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流年灯火‖廖天元

作者:廖天元 来源:《四川日报》2024年2月7日第12版 发布时间:2025-02-08 14:21:00 浏览次数: 【字体:

流年灯火

廖天元

在南充西路,过年的尾声是以正月十四送蛴蟆活动结束为标志的。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曾理解,为什么西路的人们会送蛴蟆,会固执地把正月十四当作年的终结,硬是要忽略正月十五,送了“蛴蟆”就义无反顾地辞家,连电视里的文艺节目都不屑一顾。

这个问题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那时我在嘉陵三会镇工作,刚去便听说有个“蛴蟆节”,到了正月十四这天,全家老小举着自制的蛴蟆灯,入夜时分绕过弯弯的山路,唱着歌,喊着号,然后把灯丢进河里。

南充市嘉陵区蛤蟆节(南充市嘉陵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蛴蟆”指青蛙,还是癞蛤蟆?兄弟伙说,都可以。有些随意。蛴蟆怎么会被当做瘟神送走呢?有人高兴,给我讲故事。后来还有人讲,无非都是把“蛴蟆”当作瘟神,既然是瘟神,自然要迫不及待地送走,从而祈祷来年百事顺遂。

有点意思。但这个民俗是如何演变的,没人能清晰地讲出来。我后来慢慢知道,整个西河流域的人们都认同这个故事,依据这个故事,各自演绎出众多花样。但我总觉得还可以把蛴蟆做另外解读。蛴蟆的繁殖能力太强,是否还可以把它当做繁衍生息多子多福的象征?当然可以,这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

嘉陵的三会镇和顺庆的共兴镇把这样的祈福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每年正月十四,两地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披红挂绿,把小小的镇子打扮得热气腾腾。

因为工作,很多年我没法分身去共兴欢度新年,不过去年终于成行。到共兴,已经晚上七点了。国道上,人流穿梭。不少青年男女戴着闪亮的发卡,手持着蛴蟆灯,一脸宁静地朝前走去。路边,烧烤摊的叫卖声特别响亮。那种独特的香气弥漫,传递着本能的口腹欲望。这样的节日,算得上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商家暗自欢喜。

三会的街头,那些蜂拥而来的商家,吆喝得也很响亮,不过比不得街边大喇叭播放的《蛴蟆歌》歌声: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这首歌是文化馆当年特意为蛴蟆节打造的,旋律优美,歌词俏皮,后来全镇老老少少都会哼上几句。待到队伍游行的时候,有人带头唱起来,夹杂着打闹和嬉戏,格外欢快。

可惜共兴的街头没有播放这首歌。但随着人流,慢慢看到有很多蛴蟆节的标志,不少商家和单位借助LED屏和海报,以热烈祝贺或者预祝蛴蟆节成功的字样,营造着热烈喜庆的氛围。

人群慢慢集中起来。抬头望去,游行的人群已经走得很远。夜很黑,眼前的灯火显得很亮。我平静的心被瞬间点燃,哪怕多次经历其中,但是当无数平凡的渺小的灯笼聚在一起,像长龙一般游弋、像星斗一般闪亮,这样的情景,依然让我震撼!

有一年,三会镇搞了一个以蛴蟆节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那些文朋好友,对此情此景做了精彩的描述:

傍晚时分,蛴蟆灯点起来了。纸糊的蛴蟆张着豁大的嘴,笑盈盈地雄踞在队伍的前面,像奔赴战场的将军。送蛴蟆的队伍像一条跳跃的灵动的长龙蜿蜒在小镇上,横亘数公里。

又有人说:到了夜间,几万只灯笼点起来,形成移动的“巨龙”。这灯光依山顺势,蜿蜒绵长,宛如璀璨的星河。打头的抬着巨大的蛴蟆灯,随着鼓点喊唱: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人群大声呼喊、放声哄笑,伴着一路冲天而去的烟花,快乐的心情得到尽情挥洒。

描绘的是三会,也是共兴,更是西路十四夜所有的胜景。人群已经很远,我不太可能追上他们前进的步伐。赶紧回到车里,打开抖音直播,观看着三会送蛴蟆的盛况。瞬间,共兴和三会的蛴蟆灯融成了一片,车内车外,都是一片红色而明亮的火焰,一时我分不清自己在哪里,也忘记了岁月匆匆的流转。

只有那首歌,至今在耳边回响: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

这是年的声音,也是美好的鼓点。

来源:《四川日报》2024年2月7日第12版

作者:廖天元(四川南充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市直部门工作人员。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羊城晚报》《四川日报》《燕赵都市报》《华西都市报》《龙门阵》等2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10万余字,有作品被《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并收入多种选集)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日报》2024年2月7日第12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