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理响中国·实践新论】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7-01 09:15:11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吴琼(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先声。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往往是在文化领域首先取得突破,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社会的历程,也是中华文明焕发活力、重铸辉煌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物质累积的过程,也是精神文化丰富的过程,需要切实发挥文化铸魂塑形的重要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见,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中国正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民族特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力量,并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文化根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家国一体的爱国精神,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描摹了底色,并蕴含了解决之道;“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施政理念、“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规避“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陷阱,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心物合一”的精神诉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而后教”的治理经验,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撑;“天人合一”“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古老智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基本前提;“协和万邦”的交往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亲仁善邻”的优良传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会走“国强必霸、殖民掠夺”的老路,而是让“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成为共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让我们在面对人类共同的现代化难题时,既能运用现代人的智慧和力量,又能从中华民族历史中寻求答案和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两个结合”,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国必然走出一条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走得通、行得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也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经由这种“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从古老文明中获得了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因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获得新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继续坚持“两个结合”。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引领时代、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以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实践之变。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实践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行稳致远。

  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反映了中华传统文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向现代文明变迁的进程,其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包含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明滋养,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层面的集中表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不是对古老文明的消灭,也不是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把赓续历史文明、吸收外来文明和建设现代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并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持久动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区别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全要素文明”,区别于西方片面追求物质主义的“单向度文明”;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类文明,区别于殖民扩张、零和博弈的“西方现代性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形态,以其人民性、主体性、时代性、世界性、和平性等特质突破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固有模式,拓宽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为人类现代化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又有利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