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李后强:长江文化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思考

作者:李后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21 15:26:49 浏览次数: 【字体:

长江文化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思考

李后强

成都与南京的关系,至少有三个方面。“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首尾关系,蜀汉与东吴、曹魏的三国关系,还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情关系。所以,我一定要来南京。非常感谢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图书馆和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的邀请!

图片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蓬州闲士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图片

在“中国唯一跨江古都”南京,研究长江文化,开展“书香满金陵、经典耀中华”系列活动,举行“阅见长江”专题书展,非常有价值,在当前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参加这次活动,我们克服了天气炎热和突降暴雨等困难,好不容易才赶到南京,真是值得纪念!前几次来南京是学习或参加研究生答辩,都是来去匆匆。为进一步加深对南京的认识和理解,今天上午又专门去六朝博物馆参观学习,再次深受教育和感动!南京有太多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文化资源。

图片

南京长江大桥夜景(中新社记者泱波摄,图源:中新社)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新质生产力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也是文化力。科技创新既是精神也是文化。新质生产力必然产生新型生产关系,必然进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这就是精神文化现象。可见,精神文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长江文化是长江流域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土壤、平台和动力。南京在长江文化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功能,特别是具有“首尾效应”“天眼效应”“章鱼效应”“三角效应”“文枢效应”等特征,能为孕育和发展长江新质生产力提供特殊动能,发挥独特作用。

图片

一、长江文化的主要特点

长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江文化是指在中国长江流域内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它流经多个省份,孕育了丰富的文明和文化遗产。长江文化的特点包括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繁荣的水运贸易、多样的民俗风情以及独特的文学艺术等。从上游的巴蜀文化到中游的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都体现了长江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

图片

图片

例如,楚文化以其浪漫主义的诗歌和哲学思想著称,而吴越文化则以精致的手工艺品和园林建筑闻名。此外,长江流域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

长江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拥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一)悠久的历史

江文化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有着超过7000年的历史。它与黄河文化并列为中华文明的两大源泉。

(二)广泛的地域覆盖

长江文化覆盖了从上游的四川、重庆,到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再到下游的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还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体现了中国南方文化体系的多样性。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江文化融合了自然人文、历史艺术、民族宗教、民间习俗等多种文化元素。比如,上游地区的藏族文化,以糌粑、酥油茶、青稞酒等为代表的食物文化。

(四)独特的稻作文明

长江流域适宜水稻种植,稻作文明的发展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多元的文化体系

长江文化具有多元属性,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三星堆文明、马王堆文明以及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

(六)深厚的艺术传统

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如楚辞、吴歌等文学作品,以及精美的瓷器、丝绸等手工艺品。

(七)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长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翻越历史,长江流域自古以来都是我国发展先进科学技术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孕育和繁荣做出过重要贡献。可以说,中国许多重大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长江流域。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中,我们专门在第四篇“科学技术”里介绍了长江流域出现的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包括交通工具、跨江大桥、水利水电、灌溉技术、大坝建设等,同时介绍了新时代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在长江流域的布局。这些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生动体现。

图片

图片

2023年7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承办的第十三届江苏书展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受邀出席“读懂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丛书”新书分享会。

图片

二、什么是长江流域的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我们感悟到,新质生产力在于“三新一优一升”——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用数学表达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

1+1+1>3或1+1+1→3+δx,δx=[(1+1+1)-3]

这里δx>0是新质,由“三新”优化组合产生,呈现非线性特征,是传统生产力没有的性质与功能。在三大要素中,劳动者起着主导作用。生产力演进提升公式:

(一)经典1.0版:传统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土地是财富之母,人是决定性因素;

(二)科技2.0版:创新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金融资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三)变革3.0版:新质生产力=(科技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金融资本+数据)创新性配置和优化组合,发生质变出现δx。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带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因此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应该抓好关键点——

1.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长江流域要积极引入和应用新技术,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产业结构优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

4.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构建智慧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水利智慧:利用“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学调度。

6.交通强国战略:加强长江航运的智能化建设,提升运输效率和安全性,为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持。

7.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8.人才培养与引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9.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10.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长江流域正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从长江文化孕育新质生产力

长江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土壤。长江文化作为一种深厚的地方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通常指的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形成的具有更高效率、更优品质、更强竞争力的生产力形式。

图片

长江示意图(图源:湖北日报)

从长江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考虑:

(一)文化与创新相结合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策略中明确提出了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意味着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还涉及文化价值的传播和实现。长江流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比如数字内容创作、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文化创意产业能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升级。长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人文精神,这些可以成为科技创新的灵感来源。例如,通过对古代科技文献的研究,可以启发现代科研人员探索新的技术路径。数字技术的应用,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可以用来再现长江流域的历史场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文化背景,进而激发新的创意和技术想法。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创新大赛等活动,可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展示长江文化的魅力。

(二)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长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一理念可以指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如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不仅有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还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历史遗产的活化利用

长江沿岸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遗址,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现这些文化遗产,可以开发出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活化利用这些历史遗产,既能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又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例如3D扫描、数字化建模等,这些技术不仅可以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基础。通过对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创造出新的数字文化产品,如在线博物馆、互动式教育软件等,这些产品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结果。

(四)人才培养与教育

长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可以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教育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长江流域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项目,培养既懂技术又了解长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科技理念和技术,同时也可以将长江文化介绍给世界,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五)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

长江经济带覆盖多个省份和地区,加强区域内各城市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将长江文化推向世界。

(六)产业转型升级

长江经济带内的一些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农业等,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进行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利用长江文化的独特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业,这些产业往往需要较高的创意水平和技术支持。

长江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沉淀,也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文化资本。通过挖掘和利用长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可以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质生产力。长江文化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挖掘和利用长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可以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让长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图片

南京长江大桥(图源:江苏省人民政府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长江流域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根本动力,也是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长江流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抓好“科技创新”这一活水源头。长江流域是国家科技重镇,拥有科技创新的良好基础条件。一方面要完善支持各类主体开展科技创新的制度建设。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高水平建设运行国家实验室,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强化基础研究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通过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从实验室“样品”变工厂“产品”再到市场“商品”的必然路径,是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关键一跃”。没有转化,再好的科研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阁。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改,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解决“不愿转”“不敢转”的问题。着力完善技术成果交易服务体系,解决“不能转”的问题。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生产力变革的主要载体,长江流域要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又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加速孵化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应坚持先立后破,让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机遇有潜伏期、显现期、衰落期三个阶段,要抓住潜伏期机遇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所谓未来,实为当下;所有前瞻,即为日常。未来产业必须关注人性与社会,满足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手机为什么成功?符合人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手机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已经成为人的“器官”,永远不会消失,只是改变形式。手机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未来产业。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在欧洲绝非偶然,这是由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从以神为本转到以人为本。重大科学发现,都始于人性释放。未来产业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玩概念,不是形式主义,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四、南京在长江流域发展新质生产力

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总面积658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6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54万人。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35万—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

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明清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截至2022年,南京有各类高等院校68所,其中双一流高校13所、111计划高校10所、211高校8所、两院院士97人,均仅次于北京、上海;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南京位列全球第六、中国第三。

2023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17421亿元。南京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在推动长江流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能够发挥引领、示范、先锋作用。

从长江水系和水脉来看,南京居“江龙之要”,在“督脉”“百会穴”位置,具有“首尾效应”,向东是水龙之额,向西是恐龙之椎,具有平衡方向、传递信号、调节能量等作用;在时代三极(南京、北京、西安)中,南京具有“天眼效应”,相当于第三只眼(松果体),能开悟调平衡;在未来之核中,南京具有“章鱼效应”和“智慧八爪”(南京高铁圈、都市圈),彰显“海星模式”功能;在财智之心中,南京具有“三角效应”(三角网络结构),推动长三角节点共振;从文教发展来看,南京是“风雅之根”,具有“文枢效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总之,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有责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立足南京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按照“建圈强链”的思路,围绕既定的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产业生态圈,主攻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与操作系统等重点产业链,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此外,还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南京数字经济发展较早,总体水平居全国城市前列,要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

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南京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体制改革。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要素的内涵日益丰富,数据、技术等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生产要素投入之外的由技术进步、配置效率和能力提高等导致的产出增加,也就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单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一般公式为: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产出增长率—α×资本投入增长率—β×劳动投入增长率。

其中,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它不仅是衡量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指标,因此,它是探求经济增长源泉的主要工具,又是判断经济增长质量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当前,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定价,但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创造力与活力。南京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按照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土地、金融、技术、数据等市场化体制改革,特别要注重人才、金融、数据等要素的改革。要制定吸引人才特别是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的政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让人才“引得进来,留得舒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激励金融资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一)注重科技创新中心

南京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为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

(二)注重交通枢纽

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城市,南京是连接东西部的关键节点之一。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包括水路、铁路、公路和航空,有助于提升物流效率,促进区域间的物资流通。

(三)注重绿色生态示范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为长江流域其他城市树立榜样。

(四)注重产业升级引领

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服务水平。

(五)注重对外开放窗口

南京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和国际人才,增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增强区域竞争力。

南京在长江流域的文化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文化创新与发展、文化与产业融合、文化品牌建设、文化研究与教育、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南京在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等多个核心角色,未来将作出更多更大贡献。我们期待着南京给全国和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此文系2024年8月20日李后强教授在南京图书馆的报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作者)

图片:除特别注明来源外,均为作者提供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