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四川三线建设>详细内容
2023-06-13 21:57:44

三线建设 “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20210701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01 15:07:09 浏览次数: 【字体:

绵阳梓潼“两弹城”。 李睿摄

邓稼先旧居。 李睿摄

在探访四川多个“三线建设”重镇时,“摇篮”一词常涌入记者的脑海——在“两弹城”邓稼先旧居,很多参观者都会在他的书桌前久久驻足,就是在这样一张张简陋的书桌前,无数科研前辈们为实现我国国防科研事业质的飞跃而苦苦求索;在成都东郊记忆,参观者常常被新中国第一支彩色显像管所吸引,从这里开始,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穿行在泸天化银灰色巨大管道的“森林”中,难以置信这里曾是一座荒山,开创者们用汗水铸造了这座中国现代尿素产业的“摇篮”……

漫步在其中,仿佛火热的年代不曾走远,前辈们的精神穿越时光,引领后来人,不断接续前行!

坐标

绵阳梓潼中国﹃两弹城﹄

行走

驱车从梓潼县城向东出发,环绕长卿山一路向前,不一会儿便能看见一大片红砖建筑,这就是当年无数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艰苦卓绝铸就“国之重器”的地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如今的中国“两弹城”。

行走其间,保存完好的167栋历史建筑,功勋墙上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两弹元勋的雕像……那些核武器研制岁月里独有的时代印记和声音也变得可知、可感。

数万科研人员奔赴西南深山

一张办公桌、一个小茶几、一把藤条椅……“两弹城”里的一处小平房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朴素的水泥地面、狭小的空间,难以想象这便是邓稼先住了14年的地方。在狭窄的书房里,摆放着不大的书桌,墙上挂着的历史照片及部分手稿复印件,这位“两弹元勋”在特殊年代伏案工作的情景立马浮现眼前。

“把冰糖种在土里,到了秋天就会长出更多的冰糖,给爸爸和其他叔叔阿姨们一起吃……”日前,在“两弹城”取景拍摄的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之《冰糖》单元播出后,“两弹一星”精神像一束光再次照进人们心中。邓稼先的孩子将冰糖埋在花盆这一情节让无数观众泪目——由于当时物质匮乏,小小的冰糖竟成了“奢侈品”。

其实,影视作品反映的仅是冰山一角——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川西北的大山深处,秉持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两弹元勋们为了中华民族能在当时危机四伏的国际舞台真正挺直腰杆,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始终坚守与奋进在不为人知的第一线。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个时间——1969年,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及数万名科研工作者肩负重任、奔赴西南。群山环绕中,他们埋首苦干,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而殚精竭虑。“两弹城”至今仍完整保留的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将军楼、防空洞等167栋建筑物及众多纪念实物,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当年,这群伟大的科研工作者白天挑砖抬瓦搞基地建设,夜晚挑灯夜战学理论学专业;没有节日,也没有周末,研究室的灯光常常从黄昏亮至天明……

1969年之后的23年间,科研人员先后完成了大量国防科研项目,涉及核试验的实施,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为我国国防尖端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搬离梓潼,现今旧址作为中国“两弹城”景区对外开放。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国人奋进

陈俊祥,曾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某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如今,已经退休的他还经常回到当年奋战过的“两弹城”,“客串”讲解员,向年轻人讲述当年艰苦却难忘的往事。

陈俊祥尤其难忘,当年搬到这里后,科研人员除了要攻克技术难题外,“生活上还得自己开垦荒地、养猪种菜”。“上班围着仪器转,下班围着锅台转,星期天赶场买鸡蛋。”这句顺口溜即为当时科研人员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陈俊祥回忆,几十年前,“两弹城”一带全是崎岖山路。“看病需要乘车颠簸50公里才能找到医院,就连和别的研究所开会讨论都要用三天时间来回,查阅资料也得几经周折等待半年……”然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包括陈俊祥在内的数万科研人员潜心“磨剑”,最终才结出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今日的累累硕果。

随着中国“两弹城”景区的开放及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当年“与世隔绝”的绝密军事科研基地如今游人如织、人气爆棚。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参访、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也历久弥新,继续激励着全体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迈步向前。

来源: 20210701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