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红军长征在四川>长征研究>详细内容
2023-06-23 10:30:25

【红色记忆】毛泽东与四川②:驰骋川黔滇 四进巴蜀地——再经川南渡赤水 跳出重围战桐遵‖毕剑横

作者:毕剑横 来源:《毛泽东与四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发布时间:2022-05-24 19:06:10 浏览次数: 【字体:

毛泽东与四川②

驰骋川黔滇 四进巴蜀地

再经川南渡赤水 跳出重围战桐遵

毕剑横

毛泽东还利用在云南扎西地区休整的时机,对红军进行了整编。中革军委根据扎西会议精神,发布了《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指出“为适应目前战斗的需要,并充实各连队的战斗力,以便有力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便于连续作战,军委特决定实行缩编各军团的战斗单位。”据此,红一军团缩编为两个师六个团;红三军团缩编为四个团;红五军团、红九军团各缩编为三个团,战斗由军团部直接指挥,干部层层下放,充实基层战斗单位。同时还决定在整编中把笨重物资都精简掉,甚至当时唯一的一台德国造的爱克司光机,也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它抬到古坎杨家寨一户贫苦农民家中掩藏起来。正是由于采取这些有力措施,指挥层次减少了,指挥机关更为精干,基层战斗单位得以加强,笨重物资又得以精减,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使之更适于进行快速灵活的运动战。

当蒋介石得知中央红军已进入扎西地区后,急忙重新调整作战计划,作了“分进合击”的部署。他命令以其嫡系部队中央军吴奇伟部为第一纵队,周浑元部为第二纵队,要这两个纵队从扎西东面和东南方向向红军攻击;命令滇军孙渡部为第三纵队,从扎西西南方向向红军攻击;以川军郭勋祺部为第六纵队,从扎西东北和西北方向向红军攻击;以黔军王家烈部为第四纵队作预备队,在第一、二纵队后面跟进。

这俨然是又一次大“围剿”的部署。蒋介石的这一军事部署显然是企图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其直接目的是要将中央红军消灭在川黔滇边境地区;其间接目的则是排除异己削弱地方军阀在川黔滇三省的实力,以使中央军能乘机进入西南,加强其在云贵川三省的统治地位。对此,蒋介石的笔杆子陈布雷曾有一段绝妙的招供:“川滇黔三省各自为政,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而用兵还好。川滇为自救也不能不欢迎我们去,更无从借口阻止我们去,此乃政治上最好的机会。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人事、经济调配适宜必可造成统一局面。”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之二渡、四渡的主要渡口之一“九溪口渡口”。现位于古蔺县太平镇九龙村8组(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陈浩平摄,图片来源:四川省情网)

对于蒋介石的这一意图,西南地方军阀也是有所察觉和警惕的,滇军参谋长孙渡就向“云南王”龙云谈到此事,并采取了对策:一方面出兵应付蒋介石;另一方面则对红军采取“追而不堵”的策略,只要红军不进入云南威胁其统治即可。其他地方军阀也未尝不是采取这种两面态度,为保存其实力,巩固其统治,一方面要对付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另方面又要对付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之二渡、四渡的主要渡口之一“九溪口渡口”。现位于古蔺县太平镇九龙村8组(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陈浩平摄,图片来源:四川省情网)

毛泽东在扎西会议上,对中央红军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央军阀和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作了透辟的分析,部署了红军今后的进军方向和战略目标。他以十分风趣幽默的语言说:“我们来到三省交界的山顶上,把国民党也带到山下来了,国民党敢不敢上山?他们是不敢的,他们上山吃什么?他们一定要在山脚下等我们。这样有人就担心我们能不能冲出去?其实这是不必要的顾虑。山连山,他们哪里守得住,我们只要一个晚上,就可以冲出去,出去了还不让敌人知道。”

看来根据当时敌军分进合击、四面包围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已决定冲出重围,摆脱敌人。红军向哪个方向突围,准备转移到何处去,毛泽东针对大家关切的这一重要问题接着说:“我军作战是服从于红军作战方向的,这个方向受了限制,就转移到另一个方向去。转移到哪里去?转移到黔北去。”

他稍事停顿,扫视了大家询问的目光说:“为什么?因为我军北上,已经造成敌人的过失,那就是敌人的主力和注意力都调到川南一线来了,黔北比较空虚。我们应该利用敌人的过失,寻找有利的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发扬我军运动战的特长,去主动地消灭敌人。”

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放弃在川黔滇边境建立根据地的计划,以摆脱敌人的合围,由云南再返川南,二渡赤水,进入敌军兵力较为空虚的黔北,消灭战斗力相对薄弱的黔军王家烈部。

红军二渡赤水河要图(1935.2.11—3.1,图片来源:人民网)

1935年2月11日,在毛泽东指挥下,中央红军迅速脱离了敌军的包围圈,分左中右三个纵队东进,由云南再次进入四川南部,经过古蔺的营盘山、黑泥哨、摩尼等地,于2月15日到达白沙场,并在这里召开了重要会议,正式决定停止军事顾问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会后,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亲自起草了《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于2月16日发布。这一文告在分析了当前形势和提出了具体任务后,毛泽东还写了以下这段精彩的话:“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和红军独特的作战方法。

在向赤水河进军途中,中革军委还先后发布了《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关于我军速渡赤水河的指示》,明确规定:“我野战军以东渡赤水河消灭黔敌王家烈为主要的作战目标。”还决定“由林滩经太平渡到顺江场地段渡过赤水,然后分别向桐梓地域前进,准备消灭由桐梓来土城的黔敌,或直达桐梓进攻而消灭之。”并要求“各军团首长必须认识这一战役的严重性,须在明后两天(2月19日、20日)以迅速坚决的行动确实取得并控制渡河点。”

太平镇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古蔺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根据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和中革军委的具体要求,红军发扬不怕艰苦、不怕疲劳的革命精神,以快速行动强行军,一部于2月18日下午提前赶到赤水河的渡口太平渡;另一部也于19日赶到赤水河畔的另一渡口二郎滩。

二郎滩渡口,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二渡、四渡主要渡口,现位于古蔺县二郎镇二郎滩社区赤水河段(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陈浩平摄,图片来源:四川省情网)

太平渡位于赤水河西岸的川黔边界,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一个仅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镇。这段河面宽五六十米,水深十几米。没有桥,加之在红军到来之前,老乡们由于受到反动宣传的影响,几乎都跑光了,只剩几个衣衫褴褛的老弱妇孺,一时也找不到船。

红军二、四渡赤水河之一的太平渡渡口(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面对这一严重情况,红军战士一面四处寻找船只,一面向留下的老乡进行宣传。他们耐心而热情地向留下的老乡说明红军不同于军阀队伍,是穷人自己的军队;同时还帮助老乡挑水、劈柴、扫院子,以爱民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他们。如帮助一位老妈妈修葺了漏雨的屋顶,还做了一张木床,让老人家从地上的乱草窝里搬到床上去睡。红军的这些行动使老乡们大为感动,逃跑的老乡们纷纷回来,帮助红军找到了一些小船,还帮助收集木板、绳索等架桥器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之二渡、四渡的主要渡口之一“太平渡渡口”,位于古蔺县太平镇长征街社区赤水河段(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陈浩平摄,图片来源:四川省情网)

由于得到当地群众的有力支持,解决了船和架桥器材问题。红军在刘伯承的亲自指挥下,经过日以继夜的紧张作业,迅速架起了浮桥,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以及主力红军,便由此顺利地渡过了赤水河。

红军四渡赤水示意图(图片来源:人民网)

二郎滩是红军二渡赤水选择的另一渡口,所不同的是过太平渡时比较太平,由于这个渡口尚无敌军,因而未曾发生什么战斗;过二郎滩时便不太平了,因这个渡口有黔军王家烈部的两个团把守,他们占据了赤水河东岸的制高点,要顺利渡河必须先把这部分敌人打掉。红军用仅有的三条小船,迅速渡过了一个营,向敌军开火,紧接着又渡过了后续两个营投入战斗。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背水战,红军渡河后前有占据了制高点的敌人,后有波涛汹涌的赤水河,只有背水迎战。王家烈的“双枪兵”在英勇的红军面前象惊马之鸟,一触即溃,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跳岩跌死的不少。战斗结束时,漫山遍野都是敌人的尸体,伤兵和遗弃的枪弹、物资,随处皆是。消灭了渡口的敌军后,红军便收集船只和架桥器材,在河上架起了浮桥,渡过了红军另一支主力。

二郎滩渡口,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二渡、四渡主要渡口,现位于古蔺县二郎镇二郎滩社区赤水河段(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陈浩平摄,图片来源:四川省情网)

1935年2月19、20两日,中央红军按原计划全部东渡赤水河,来到了黔北地区,紧接着便按照毛泽东的部署,连打四仗,四战皆捷。

第一仗打桐梓。红军渡过赤水河后,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以平均每天70里左右的速度,仅用四天即抵达黔北门户桐梓,2月25日开始了会攻桐梓的战斗。为确保初战的胜利,毛泽东参加了一次战前干部动员会,亲自进行鼓舞人心的动员。他站在主席台上,一手叉着腰,一手伸开五个指头,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红军采取的战术和要达到的战斗要求:“敌人就好象我手上的五个指头,我们要一个指头一个指头的把它割掉,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他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号召红军指战员一定要发扬勇敢战斗的精神,把敌军消灭于黔北地区。

英勇的红军正是在这种勇敢战斗精神的鼓舞下,砍掉了敌人的一个又一个指头。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四渡赤水示意图(1935.1.19—5.9,图片来源:人民网)

第一个被砍掉的指头是驻守桐梓之敌。2月24日晚,各路红军抵达桐梓城下,随即开始猛烈的攻城战。战斗不到两小时,守敌不支,旋即弃城向松坎方面逃窜,我军迅速拿下了桐梓,切断了黔军的南北联系。

第二个被砍掉的指头,是驻守娄山关之敌。娄山关在大娄山脉中段,海拔1400多米,关口为1280米,川黔公路蜿蜒其间,十步一弯,八步一拐,非常曲折。关口周围是崇山峻岭,峭壁悬崖,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毛泽东令彭德怀、杨尚昆率红军主力,于2月25日晚攻占了娄山关关口,又经激烈战斗和反复争夺,于26日下午全歼了娄山关南坡之敌,黔军王家烈部四个团大部被歼,残部南逃遵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之二渡、四渡的主要渡口之一“太平渡渡口”,位于古蔺县太平镇长征街社区赤水河段(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陈浩平摄,图片来源:四川省情网)

红军占领娄山关,使通入遵义的门户洞开。毛泽东著名的词作《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在充满胜利豪情时于巍峨的娄山关顶上吟成的。

第三个被砍掉的指头,是驻守遵义之敌。遵义是黔北重镇,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2月26日红军全部占领娄山关后,即马不停蹄挥师南下,于2月27日下午抵达遵义城郊,当天黄昏先占领了遵义新城,经过激烈战斗,又于2月28日凌晨占领了遵义老城。黔军王家烈的守城部队全部被歼,这座光荣的城市,再次回到了红军手中。

第四个被砍掉的指头,是增援遵义之敌。蒋介石发觉红军又由川南回师黔北,三战三捷,打得黔军王家烈部溃不成军,再次占领遵义后,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急令中央军吴奇伟部驰援遵义,妄图夺回这座军事重镇,但已经落后一步棋了。红军再占遵义城后,立即部署,做好打援准备;一方面构筑坚固工事以逸待劳,迎击正面来犯之敌;另一方面派机动部队迂回到敌后,以断其退路。从2月28日下午战斗打响,到3月1日下午战斗结束,经过激战,歼灭和击退敌中央军吴奇伟部两个师,俘敌千余名,吴奇伟率残部狼狈逃到乌江南岸。他因此次大败,羞愤得几乎自杀。这次战斗,总称桐遵战役,共歼敌军两个师,8个团,俘虏敌军3千余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是长征以来所打的第一次大胜仗。

红军四渡赤水河与南渡乌江要图(1935.3.20—4.5,图片来源:人民网)

(本文选自1995年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毛泽东与四川》一书)

来源:《毛泽东与四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作者:毕剑横(1935年生,曾任四川省社科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主编、四川省毛泽东思想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中共党史学会毛泽东思想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毛泽东哲学研究会理事等职)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毛泽东与四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