邓通的关系。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嘉定府》更明确地说:“铸钱山,在峨眉县百余里,旧经云乃汉邓通铸钱之地”。而邓通铸的“半两钱”,是四川省文字记载的最早钱币,《乐山县志》记载:“今铜街子下坝有邓通墓。”

郭开文。(1878—1936年),字橙坞,号文武、崇武,乐山县观峨乡沙湾场(今沙湾镇沫水街)人,他是世界大文豪郭沫若的长兄。

郭开文16岁中秀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考入成都东文学堂,毕业成绩优异,官费保送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系政治经济科。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后回国,时已废科举,清廷特在保和殿考试,钦赐法科举人,并命去全国各省视察司法情况。宣统二年(1910年)回京任七品京官。宣统三年(1911年)元月回川,在成都政法学堂、高等学堂和商业学堂任教。是年6月,任提学使司检室中教委员。

辛亥革命军,郭开文任四川军政府法制局参赞,后升任局长。民国期间,先后任交通司司长、西征军总参赞、川边财政司司长、北平宪法研究会委员、司法部主事、四川总司令部秘书长、川康边务督办署秘书长、21军刘湘军部顾问、援鄂军总指挥幕(总文书事)、21军经理监察委员会总编纂兼任重庆《济川公报》总编辑、四川善后督办等职务。

郭开文擅诗文书法。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他祭悼亡母杜邀贞撰写的《先妣事略》《祭母文》,文彩横溢,感情真挚,世人争相研读。他在乐山乌尤寺题写的《江行望乌尤绝句》,至今尚存。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乐山市沙湾区人,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翻译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又是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

郭沫若幼年时母亲教其诵读唐宋诗词,4岁半入家塾“绥山山馆”,6岁起学做对子,11岁时学做经义策论。1914年7月,郭沫若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次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毕业后升入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1919年初,郭沫若写成小说《牧羊哀话》,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和钱潮、陈君哲等一起组织爱国抗日团体“夏社”,进行反对日本侵略的宣传。1921年4月,郭沫若同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筹建并成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1926年3月在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期间结识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年7月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先后任革命军行营秘书长和政治部主任。北伐失败后从九江赶赴南昌,参加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并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失败后受到蒋介石通缉,于1928年2月乘日本邮船离沪去日本,开始了在日本10年的流亡生活,1940年2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段时期,郭沫若进行了大量的史学研究,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两金文辞大系》等10余种数百万字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郭沫若冒着生命危险抛妻别子回到祖国,创办《救亡日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写了大量的历史剧和杂文、随笔及新旧体诗,如《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南冠草》《孔雀胆》《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等。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担负繁重的科学文教方面的领导工作和国际和平交往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汤光先(1886—1936),又名汤书民,乐山县映碧乡太平寺(今太平镇下街)人。清光绪26年(1900)中秀才,并在全县颇有名气。后又继续攻读,满腹经纶,时废科举。有一清官吏保送奏,委以县视学官职,后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他持才傲物,推行新学而得罪豪绅,于光绪31年(1905)被霸官换乡,在家建设馆授徒为生至终年。

雷天扬(1840—1908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出生于乐山县映碧乡(现福禄镇燕子坎村)。同治元年(1862年),由武童学资投效陕西防营充当亲兵,奉派剿匪,勇建功勋,赏五品军功顶戴。之后,随军攻克陵县连获大捷,赏戴蓝翎。同治三年(1864年)拔补把总,奉上谕,克服平凉,歼匪出大力,以千总拔补,加守备衔。光绪十九年(1893年)回川城守左营。二十一年(1895年)赴藏任军营左哨哨长,最为出力,以备守拔游击。二十五年(1899年)驻藏,以勘界有奇功,奏保都司、补用。二十六年(1900年)平叛立大功,奉旨拔补御赐都督府。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督署川滇边务有政绩。是年秋,为寻根祀祖,回到福禄镇燕子坎拜祭宗庙,并将钦“都督府”火烧牌挂于雷祠堂正大门上,以示光宗耀祖。

王志仁(1880-?年),字槐醇。乐山县映碧乡太平寺(现太平镇下街)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秀才。宣统二至三年( 1910 - 1911年)任彭山县知县。民国初年任犍为县知事,后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四川省中学堂监督、乐山县中学堂监督。民国十年(1921年)回到太平寺。民国十一年参与管理两江义渡(丰都庙渡),为义渡题名“丰平义渡”。民国十九年参与修撰《乐山县志》。

王炳章(1879—1960年),字述怀,乐山县映碧乡太平寺(今太平镇下街)人,中国同盟会会员,成都起义有名的“丁未六君子”之一,熊克武督军的少将参谋长。

王炳章少年时就读于乐山九峰书院,先中秀才,后考入成都“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后,正值清光绪庚子之变,各省发难时有所闻。王炳章在熊克武领导下,与同人张治祥、杨雄、黄方、黎靖瀛、江永成等,和边防军弁目队暗通信息,筹备炸弹等物,准备伺机起义。不料起义前被奸细告密,为成都县王琰、华阳县钟寿康侦探到,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同张治祥等被逮捕进狱中,四川总督赵尔丰以“国事犯”奏请永远监禁,此事轰动全省,史称“成都丁未六君子事件”。辛亥革命胜利,王炳章等出狱,首任都督府正参谋,继任熊克武督军司令部参谋长,擢少将。袁世凯纂国称帝时,响应蔡锷将军号召,参与讨袁护国运动。以后历任中央军43军参谋长、陆军第8师参谋长、第1师参谋长、川滇黔联军军务处处长等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王炳章回到乐山,从事实业救国。曾主办乐山益新火柴公司、乐山城区西北大药房、中华述庆盐灶、太平田坝儿煤矿等,还曾任乐山国术馆馆长,乐山县财务委员会委员,乐山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熊克武举荐,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并推选为第一、第二届四川省政协委员。

杨再传。约(1488-1560年),明四川嘉定州龙游县南陵镇(今沙湾镇)人。自幼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后中进士,任长沙知府。时母亡,经皇上恩准,在南陵镇福安寺外建节孝牌坊,正面刻“李氏宜人旌表节孝”字样,背面刻“福安悠关”四个大字,牌坊前面左右并置一对石狮。

来源:井研县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6-10 16:01:21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