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爷爷的礼物 ‖ 梁志友

作者:梁志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23 19:09:14 浏览次数: 【字体:

爷爷的礼物

梁志友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和老伴都忙于工作,临近年关,人们开始歇下忙碌的脚步,打理回家过年的事,路边饭店也纷纷关门,我们的车仍满载货物在空荡荡的公路上奔驰。正月初几头,年味正浓,因补充春节售缺的货,又匆忙出门。因此,对孩子们的学习管得很少。幸好与岳母家一街之隔,我们忙不过来时,他们就在外婆家蹭饭。要不,我父亲做好吃的,祖孙三人就同桌分享。所以,孩子们粘外婆和爷爷,应了俗话说的隔代亲。

1996年,长子毕业高考,右手拇指患了“火烧边”,十指连心,痛得他夜不能眠,考场发挥失常,仅超录取线一分,后悔得我们无话可说,想让他复读再考。那年,全县考生上线的也寥寥无几。儿子被一所理工院校录取后,我们尊重他的决定去上学。当时,亲朋好友为考上大学的孩子办宴席庆贺,送厚礼祝福已成风气。我们除了给他生活费外,就只有平安的祝福和心中的爱了。而我的父亲送给孙子的礼物,却是一本他不知道翻过多少遍,边角已经磨损揉皱的党章,而且,十分郑重其事,把爷爷对孙儿的亲情和期盼全融在了里面。

儿子也没负全家人的期望,从入学时的全班最低分,一学期后成绩跃居班首,学年拿到奖学金时寄回家里,叮嘱我们一分为二给了爷爷和外婆,表达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因为品学兼优,第二学期就被同学们推荐为班长,一直当到毕业前,并且如爷爷之愿成了一名中共正式党员。后来,我们的次子考上大学,爷爷送给次孙的礼物仍然是本党章。和哥哥一样,弟弟在校也成为优等生,入了党圆了爷爷的梦。

进入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某些认知开始错位,乔迁、升学这些原本纯粹的事,渐渐染上“铜锈味”,甚至还节节攀比。而我的经济无忧的父亲,却用送党章的方式勉励自己的孙子组织和思想进步、一心向党。当时,一些人觉得不合时宜,甚至不能理解,就连我都感到有些情何以堪。但,心里还是深知父亲对孙子的情真意切的爱是发自肺腑的,闪烁着他们那代人对党的热爱和忠诚的光芒。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积极向上、是非分明,俭朴乐观。家乡解放初参加土改、入党。因对农村工作的熟悉和热爱,从组织互助组,建农业生产初级社和高级社,到成立人民公社,都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是县第一届选举委员会委员。任管区书记后,一心扑在集体生产上。所以,他得的省、地、县奖状,贴满家里两墙壁,有些奖状还盖着方型大印,签着省长廖志高、地委书记秦长胜的名字;金银奖章好几枚,也曾名声一时。只可惜这些记录着党给他的荣誉的实物,在“文革”时被“造反派”抄家撕毁和遗失。就连一枚珍藏的奖章,在艰难日子时也被邻居的小孩顺手牵羊拿去换了钱。这成了父亲一生最痛心和遗憾的事。

20世纪60年代初,父亲含冤撤职,派到公社花果山,后被安排到干田子当生产队长。他皆无怨言,也不向命运低头,一直坚持申诉。他坚信党组织,我至今清晰地记得读中学时帮父亲誊写申诉材料的情形。1979年落实政策时,父亲什么条件都没提,恢复党籍已是他最大的夙愿。接到恢复党籍和职务的当天,父亲打酒割肉,做了一桌家宴,举起酒杯时,刚强的他痛哭失声。

因此,父亲才有在许多人向“钱”看时,表现出了一个普通党员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在他的信仰里,党章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志友(四川省天全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