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1 23:39:28

【“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周安勇​ ‖ 隔离琐记

作者:周安勇 来源:四川省荥经县政协文史委 发布时间:2020-04-08 17:01:00 浏览次数: 【字体:

隔离琐记

周安勇

大年初二,酒醒、瞌睡也醒时,已时至中午,期待着妻子能先起床,做好午饭,饭后找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做。

见妻子没有起床的打算,只得自己自觉地优先起来。洗漱完毕,分别征求女儿和妻子的意见,看她们想吃什么。喊了几声,女儿慵懒地回答说,随便,你做啥就吃啥。妻却没有反应,连续问了几遍,才有气无力地回答说,不想吃,不舒服得很。

不好,千万别是新冠病毒感染啊!于是,仔细询问了症状:乏力、胸闷、头痛、眩晕。手摸其额头,无发热症状,心,悬了起来。应该不是“新冠”吧?

当然地,必须到医院去,非常时期,女儿也要人管,于是,妻自己驾车去了荥经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诊问中,得知楼下的大学生从武汉回来,本身并无症状,但这个大学生又到绵阳与同学聚会,相聚的同学中,有一人已确诊为新型冠状肺炎的感染者。这个大学生当然已单独隔离。烧心的是,妻在街上与之有过短暂的近距离接触,于是专家组来了,拍片、化验、会诊,在一番详尽分析、推论、迟疑之后,初步定性为心肌炎、眩晕症,于是开药、回家、观察。终于松了口气,不是“新冠”就好。

cc530cdd2e4c49baa2c84e670ae5649a.png

到初三晚上,情况并未好转,10点左右,病情似乎加重了,不能站立,坐都成问题,躺下感觉稍好。与主管的李亚东医生联系,不一会儿,电话叫门,说医生在楼下等待。我匆匆下楼,门前停着一辆救护车,两个穿着防护服的医生矗立面前,手上提着急救箱,引来行人注目。这阵仗,让紧张度陡然攀升,生化危机?

收拾一些必要用品,戴好口罩,随车来到中西医结合医院,拍片、磁共振后,县上的专家组来了,较长时间的会诊,反复地分析、推论、斟酌之后,再次确认不是新型冠状肺炎,按心肌炎、美利尔氏综合症、普通感冒住院治疗。四组液体输完,已是凌晨3点。妻已入睡,我还要心焦屋里的女儿,必须回家。

从中西医结合医院回家,有3公里路程,估计这个时期、这个时间,应该是没有出租车的,只有步行了。街上没有行人,街灯与霓虹装饰着新春的气氛,华丽却很寂寥。偶尔有车声从后面传来,忙扭头看看,希望是一辆出租车。车从身边驰过,带来更加冷却的风,从脸颊、双耳割过,夜,更加清冷。

初四早上,妻拎着一袋药从医院回来,病情未见好转。午饭后就准备继续到医院,打开楼下的门,就有社区工作人员站在街对面告知,此楼已被封闭式管理,只准进不准出,有人员交接,均要拍照留痕;若必须出门,需要相关证明,生活必须品只能委托亲友代购,放置在门口处,两不想见。这就意即我们被隔离了。“狼”,真的来了!

不准出,妻的病咋办?揪心啊!

不一会儿医院打来电话,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妻与从疫区回来的人有过接触,只能居家治疗,医院上门服务了。

不久,有护士端着输液的器具、药品上楼来了。用衣帽架代替输液架,用沙发代替病床,我在简单的培训之后,担当起临时护理。唉,我们家进入了隔离治疗的状态。

4组液都是兑好了的,只需按护士的要求,在滴完之时,消毒,插入即可。以前虽然见得多,但自己第一次做这样的活,心里却是忐忑的,酒精擦了又擦,生怕有不到位的地方。考虑到居家治疗的不便,就用了留置针头,减少抽针的麻烦。换了两三组,似乎也就顺手了。

护士每天下午按时来,我每天上下楼梯迎来送往,彼此简单一两句客气话。也是固定的程序,核对姓名,消毒,输入,交待注意事项,带走昨天的医废。人也不认识,都是标配,白大褂,白帽子,白色的口罩遮住了大半的脸,一双黑黑的眼睛专注于手中的事情,一双灵巧的手熟练地操作。在这特殊的时期,能有如此暖心的服务,她们真的好可爱。

头两天,因为要照顾病妻,要管制女儿,家务也要做,尚不觉得有何不妥;但几天下来,就磨皮擦痒的,总觉得不自在,总想出门做点什么事。看着微信群里“特殊时期,拒绝来访”“串门就是杀人,聚会就是自杀”等各类宣传标语,也不可能到哪里去,也不好意思到谁家去。

505ddd801b8c4dbbacf0e4303c3b8327.png

若在平常年份,春节,当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今年却什么都没有了。但隔离的是病毒,隔不断是亲情,于是煲电话与泡微信就成为必然。缺生活用品,只须交代清楚物品与数量,就有亲朋好友代购,送到门外,社区管理人员拍照后,我再开门提上楼,钱则以红包交割清楚。

女儿网课占用了电脑,我与妻就只有手机和电视了。打开手机看微信、看要闻、看自己想看的东西;腻了,又打开电视。主要还是关注疫情的变化,因火神山、雷神山的速度而自豪,因战斗在一线人员的精神而感动;也为那些傻愣彪悍横的人而糟心,在无奈与期盼中,玩过了手机看电视,看了电视玩手机,实在没什么新内容了,便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没什么目的,就是想走一走。但天宽地窄,不想面壁,就得碰壁。偶尔也找本书来翻翻,胸中空乏,读不进去。

一日三餐是每天大事,若在平常,倒不觉得啥,但在这段时间里,它却是最受关注的事。妻本来厨艺就不错,女儿在家,高三了,从早上8:00到中午I2:00、下午14:00到18:30、19:30到23:00,都上网课,还有一大堆作业,太辛苦,生活当然得跟上。吃什么、怎样做,就是妻的必然家务,并是一大乐趣。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她的厨艺和我的体重同步飙升了。

三口之家,女儿上学时,老是早出晚归,仅在早晚两头见面。高三在成都首创艺术教育集训,一两周才去看她一次;高考结束后,她将独自走向社会,家,只是她歇脚的驿站。能在这段时间相守,也是舒心。妻在县外工作,回家少,我就相当于一个空巢老人。倒是这个疫情,让一家人闲适地宅在一起。在一起,即是平安,即是福。

14天的隔离结束了,单位里的同志都组织起来,成立临时党支部,轮流到叶家湾小区值守。核心的要求是不聚会、不串门,出入要登记、戴口罩。这个小区74户224人,大家也都能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对严格的管理很配合。宣传车每天从早到晚在街上来回播放着,微信、新闻里几乎全是“战疫”报道。“戴口罩,少外出,安心居家犹报国”,正是最好的注解。是的,戴口罩总比戴呼吸机好;躺在家里,总比躺在医院里强。凡人善举,在这全民总动员的“战疫”面前,“宅”,就是一种基本的战斗方式。

(作者单位:四川省荥经县政协文史委)

来源: 四川省荥经县政协文史委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