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清明特辑】在古诗词里邂逅清明‖刘祯贵

作者:刘祯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05 13:54:13 浏览次数: 【字体:

在诗词里邂逅清明

刘祯贵

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三月节、行清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扫墓与祭祖的日子。清明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3天;2016年11月30日,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中国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人对于清明十分重视。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众多有关清明的优美诗词。提起清明古诗,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应该是唐代重大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活动多样,或郊游踏青,或上坟扫墓,或合家团聚。然而,清明节这一天,正在池州的诗人杜牧却未能见到阳光,空中飘下纷纷细雨,为此,诗人用白描手法生动鲜明地表达了清明时节的情感与思想,此诗堪称清明古诗代表作。

从古至今,在烟雨迷蒙的清明时节,多少文人墨客用诗寄存过一段情愁,写下过一纸离殇,许多优美古诗就此流传不息。这些优美的清明古诗,或是怀念亲人,在生与死之间感悟人生哲理;或是享受生活,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情感。宋代杨徽之《寒食寄郑起寺郎》:“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诗句中写出的虽是那些凄清、淡雅的景致,却依然遮挡不住春日的色彩与春天的生机。

古人有清明外出踏青的习俗。宋代陈与义《清明二绝》:“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夭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卷地风抛市井声,病无危坐了清明。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诗中描绘了在清明这个生机盎然的节日里人们户外游乐的情景,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溢于言表。

清明的诗歌里,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经历。唐代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这年的清明,诗人憔悴卧病。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却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变得格外清晰。落叶归根,倦鸟思巢。诗人低声吟诵着诗句,眼前浮现的是家乡的点点滴滴,是远在天涯的亲人。

明代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曾几何时,为了梦想与理想,见一见外面壮阔的天地,我们背上行囊,离家远去。历经千帆,才渐渐懂得,无论走得多远,故乡那片承载记忆与乡愁的土地永远是挥之不去的牵挂。

清明也是一种缅怀,是一个寄托哀思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通过祭拜先祖,表达遥寄哀思的情感,希望人间充满欢乐。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在亲人的坟前祭扫,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人生苦短,人人都是过客。故人已逝,记忆永存,不忘的是思念,忘却的是伤痛。

清明时节,正值春天。春天既是已有生命的一次新陈代谢的轮回,也是新生命的诞始。时至清明,自然复苏,人们祭奠逝去的生命,不仅是对已往生命的惋惜与追悼,同时也怀有对当前生命与生活的喜悦与珍爱。强烈的生命感悟,触发了诗人歌咏清明的创作冲动与灵感。宋人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由清明时节的万物复苏,去深入探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节气兼节日的清明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血脉。清明时节,正当春季,万物萌发,生命跃动,更易触发人们尤其是文人雅士的性灵。当我们翻检古代清明诗文时,会充分感受到清明时节的生活习俗,自然而然地会在清明古诗中去追寻内涵丰富的清明文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祯贵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