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试论“先富后富共同富裕”与新闻宣传||郑光福

作者:郑光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9-02 11:33:47 浏览次数: 【字体:

试论“先富后富共同富裕”

与新闻宣传

郑光福

1971年,我被成都市金牛区推送进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培训,1973年被分配到金牛区院山公社中学任语文教师。1976年因工作需要,被调至金牛区图书馆搞群众文化工作。在这里工作5年时间,笔者跑遍了老金牛区16个乡的200多个大队,深知农民、农业、农村“三农”情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心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笔者目睹了祖国的变化,老金牛区、老成都市随即发生的巨大变化。1982年,笔者又有幸被调到金牛区委宣传部任新闻与文化专干,在工作中采写了不少新闻,到1985年上半年,已写有上百篇报道金牛区的新闻见诸中央、省、市、区诸报刊及电台、电视台。为提高采写水平,1985年下半年,金牛区委宣传部又送我到位于重庆的中国新闻学院二部培训一年。由于工作需要,1987年我又一次上调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任全市对农节目记者、编辑、主任。到市电台工作让我眼界大开,更是让我接触到川西坝子的人文地理,省内外的新闻、人文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上街后,百姓争相抢阅(图源:中国网)

一路走来,一路学习,一路实践,在党的培养下我知晓了很多人世间的事情。作为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人,我对邓小平理论更是认真地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是带领人民群众致富的引路人、开拓者,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老人家提出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理论,我认为是十分符合我国国情的。然而我们新闻工作者及报台媒体在把握宣传度上的确有一定难度。作为媒体人,每时每刻都应把握好分寸,把握好度。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新闻宣传工作。

“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目共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得到突飞猛进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可以说都是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脉络,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逐步实现的。我们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人员也是紧紧把握好“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脉络,进行了大量的新闻采访后进行宣传的。应当肯定地说,广大新闻工作者这几十年是做出了不少舆论引导的业绩。但是,在新闻宣传报道中,也不时出现一些偏颇:如宣传“先富”的带头人时,无论报刊、广播、电视等诸媒体,都有一哄而上,给受众者大有“先富”者众多,都“富得流油”的感觉;宣传“后富”时,也存在蜂拥而至,使受众者一时感到,现在一些地方还是很贫穷,还很落后,甚至给人希望渺茫,丧失信心之感。

新闻宣传应怎样全面把握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脉络,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呢?笔者认为,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才能为改革开放政策鼓与呼。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世界上没有直路可走。总想走直路,结果必然是无路可走。国际共运史和我国搞社会主义建设75年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幻想同步富裕必然陷于共同贫穷。所以,我们党在改革之年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说:“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23页)。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又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374页)。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最先是在1983年讲的,后是在1992年讲的,时间相隔十年左右。十年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又重申这一思想。显然,小平同志把“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看得很重的,是他的一贯思想。这几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正是沿着这一思想脉络在抓经济发展的,在带领人民群众走共同致富道路。

“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目的应是“共同富裕”。正如2024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先”“后”“共同”我们应理解为一逻辑关系,有“先”才有“后”层次递进,目的是“共同富裕”。为“共同富裕”这一目的,邓小平同志还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慢了也不是社会主义”。谁先富呢?小平同志讲得十分清楚:“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农村城市应指全国所有地区、所有人,都要允许其中有条件发展经济的先发展,先走上致富之路,决不容忍改革开放前那种一切平均主义,一切计划经济,所有人都不得冒富。谁冒富谁就是资本家,谁就在搞资本主义,其结果则是阻碍生产力发展。谁后富呢?小平同志也讲得十分清楚:“一部分地区发展慢一点”。这慢一点的地区的人就是“后富”。后是落后、是贫穷。怎么办呢?小平同志接着说:“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先”“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说“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

“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历史的必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改革开放前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

我们说“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进程的必然,那么初级阶段这一历史发展时期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江泽民同志强调“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由此,“先富后富共同富裕”也应该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在这个“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中,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地充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好“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典型。

要把握“先富后富共同富裕”宣传的全面性

我们说“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历史过程。作为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工具——报刊、广播、电视,就应对“先富后富共同富裕”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全面的报道,特别对“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典型经验进行大量的采访报道,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些年新闻宣传存在“先富”典型报道较多、“后富”的报道存在片面性、“共同富裕”的报道偏少等问题,一些报刊、电台、电视台由于很会抓致富典型和问题报道,记者便常有忽视抓“共同富裕”的报道。“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闻宣传应全方位把握其全面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搞好“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宣传。

怎样才能做到全面报道“先富后富共同富裕”呢?我认为:

一是记者采写必须客观捕捉“先富”“后富”的典型。先富后富的新闻在我们身边发生较多,无论各行各业都有其致富经验、事迹,记者的采访往往是谁的效益好抓谁,被采访者往往喜欢说成绩,这样很容易产出太多的“先富”典型。我们常常看到或听到一连串的“喜讯”的报道,让受众感到“都富裕起来了”,其实实际情况哪是那回事呢?反之,报道贫困地区时,记者们也存在一窝蜂似的,一下子让受众感到“太贫困了”。因此,在采写“先富”“后富”新闻稿时,我们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抓典型,一定要客观,切忌片面性,以免误导群众。

二是记者采写必须多抓“共同富裕”的典型。“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的,是时代精神所提倡的,因此记者抓“共同富裕”新闻时,一定要选好典型。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的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的祸”。我们新闻工作者只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全面性、统一性的采写报道,才能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为新时代的新变化而鼓与呼,为全体国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鼓与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郑光福(主任记者,成都市金牛区委宣传部原报道组副组长,原成都市广播电视局(台)总编室主任,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级退休干部,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理事)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