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成都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报告(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10 16:49:11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上)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课题组

1

提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各地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地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模式和途径,走出了以文兴产、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文建村、以文聚力等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涌现出以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振兴样本村。但目前也存在地方文化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地方文化开发创新不足、地方文化助推产业优势远未发挥、地方文化振兴面临制约较多等困难和问题,拟提出加大地方文化抢救保护力度、在乡村产业振兴中融进地方文化基因、大力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破除地方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制度瓶颈等对策建议,有利于为成都地方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开拓思路、打开局面,也有助于为其他地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2

关键词

成都 地方文化 乡村振兴 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灵魂所在,也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是打造生态宜居、留住乡愁的有效举措,是推动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的必然要求,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彰显了地方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包括优秀乡村文化或农耕文化在内的地方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独具一方特色的文化。地方文化作为乡民的精神原乡,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双向建构和耦合互动关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近年来,成都充分利用地方文脉,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探索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道路。

1

成都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聚焦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国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随后,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整体部署。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围绕体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重要目标,打造“生产优产业强、生态环境美好、生活富家园和”的乡村振兴成都样板,形成和谐一体的全域景观化新型城乡形态。

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所在的成都平原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条件,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同生共荣、百花齐放,为成都带来了丰厚滋养。古蜀农耕文明孕育积淀出的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林盘文化、乡贤文化等成都地方文化资源,为乡村大力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乡风淳朴、邻里守望、友善互助、开放包容的成都地方文化特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力量和丰厚的道德滋养。

成都夜景

(一)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由于历史社会原因,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除具有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产业多样性等特点外,还拥有其特有的休闲性特点——主体及农产业休闲性。以休闲娱乐为主体的农家园林型农家乐、以农家花果观赏为主的休闲农产业模式、以花园客栈及景区旅舍为主的休闲观光产业模式、以休闲体验式娱乐为主的农产品创新模式在成都遍地开花,这些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产业极大地推动了乡村第一、三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非遗文化

成都作为“非遗之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截至目前,成都各类非遗项目达500多项,其中177项被公布为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而国家级的就有22项,健在的代表性传承人310位、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9个、传承基地4个、传承习所71个、传承基地学校20所、优秀实践单位16家、生产性保护企业98家。新繁镇棕编、平乐镇瓷胎竹编、黄龙溪火龙灯舞、安德镇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都江堰柳街薅秧歌、龙泉驿区洛带古镇客家龙舞和客家婚俗等非遗项目不仅传承了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留住了天府文化的根脉和记忆,丰富了成都“非遗之都”的内涵,更有力地带动了当地产业、旅游升级发展。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品牌已然成为地方溢价、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

(三)林盘文化

杜甫曾有诗云:“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描写的就是居住在林盘里的惬意。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的川西林盘是蜀地乡村固有的一种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是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遍布于成都各地的林盘,犹如一颗颗、一块块“绿色翡翠”,是对“诗意栖居”的最佳诠释,也是传承天府文化和乡愁记忆的鲜活载体。川西林盘的良好生态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

崇州川西林盘农民新居(来源:四川日报)

(四)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千百年来乡村基层治理智慧。具有4500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乡贤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开设乡间讲坛的退休教师、调停解决村民纠纷的老干部等当地乡贤和开办乡村民宿前来创业的外来落户型新乡贤,又有像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集贤乡山泉村“凡朴生活”等乡贤文化发展点位,更有“乡贤工作室”“乡贤论坛”“乡情话苑”等文化载体。作为有德行、有威望、有才能、有作为的贤达人士,乡贤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者,在乡村治理、发展经济、传承文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注:本报告有关资料和数据,来自成都市及其各市(县、区)地方志部门。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课题组,《聚地方文化之力 铸乡村振兴之魂——我省地方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四川省情网,2019年5月29日。

2.郑强春,《浅议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休闲性特点对现代农业的影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年第4期。

3.成都市司法局,《非遗保护,我们能做点什么?》,澎湃新闻·澎湃号·法制成都,2019年8月27日。

4.张玉玲,《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浅析成都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红星新闻,2018年9月26日。

5.成都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成都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2018年。

6.成都市龙泉驿区社科联课题组,《重要文化遗产助推龙泉驿区创新发展研究》,2018年。

7.成都市龙泉驿区社科联课题组,《龙泉驿区涉农社区文化治理研究》,2018年。

课题组负责人

陶利辉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课题组成员

刘志文 四川年鉴社副社长

张 华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级调研员

徐高芳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

陈婧妮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

执 笔

徐高芳 刘志文 张 华 陈婧妮

(原刊于《中国地情报告2019—2020》,2020年8月方志出版社出版)

(未完待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课题组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