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成因及影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17 15:19:00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2018年10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岩性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雨量充沛,四川是全国多崩塌、滑坡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为全面认识地质灾害,进一步提高防治能力,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查阅有关志书资料,整理了《四川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成因及影响》一文。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比较重要的类型,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一、主要类型及特点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类型。四川地区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主,具有来势猛、成灾快、数量多、伤亡大、损失大、灾后恢复治理困难的特点,危害十分严重,是四川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四川现有一定规模、造成危害的泥石流沟3000余条,有滑坡、崩塌10万余处,有120个城镇、500多个乡镇、500余家企业受到威胁,有2000条泥石流沟威胁着主要交通干线和基础设施,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四川省地质灾害分布图〔地图来源:《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二、有关书籍对历史上四川地质灾害的记述

四川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历史十分久远。相传古蜀国鳖灵时,有“巫山龙斗、壅江不流”,是四川泥石流最早的传说。《隋书》记有547年(梁武帝太清元年)“黎州水中有龙斗,波浪涌起,云雾四合,而见白龙南走,黑龙随之”,这是川西南山地中的一次泥石流生动的记述。据考古发掘表明,四川泥石流由来至少有数千年的活动史。隋唐时代文献中所记的有蛟为患,即指这种灾害。

史书上关于四川滑坡的记载亦非常久远。《汉书・五行志》记载:26年(汉武帝河平三年),“犍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环城,杀十三人”。岷江在公元前10年1437、1449、1773年,曾数次被滑坡、岩崩、泥石流垫堵江流,在汶川至松潘县的岷江上,至今还可见到堵江的历史旧迹。1786年(清乾隆五十年)6月,四川贡嘎山东侧的磨西地区,由地震引起一次巨大的切层大滑坡,大量岩土形成天然坝,将大渡河堵断,10天后天然坝溃决,“水高数十丈;一涌而下”,势如破竹,沿河两岸村庄一扫俱尽,损失惨重。汉源县“娃娃营、枥泗营、万工汛等处官署民房尽行冲没”,“叙、泸以下山村房料拥蔽江面,几同竹筏”。

四川省泥石流分布图〔地图来源:《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三、四川地质灾害易发区

四川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4个易发区:

(一)川西高山峡谷高易发区。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十分发育,主要威胁县城、场镇、公路和重要工程设施的安全。

(二)川西南中高山峡谷高易发区。区内地震频繁、断裂发育,人类工程活动以采矿和筑路为主,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易发地段,多危害乡村、城镇、农田、矿山等。

(三) 盆周中、低山峡谷高易发区。区内断裂褶皱发育,采矿、修路、垦植等工程建设十分活跃,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城镇、乡村和工矿企业安全。

(四)盆中低山、丘陵低易发区。区内城镇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工程活动频繁,往往孕育以中小型崩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对城镇、乡村、农田、工矿企业造成威胁。

2007年7月北川羌族自治县白什乡后山发生大规模崩塌(图片来源:科学时报)

四、成因及影响

四川地质灾害异常活跃,灾害发生频繁,使四川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究其灾害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地质地貌

四川山区面积较广,地势起伏悬殊,气象复杂多变,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成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和活动带。

川西、川西南地区多为高原和高山深谷地貌,地形起伏很大,碎屑岩、层状变质岩等易滑易碎地层分布较多,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河流沿岸谷坡陡峻、岩石裸露,地形陡峭,海拔5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发育,岩石普遍强烈寒冻风化,深切河谷谷坡地段山体稳定性差,促进了地质灾害的发育。这一地区是四川地质、自然环境最差的地区,也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20077北川县白什乡发生大规模山体崩塌遮天蔽日人民网记者赵亚辉摄,来源:人民网)

东部盆周山区相对西部、西南部地势稍低,多为低中山区,但地形起伏仍较大,水系发达,河谷深切,碎屑岩、煤系地层较多,褶皱断裂较发育,岩溶地貌景观发育,加上降雨比较丰沛,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也比较发育。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差,主要受构造、岩性、地貌的控制。地震活动频繁带,也是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和活动带。由于地震强度的破坏,产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如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时,地震发生滑坡产生泥石流,平武草原小学校舍被埋,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产生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经暴雨诱发产生地质灾害。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7月11日暴雨引发洪水,北川县城又遭遇泥石流袭击。2016年7月28日晚至8月1日,北川县白什乡乡场背后的山体连续发生大规模崩塌,上百万立方米山体倾泻到山谷谷底,迫使700多人离开家园,一所乡村小学搬迁。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县景家山崩塌,巨大的山石将北川中学新区茅坝中学整体掩埋,只剩一支国旗杆和一个篮球架,上千名师生遇难(图片来源: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

(二)气候

近年来,四川区域性地质灾害发生频繁,主要是由大的暴雨过程和长时间降雨引起的,一次大的暴雨过程,不但会造成洪涝灾害,而且会触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纬度和高程影响,各地差异很大。盆地东部降雨丰沛,降雨由盆地腹心向盆地周边递增,尤以盆地西缘最多,西南山地降雨也比较丰沛。降雨量60%~70%集中在6~9月,部分地区可达到70%~80%。据统计,四川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各地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触发4次大范围的区域性滑坡和崩塌。一次暴雨触发滑坡、崩塌1000处以上的县有28个,10000处以上的县有14个,20000处以上的县有3个。在川西南和川西,暴雨多激发泥石流灾害,且为多沟齐发,甚至数十条沟同时暴发。如1984年8月11日,德荣县城后山出现局部性暴雨,20分钟后,导致4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6万立方米泥石流体在约5分钟内被冲到沟口,冲入机关民房,淤积县城主要街道。     

据统计,盆地、盆周区一次性降雨大于100毫米,加上前期降雨,易触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川西、川西南地区日降雨大于30~50毫米就可能触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四川降雨季节分配的区域差,与泥石流的产生密切相关。四川泥石流除受地形、地质环境条件的作用外,与气候的地区差异性有关。在降雨量多、强度大、暴雨日数多的地区,一般容易激发泥石流。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激发因素。 

2014年6月4日暴雨引起绵竹市绵远河汉清公路段水位暴涨,现场坍塌不断(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三)人类活动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地貌因素(如果没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地貌因素,即使出现大暴雨,也只能形成特大洪水,而不能形成泥石流)和气候因素密切相关,但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发生也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人类活动不仅诱发了一些地质灾害,而且在一些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是直接构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形成条件。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山区经济的发展,新兴城镇和生产基地建设蓬勃兴起,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充分,导致环境恶化。

四川是矿业大省,随着采矿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不合理的采矿时有发生,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恶化,引发地质灾害,给矿山和当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1992年7月26日,德阳石江亭、绵远河上游采矿,矿渣任意堆放形成泥石流,21人死亡,经济损失1.3亿元。1994年3月20日12时10分,高县城东12公里的白庙乡芙蓉山发生特大型崩塌碎屑流地质灾害,18人死亡,淹没小煤矿井2个,埋没房屋18间,耕地140余亩,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480余万元。

修筑铁路、公路和实施水利建设时,因工程开挖量大,废土废石堆放不当,形成人工陡边坡,使山坡失去稳定,改变了山地的自然稳定状态,造成许多新的陡角度、临空面。山区居民的防灾意识薄弱,往往把住宅房屋建在沟口处,阻挡洪水和泥石流通道;有的山区居民把房屋建在不稳定的斜坡下,且不护坡;有的山区居民把房屋建在陡崖下,促使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水利建设因设计不当、工程质量差、管理不善,缺乏岁修维护,一旦发生水库垮坝、溃决,或引水渠道垮塌、渗漏,导致灾害性泥石流暴发。如1980年7月16日,宣汉石溪新池塘溃决,造成泥石流,致使20人死亡。

2015年6月四川南江县大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参考资料】

1.《巴蜀灾情实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出版;

2.《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资料收集:何晓波 张兆法 朱艳林 罗一洋 雷雨露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