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30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0-31 09:45:22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业并举 守正创新

构建新时代四川地方志事业发展新格局

编者按:2022年9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新时代的中国地方志》一书,作者冀祥德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现任当代中国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冀祥德在书中用大量篇幅专文对近年四川地方志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其中总体评价为: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域文化底蕴深厚,编史修志历史悠久,是传统方志名省、方志大省。近年来,四川各级地方志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既紧紧围绕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要求和中指组统一部署、奋发有为,奋勇争先,圆满完成“法定任务”;又密切结合四川经济社会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在一系列“自选动作”上绽放异彩,取得了一系列开创式、跨越式的重大成绩,实现了从方志大省到方志强省的转变,是全国地方志系统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典范。现转载如下,供参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前沿,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实现全面升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推动地方志工作发展的首要任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指组2015年12月提出的“转型升级”要求,彻底摒弃“一本书主义”,切实转向志、鉴、史、馆“四架马车”并驾齐驱,志、鉴、库、馆、网、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全面推动四川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基本构建起四川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崭新格局。

经多年努力,尤其是自2018年以来,四川地方志工作咬定青山、凝心聚力,以矢志不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笃行不怠、驰而不息的毅力,坚持留存史实与服务现实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宣传弘扬齐推进,突出抓好“存史、育人、资政”主责主业,持续强化政治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在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中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开创式、跨越式的重大成绩,四川地方志格局优化重构、地方志价值有力彰显、地方志影响显著扩大,全省地方志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实现了从方志大省到方志强省的奋力跨越。

一、坚持政治引领,强力凝聚体制机制动能

《周礼》有云:“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自古以来,地方志都是观民情、察民生、启民智、发民声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志领域更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战场,地方志部门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落实好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任务,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地落实,在地方志全盘工作中具有提纲挈领、发微阐幽的全局性和关键性意义。

回顾四川地方志工作走过的长期奋斗历程,从圆满完成第一轮方志编修,到“十业并举”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数十载呕心沥血、数辈人筚路蓝缕,其最核心、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在全部工作中始终做到了坚持党建引领、把准发展航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地方志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了中央、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地方志部门的落地落实、开花结果。

新时代以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四川更鲜明提出“以政治建设为首位,以支部建设为引领,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方志事业为纽带,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勤奋敬业、团结合作、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方志队伍”导向,为地方志事业法治化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思想、纪律和组织保障。在地方志工作开展过程中,全省地方志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方向,坚决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建立经常性政治教育机制,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法纪教育,强化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地方志部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扎实推进机关党的建设,严格落实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四同”机制,破解“两张皮”问题,积极开展“四好一强”领导班子创建和“五好党支部”建设,提升班子领导力、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努力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全覆盖推行党员(干部)积分制管理,常态化推进“不担当不作为教育整顿”,教育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争先锋、做表率。同时,坚决扛起意识形态政治责任,一方面严格志鉴期刊编纂出版政治把关,出台《网站运行管理办法》《新媒体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内容审核,确保全省地方志工作方向正确、导向鲜明,严防意识形态问题和网络舆情;另一方面,立足全省史志资源优势,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树立和拓展了四川地方志的良好形象和品牌影响力。

地方志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一项面向社会各界、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文化工程,离不开各级组织的重视支持,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四川自1981年恢复设立地方志工作机构以来,全省各级地方志部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逐步构建起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整体工作模式,逐步建立起了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四川地方志事业枝繁叶茂、行稳致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做好全省地方志工作的宏观部署和科学规划,推动全省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历届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2022年2月7日,新春伊始,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到省地方志办调研慰问,鼓励全省地方志系统在存史、育人、资政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省人大推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出台、修订和贯彻落实,在法治层面为四川地方志事业提供坚强支撑;省政协充分利用职能优势,积极统筹各方力量,为四川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充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根据全面实施“十业并举”发展战略、全新构建地方志事业发展版图的迫切需要,四川地方志系统进一步深入践行“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历史使命,自上而下、由点及面,用大决心,下大力气,采取各种举措,不断坚持、巩固、优化、提升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机构组织实施、省直各部门积极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方志”工作格局,不断致力于立足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全面性原则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坚决打破和摒弃“一本书主义”影响下所衍生的各种旧观念、旧机制、旧习惯、旧做法,为创造性推动事业发展提档升级创设有利环境和良好条件。省地方志办先后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部门大事记编写报送工作的通知》,切实解决二轮修志后期省直部门地方志工作与第三轮志书编修的衔接问题;印发《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的通知》,从聚焦主业主责、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担当作为、推动开发利用等角度,将地方志工作与宏阔主题、社会热点紧密相融……四川地方志工作以决绝的姿态、革新的精神、开放的态度,打通部门间的横向工作边界,疏通地区间的纵向工作路径,摆脱束缚和窠臼,凝聚社会共识与合力,逐渐走出了一条“开门修志”“众手成志”的宽阔道路,为全省地方志工作在“十业并举”新方向下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严把质量关口,全面丰富志鉴编修成果

(一)“十业并举”,“志鉴”当头

志鉴质量高低决定着地方志事业的兴衰成败,是全部地方志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更是落实和验证“十业并举”举措与成效的基本前提和本质要求。长期以来,四川地方志系统始终高度重视质量建设的决定性作用,始终把质量建设放在全部业务工作的首要地位,作为落实“十业并举”战略转型与提升地方志工作综合形象的关键点、着力点常抓不懈。近年来,更鲜明提出坚持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三个负责”理念,紧紧围绕“两全目标”,牢牢立足制度建设,用高质量的发展成果来维系人、鼓舞人、凝聚人、带动人,不断推动全省地方志工作迈上新台阶。

千淘万漉,传之久远。高质量完成“两全目标”任务,既是近年来四川地方志编纂的头等大事,更是切实推进地方志事业“十业并举”战略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外在体现。四川地方志系统充分把握这一历史性发展契机,精准判断切入点和发力点,以“堪存堪鉴”为目标和动能,以“两全目标”为牵引和抓手,以综合性、系统性的整体质量提升行动为依托,有效推动了四川地方志事业在新的发展坐标上华丽转身。

四川的“两全目标”任务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2005年《四川省志》编纂工作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6次发文就组织领导、工作部署、工作计划等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就“两全目标”推进作出批示;“全面完成第二轮三级志书编修任务”“认真开展志书编修”分别纳入《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2020年,“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更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省政府2020年的重点工作予以推进,为四川“两全目标”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近年来,全省地方志系统统一思想认识、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精雕细琢、较真碰硬,以超常的意识和举措,一级级督查考核,点对点调研督导,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广泛争取、组织动员各级各部门(单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书和综合年鉴编纂。截至2020年底,四川省所有规划的地方志书及综合年鉴2020卷全部进入出版程序,标志着历时15载、总规模超3.5亿字、参与人数逾7000人的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全部完成编纂,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面覆盖。四川第二轮修志重大文化工程圆满完成,为全省“十业并举”的漫漫征程绘制了波澜壮阔的全新画卷。

(二)干事创业,制度先行

四川深刻认识和把握质量为事业之根、制度为质量之本的内在逻辑,努力借助制度化、规范性的力量杠杆,将质量第一、质量至上原则贯穿修志工作各节点、各领域、各阶段,切实履行好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的历史使命,为全省地方志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筑牢了系统化的制度堤防。

围绕质量提升要求,四川遵循体系化、科学化原则,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2018年9月,制定印发《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从依法治志、志鉴编修、开发利用等方面,提出提升依法治志质量、志鉴编修质量、服务中心质量、平台建设质量等5个方面的要求;在坚持志书三审制度基础上,组织制定《〈四川省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市县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乡镇村志编纂指导纲要》4个质量体系建设纲要,配套出台《关于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意见》《指导省直部门志鉴编修工作规范(试行)》《〈四川年鉴〉编纂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巴蜀史志〉稿件审查与校对管理办法》及《四川省乡镇(街道)志、村志编纂规范》;建立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逐级审查与复核制度,确立《四川年鉴》大纲征求省直部门意见、专家审查、省地方志办审定的工作制度,全流程、多角度、大纵深推进志鉴质量建设。

如切如磋,成果斐然。2021年,四川地方志系统编纂的《大熊猫图志》《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获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省22部年鉴获中指办第八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奖,其中,《四川年鉴(2020)》等4部年鉴被评为特等年鉴。经过一代代地方志工作者赓续不断的艰辛努力,四川志鉴编纂成绩陆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不但打造了一批经得起时代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精品良志,更为“十业并举”在四川的生动实践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和新鲜活泼的亮丽色彩,不断谱写着全省地方志工作的灿烂华篇。

三、凸显巴蜀特色,系统打造方志传播矩阵

越是巴蜀的,越是全国的,“十业并举”既是全国一盘棋,更有地方大文章,需要各地在一心一意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同样用心用情推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宣传与弘扬。

近年来,四川地方志系统抓住“十业并举”转型契机,一方面全力推动“志”的升级发展,另一方面同步突出“地方”的风格与个性,自觉当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方志文化的继承者、追寻者、阐发者与传播者,通过广泛覆盖、深入挖掘、持续创新,全力打造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传播矩阵,牢牢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蜀”性,让四川地方志文化真正动起来、立起来、活起来,充分展示出地方志文化明察地情、裨益民生、褒正抑邪、教化风尚的强大功能,充分体现出地方志文化厚重磅礴、宽阔浩瀚的深邃内涵和无穷魅力。

(一)围绕一个“改”字,有序做好网站升级、期刊革新“两篇文章”

期刊和官网是推进“十业并举”的重要阵地和核心平台,四川地方志系统高度重视网、刊主流平台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围绕有效凸显网、刊传承历史文化功能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作用,对《巴蜀史志》及原“四川省地方志”网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升级。

对《巴蜀史志》的办刊定位、栏目设置、组稿方式进行系统调整,将其定位为巴蜀文化、地情文化期刊,服务对象由史志工作者调整为整个社会公众。2018年以来,先后两次对期刊进行扩容提质,页码由64页逐级增加至136页,体量扩大一倍;提升期刊的敏锐度和灵活性,聚焦重大主题、社会热点策划专刊、特刊,先后编辑出版《巴蜀史志》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刊、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专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刊,四川多次在全国性地方志会议上交流办刊经验,赢得省内外读者广泛赞誉。同时,强化“一方之全史”理念,积极担当作为,将“四川省地方志”网改版扩容为全新的“四川省情网”,设置《四川地情》《四川印象》《文化纵横》《资政服务》《数字方志》等20多个栏目。“四川省情网”从定位到职责、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实现了从方志业务网到省情信息网的重大转型,开启全方位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巴蜀文化全新局面,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讲好四川故事、唱响方志声音。

(二)围绕一个“新”字,统筹建强新媒体平台矩阵

新媒体矩阵建设,是有效推进“十业并举”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四川地方志系统积极适应互联网发展新趋势、新潮流、新特点,全面加强网络宣传平台建设,切实推进“方志四川”官方微信及新媒体矩阵的定位转换、架构完善和再塑重整,将其从地方志业务工作平台调整为传统文化、巴蜀文化传播舞台,开设《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巴蜀文化》《人文地理》《乡村振兴》《家风家训》等专栏50多个,综合发挥网站、微信、馆刊等媒介的多元和多维传播功能,推出一大批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巴蜀文化的史志文章、音频视频,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跬步千里,汇涓成海。2018年9月,在“方志四川”微信、微博、头条号、企鹅号基础上,在“喜玛拉雅”开通“方志四川”官方电台,与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喜马拉雅等媒体合作制作《舌尖上的四川》《川菜志》《川酒志》《四川方言的来龙去脉》等音频节目近300集。2019年,开通“方志四川”人民号、澎湃号、搜狐号;当年,“方志四川”官方电台荣登“2019政务音频巅峰榜”,并获评全国2019年度政务音频账号前30名,音频节目《舌尖上的四川》被评为全国政务专辑人气类前10名,四川成为全国地方志系统中唯一登上该榜单的省份。至2022年,省地方志办已全新建成“两微十一号一网一台一刊一店一馆”新媒体矩阵,坚持逐日发布与定期更新相结合,初步构建起视野广阔化、触角前沿化、主题重大化、内容专业化的运行机制,不断放大全新媒介矩阵的聚合能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宣传,打造富有四川特色和四川品位的传统文化、巴蜀文化立体传播格局。

(三)围绕一个“聚”字,全面提升地方志品牌内涵

主动作为、开门兴志,是推进“十业并举”的创新思路和实际路径。四川地方志系统注重加强媒体沟通协调,借助优势互补和强强合作,不断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合力,不断扩大地方志的社会影响。与重庆市地方志办、内江师范学院联合建立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推动巴蜀文化阐释、地域文化开发利用,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平台。开展“聚焦三星堆”征文,会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德阳市地方志办编纂出版《巴蜀史志》“聚焦三星堆”专刊,以110余万字大篇幅宣传古蜀文明。组织省内相关市(州)参加全国“讲述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系列活动,征集文字作品l8篇,四川省地方志办荣获“优秀组织奖”。与新华社四川分社、人民网四川频道、中新社四川分社等驻川全国主流媒体,《四川日报》、四川在线、四川新闻网、《华西都市报》等省内官方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制作推出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巴蜀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专版、专栏和特别节目,放大全方位宣传的“聚合效应”。2018年9月至2021年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刊发省地方志办组织撰写的评讲、赏析“二十四节气”“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等主题的文章,或选用《巴蜀史志》、“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表的传统文化类文章800余篇;省内外权威官方媒体宣传报道四川省地方志办工作的文章年均达447篇,四川方志的品牌优势和社会声誉得到充分确立和空前强化。

四、立足依法治志,着力夯实持续发展基础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历来是四川地域文化血脉中最为质朴、最为坚固的遗传基因。四川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2003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首开全国地方志工作立法之先河,奏响了全国地方志工作向法制化、制度化方向勠力前行的光辉序曲。新的时代条件下,依法治志、依规治志更是四川奋力推进“十业并举”漫漫征程中的重要经验和不二法宝。

地方志工作周期性强、延续性强、专业性强,一部志书,往往耗时数年方能面世,是一项面向社会各界、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唯有始终坚持依法治志,有组织、有计划地科学推进、有序推进,才能确保地方志事业持续前行。四川作为全国最早探索和推进依法治志工作的省份,更为深刻、更为真实地体会到依法治志对实施“十业并举”战略所能产生的巨大动能,始终以舍我其谁的改革创新精神,率先进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修订,率先出台《四川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范》,率先实施《四川省方志馆工作通则(试行)》,在各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尝试……在此过程中,四川依法治志工作始终得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强化组织领导、规划引领,坚持“一纳入、八到位”,着力解决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关键和瓶颈问题;2013年,省人大常委会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进行修订,在法制层面为地方志事业发展保驾护航;2015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关心重视班子建设,妥善解决编纂经费问题。伴随一系列法规、文件、政策、举措的出台落实,省人大、省政协依法持续加强地方志工作执法检查,开展地方志工作调研、视察和督导,指导各级地方志部门构建依法履职、依法治志的工作格局,全面筑牢了依法治志、依规修志的法律基础。

近年来,秉承依法治志理念,四川切实加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将依法治志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2016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描绘了四川地方志事业发展宏伟蓝图。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将方志馆建设、重大专项经费拨付等纳入议事日程。省地方志办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与市(州)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分期分批到市县检查指导工作开展。以国办《规划纲要》和《发展规划》为遵循,以《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为指南,全省21个市(州)相继以政府名义印发本地地方志工作“十三五”规划,持续加大对县(市、区)、市(州)级部门贯彻落实《条例》、落实《发展规划》的督促检查。

为理顺依法行政工作,2015年7月,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更名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全面构建起完备的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体制。全省上下围绕“一纳入、八到位”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班子队伍建设,各市(州)及所辖县(市、区)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调整充实人员,有的市(州)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绩效管理;各地党政领导纷纷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密集调研指导地方志工作,依法加强了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全省地方志机构积极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地方志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建设,开展依法梳理行政执法依据、清理行政职权工作,明确权责清单,清理和统计各市(州)、县(市、区)地方志部门行政执法证办理情况,建立执法队伍台账,全省地方志系统共办理行政执法证近200个。

2018年以来,全省依法治志格局基本形成,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极大地夯实了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基石,为全面打开四川“十业并举”的崭新局面提供了坚强和可持续的法治保障。

五、突出修志为用,创新发挥现实服务职能

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在推进“十业并举”的实践进程中,至为重要的是打破思维桎梏,跳出固有框架,真正在全系统中树立起开放性、全域性、时效性的战略眼光,扎扎实实地以改革和创新举措,实现地方志事业从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向大开大合的大局化、全面化、实用化方向转变和跃升。

四川虽地处西南,但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和地方志编修渊源,宏阔的气度、开放的视野、拼搏的勇气、奋争的精神从来都是巴蜀史志风骨中流淌不息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创举,还是在新时代“十业并举”的恢弘征程中,四川地方志系统都始终坚持在抱朴守正中赓续传承,在锐意进取中自我革新,始终坚持以“为党和国家立心、为伟大时代立传、为社会明德立德、为国家传声立言”为己任,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辅治、教化育人的“智库”和“知库”作用。

“盛世修志,贵在致用。”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全省地方志系统更是紧紧扭住“修志为用”这个核心要务,坚决摒除重“存史”(注重编纂)而轻“资政、育人”(开发利用)的“闭门”观念,鲜明提出要因应“十业并举”之需,正确处理好当下与长远、手段与目标、前篇与后篇、立业与兴业“四对关系”,强调“三个服务”与垂鉴后世同等重要,强调修志是手段,传承文明、资政服务是目的,强调“存史、育人、资政”“前、后半篇”文章同等重要,强调志鉴编纂是立业之基,开发利用、宣传弘扬是兴业之本。全省地方志系统上下联动、内外兼修,以“三个服务”为导向、“四对关系”为支撑,围绕用足、用好、用强地方志成果这根主轴,扎扎实实构建“十业并举”的崭新格局,以奋勇争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全省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有力彰显出地方志的时代价值和地方志部门的职责担当。

(一)推进方志为民所用

坚持民有所需、志有所为,发挥地方志部门在保存历史、传承文明方面的重要价值,编纂《四川客家志》《蜀韵纪事》《四川抗战历史文献》等志书或地情书籍,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宣传弘扬四川人文风情。与文旅厅联合开展地方志进公共图书馆活动,推动省市县三级图书馆开设方志阅览室、专柜(架)。深化史志“七进”活动,组织开展志书进机关、进社区活动,在全国知名的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设立方志文化宣传基地,赠送志鉴成果及《巴蜀史志》期刊近千册,助力基层德治教化;省地方志办主动征集省直各部门(单位)用志需求,向四大班子离退休干部阅览室、省领导集中居住点阅览室、省委党校学员房等各级各类阅读场所赠送有关志鉴书籍,仅2021年,全省市县地方志部门向社会赠送史志书刊即达5.3万余册。组织开展方志进校园活动,向成都市熊猫路小学、古蔺县黄荆镇小学赠送各类地方志书读物;在全国首创方志馆高校分馆建设模式,在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内江师范学院7所高校建成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其中3所为川渝共建)。

加快方志资源“数字化”,积极打造“数字方志馆”,在四川省情网开放端口,通过“互联网+地方志”建设,完成近2000部方志类书籍数字化,推动方志成果走出高阁、服务民生;其中,《四川省志》87种和《四川年鉴》33部的电子版在四川公共数据开放网上线,供公众免费下载使用。在重大节点、重要场所设置地方志系统宣传展位,组织开展“辉煌七十年 方志伴你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街头巷尾宣传活动,向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座谈会或展会赠送志、鉴、刊编纂成果,设置地方志展台,推动志书走进群众、服务时代。

(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充分发挥“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作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至2021年底,“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关注人数13.6万人,阅读量3.37亿人次。四川省情网自2019年6月1日开通以来,浏览量1.95亿人次,独立访客1336万名。与“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建立常态化协作关系,在腾讯音乐相关平台(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懒人畅听等)发布四川省地方志办制作的近700篇音频作品,传承弘扬巴蜀文化。围绕重大主题,连续推出各类征文和资料征集活动,2018年以来,相继开展“疫情防控四川在行动”“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巴蜀英烈”“百年辉煌 百年荣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等,充分发挥了地方志在引导社会舆论、营造积极氛围上所拥有的独特影响和号召力。

(三)做足资政辅治文章

发挥地方志资政辅治“智库”作用,立足丰富的史志文化资源,定期编发《资政参阅》,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加强综合年鉴研究和开发利用,编纂《四川年鉴简本》送交全省“两会”使用,同时送省政府驻京办,宣传、展示四川形象和四川成就;汇编发布《四川要闻》,提升大众对四川省情的关注度、熟悉度。

从2018年起,创新建立省直部门年度大事记报送制度,逐年编纂出版《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记录各部门(单位)投身治蜀兴川的壮丽实践,为第三轮修志积累宝贵资料。编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发展报告》,真实记录全省地方志系统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情况。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战略,明确提出地方志工作重点要围绕红色文化、巴蜀文化、民族文化、地震感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地方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建设与开发利用建设,深化地情资料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加强对各类志书、年鉴的整理归档、研究分析,推出一批有价值的地情文章。同时,指导全省地方志部门充分利用地方志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地方规划编制、旅游开发、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工作,发挥资政辅治作用。

(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紧密服务中心大局,围绕重要节点、重大部署、重点任务强化宣传引导,2018年以来,先后与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林草局、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等联合编篡出版《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大熊猫图志》(中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大型画册等重大主题文化作品,在全社会乃至海内外引发热烈关注和巨大反响,擦亮了四川地方志事业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办进一步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与重庆市地方志办签署《深化川渝地方志工作合作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编纂,记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壮阔历程。聚焦乡村振兴、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两篇文章”,组织编纂《四川省乡镇简志》,支持镇情馆、村史馆等文化建设,首次在四川历史上启动全省乡镇(街道)志、村志编纂工作,规划乡镇(街道)志2600余部,村志1000余部,为保留乡愁记忆、推动乡村振兴、服务美丽四川建设,提供文化支撑……这些重大文化工程的创新实践,充分彰显了地方志事业“存史、育人、资政”强大的社会功能和现实价值,让“修志为用”的基本宗旨凝聚成浩瀚的文化力量和精神源泉,有力服务了新时代治蜀兴川伟业。

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聚合强大智力源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地方志事业是人的事业,中国2000多年的地方志编修传统和辉煌成就,不仅以浩瀚的文明成果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璀璨瑰丽,更闪耀着无数先贤名人思想的光辉。千百年来,地方志文化、地方志精神一脉相承,孕育和涌现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他们不但极大推动和促进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进步,更激励和呼唤着一代代方志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不断把地方志事业推向崭新的时代高度。人,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因素,人才资源,始终是地方志事业的第一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承上启下,构建一支真正能吃苦、能战斗、能创业、能奉献的方志队伍,始终是全省各级地方志部门所面临的一项根本性和关键性任务。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四川地方志事业人文积淀得天独厚,四川地方志部门历来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予以统筹推进,尤其是在近年大力实施“十业并举”、全面实现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关头,更是把队伍建设放在维系“十业并举”兴衰成败的高度加以重点推进,致力于为地方志事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深广绵长的智力支撑。

(一)以“强党建”带动队伍建设

四川省地方志办充分认识到党的建设对于全面、科学、顺利、高效推动“十业并举”所拥有的强大的引领、聚合和带动效应。为此,省地方志办坚持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全面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机关党建工作考核方案》《机关党建工作考核细则》等制度,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大力构建常态化推进机制。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构建攻坚克难的支部战斗堡垒,赴阿坝、巴中、雅安等地举办干部培训班,感悟长征记忆、革命精神,重温入党誓词、奋斗初心,进一步锤炼干部队伍坚强党性,补足精神之钙;推行党员(干部)积分制管理并做好结果运用,在严肃党内组织生活中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历练,锻造担当作为的党员先锋队伍。强化作风建设,提出“五心”“六问”“七要”要求,引导干部树立大局观念、质量观念、责任观念、担当观念“四种观念”,进一步培育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精神。2021年7月,启动为期6个月的机关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教育整顿,集中整治不担当不作为19种表现,推动干部作风全面向好。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砥砺初心使命的磨刀石、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源,通过集中辅导学、现场观摩学等方式举办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通过组织参与重大主题、重大成就主题展览,扎实开展“三级书记讲党课”和“党史知识闭卷测试”等活动,全面提升学习成效,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努力打造政治坚定、勤奋敬业、团结合作、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方志队伍。

(二)以“大培训”锻造业务铁军

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办始终把“强主业”作为推动“十业并举”的基础性工作加以落实,并把“大培训”作为提升主业主责的“牛鼻子”工程予以推进,充分发挥培训对统一队伍思想、凝聚全员共识、拓宽业务视野、提升业务技能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尤其是2018年以来,四川省地方志办更是坚持全省“一盘棋”,下好业务培训这招“先手棋”,以“多干”和“多听”为立足点,着力增强培训形式的多样性,着力扩大培训范围的覆盖面,着力增强培训目标的针对性,创新性探索出一整套业务培训运作机制。全省地方志系统按照分片区、分层次、分类型的培训思路,整合以干代训、以会代训、专题培训、进修研学等培训方式,采取项目带动、新老结对、轮岗交流、选送锻炼等培训路径,以“大培训”推动“大练兵”,全方位锻造地方志系统精、气、神振奋,业、识、才兼备的业务“铁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四川坚持“重实干、重担当、重实绩”导向,在编纂重大专题志鉴、期刊著述等业务工作中锤炼方志队伍的铁肩膀、硬脊梁。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四川志鉴成果中有40余部获全国奖项,近10部志书获省级社科奖,《巴蜀史志》连续入选2020年、2021年中国精品期刊并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展出……在大项目、大工程的实际工作考验中,涌现出一大批核心人物、业务骨干,为四川地方志系统和地方志事业积蓄存储了丰厚的人力资源。与此同时,四川先后举办川南片区地方志业务培训班、川北片区地方志工作会、省直部门(单位)业务培训班、全省地方志主任培训班、大事记编写专题培训班等一大批有组织、成体系、有影响的培训活动,先后邀请牟国义、齐家璐、李后强、赵心愚、何一民、王川、王旭等一大批国内志鉴领域主管领导或知名专家,省内社会科学领域著名学者、高校教授、新媒体行业市场管理人员进行授课座谈,愿学、要学、勤学、乐学的氛围在全省地方志系统蔚然成风,有效锤炼出一支能干事、干成事的专业队伍,为全省地方志事业迈向“十业并举”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以“大交流”聚合人才动能

“十业并举”是一项全盘化、长远化、创造性、革新性的认知体系和系统工程,而其要义正在于彻底革除存在于方志工作者头脑中自我封闭、小圈循环乃至僵化呆板、固步自封的思想桎梏和方法局限。近年来,围绕人才队伍建设主题,四川省地方志系统大兴求新求变、务实务精之风,以“大交流”为主轴,以理论研究和“内引外联”为两翼,全面营造大学习大讨论氛围,全面倡导大视野大格局境界,为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扫清障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川在“十业并举”进程中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其实质有赖于不断更新、不断壮大、不断提升的人才和思想“活水”源远流长。尤其是2018年以来,四川通过积极搭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周期性发布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有序开展立题、选题、结题工作,择优结集出版科研论文,基本形成了广覆盖、常态化、机制性的理论研究体系,为人尽其用、人尽其才提供了广阔空间,基本形成了以理论研究、学研结合助推人员素质提升,以理论成果、实践成果拓展地方志工作全新境界的既定目标。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近年来,四川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探索地方志人才引进、培训、激励、保障的有效措施,健全完善各级地方志专家库,丰富壮大方志人才队伍储备;通过打破系统界限、区域界限、身份界限,整合社会智力资源,广泛吸纳各领域专家学者和熟悉地情的各界人士参与地方志工作。马识途、何郝炬、章玉钧等省级老领导,胡锦矗、魏辅文、谭继和、蔡竞、李后强、童昌信、何开四、陈世松、陈廷湘等一大批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拥有重要成就和重大影响的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知名人士等,纷纷对四川地方志工作倾注了巨大热情和关怀,给予了大量支持和帮助,对带动四川地方志队伍建设、提升四川地方志品牌内涵、扩大四川地方志社会影响产生了良好的推进作用。同时,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加中指办围绕库、馆、网、刊、会建设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研讨会,坦诚交流四川模式、四川举措;赴清华大学举办四川方志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多次组织省市县地方志部门工作人员赴上海、浙江、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市)对标考察,广泛吸收借鉴各地在推进“十业并举”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培育干部队伍观大势、想大事、谋大局、善协调的综合能力,开放思维,拓宽胸襟,培养出一大批能自觉践行“大方志”方向的学者型、专业型、开放型、兼容型人才,稳步构建起能充分适应“十业并举”需求的智力体系和人才方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长路漫漫、任重道远,需要方志人薪火赓续、奋力前行。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召唤新作为,四川省地方志办将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事业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全面推进“十业并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为基础,进一步扎实推进地方志编修、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质量保障、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保障“五大综合体系”建设,乘势而上、奋起摸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开创四川地方志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方志情怀、方志担当、方志智慧、方志力量。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30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