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书评】情怀人生 两程心旅——长篇纪实文学《晏阳初》读后‖孙建军

作者:孙建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01 14:14:43 浏览次数: 【字体:

情怀人生 两程心旅

长篇纪实文学《晏阳初》读后

孙建军

如果说,“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追求民族复兴征途中应有之义,那么,“讲一个中国好故事”当是中国作家必然之责。而我更想说,在这个以新时代、新征程为背景的宏大叙事场景中,缺少了晏阳初的故事,中国故事就不完整。如此断言,皆因晏阳初的故事,世人知之甚少,而又由历史曲折跌宕所致。

2024年初春,十分有幸读到了作家苗勇精心创作、人民东方出版社力推的这部《晏阳初》。此书一出,影响由狭至广,由浅入深,一路散发开来,已再版18次,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40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和评论,被人民出版社评为年度十大好书,获好书探中外十本好书和好书人气榜第一名,被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新浪、政帮智库等60多家媒体(智库)评为好书,获2021年度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名、四川省版权作品创作奖第一名,以及首届李劼人文学奖、大巴山文艺推优奖等等荣誉接踵而至,互联网平台上点击关注超3亿人次。

《晏阳初》 苗勇 著 2021年9月东方出版社出版

晏阳初是一位伟人,而百度上的词条却无比简约:“晏阳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别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然而,仅仅“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的身份,足可以让我肃然起敬,并以他为四川人引以为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至今依然是广大中国文化人荡胸激怀的人格理想。情怀恢宏在于崇高,实践伟大在于躬行。晏阳初之伟大,正在于他是一位伟大情怀的躬行实践者。资料显示,晏阳初的初心籽粒与累累硕果正是一部人生成长交响曲。

作家苗勇在该书中说,1890年10月26日,晏阳初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城内一个书香之家,自幼随父习诵四书五经,13岁由长兄护送到保宁(今阆中),进入基督教内地会办的天道学堂读西学。(此处多有感慨,后来我母亲也曾就读于此)1907年,晏阳初至成都华美高等学校学习。1913年,晏阳初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191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而在晏阳初的人生心旅中,这一段征途尤其重要: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两国在中国招募了近20万华工到法国战场做战勤工作。他们被歧视地称作“苦力”。晏阳初在耶鲁大学毕业后第二天,便奔赴法国,为华工服务。在给华工代写家信的过程中,他产生了办华工识字班的想法。4个月后,第一批参加识字班的40名华工便有35名可以自己写信了。于是,识字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华工营纷纷建立起来。后来识字的华工越来越多,为进一步提高对华工的教育,晏阳初又办了一份《华工周报》,华工们通过读报和投稿,不但使已学到的文化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民族觉悟、都得到启发和提高。

就是在这一枝叶总关情的日子里,晏阳初不但认识到了“苦力”的苦,也看到了“苦力”的力,从此他立下了“不当官,不发财,一辈子为劳苦大众服务”的誓言,从此走上了平民教育这条崎岖漫长的道路。

所以,自1920年起,晏阳初在完成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后,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和推行平民教育的决心回到祖国。先后在长沙、烟台、嘉兴开展平民教育的实验,效果显著。1923年,晏阳初与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在北平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晏阳初任总干事长。平民教育运动随之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晏阳初将平民教育的重点转到农村。他带领着平教会的同仁深入河北省定县农村,开展后来闻名世界的定县实验。因为平教会的主要人员大都是留学归来的硕、博士,被农民朋友亲切称做“博士下乡”。他们经过10年的艰辛,创造了一整套乡村建设的理论与经验——定县经验,不但在当时推动了中国的乡村建设,而且至今仍是广大第三世界乡村改造运动的蓝本。

抗日战争爆发,定县实验中断。晏阳初又在湖南衡山、四川新都、重庆等地继续开展乡村建设的实验。1936年,为配合衡山试验县的工作,平教会协助湖南省政府创办了衡山乡村师范学校。该校的教育宗旨要求学生毕业后不但能胜任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而且还必须成为学校所在地乡村建设的领导人。抗日战争正艰苦地进行,但晏阳初预见到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胜利,战后农村的重建定会需要大量人才,于是便在重庆北碚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开设了乡村教育、农学、水利、社会四个系。

1943年,由美国、加拿大、南美各国及墨西哥的几百所大学和高等学术机构发起的“全美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会”上,晏阳初与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荣获“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机大伟人”的殊荣。

自20世纪50年代起,晏阳初又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世界。他在考察了东南亚和中东一些国家后,开始以菲律宾为中心推广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在菲律宾,他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国家关注,纷纷要求晏阳初去指导乡村改造工作。为满足这些国家的需要,他于1960年在马尼拉附近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40多年来,这个学院为50多个国家培训了近4000名乡村工作领军人才。

1985年,晏阳初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邀请,回国访问,受到万里、邓颖超、周谷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晏阳初对祖国建设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感动,深受鼓舞,表示要把中国的经验介绍到第三世界广大国家去。1987年,已98岁高龄的晏阳初再次回国访问。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病逝于纽约,享年100岁。

这是怎样的人生坎坷、心路历程,疲惫艰辛而执着浪漫。这样的人生选择,注定会更加深刻地打动与他相差近80岁的另一个四川文化人,就是本书的作者苗勇,因为他也是巴中人。好似瞑瞑中有一次相约,晏阳初的故事,注定当由籍贯巴中的作家来讲述。所以苗勇说,创作《晏阳初》的心路,可以归纳为好奇——感动——仰望。

苗勇好奇于巴中山水居然可以孕育人文巨子;感动于乡里先贤傲然于世的中国风骨;仰望于文化伟人矢志不渝的情怀求索,于是才有了眼前这一部时间线索清晰、行文质朴温暖、故事细致入微的长篇纪实文学《晏阳初》。苗勇是成功的,因为他讲了一个不得不讲的中国故事,也讲好了一个不可缺少的中国故事。

作为作家的苗勇,这一部书的写作,亦当是他人生心路之中最为重要的里程。于是,当相隔两个世纪的巴中人,以不同的心路历程在一个故事中交融时,我们便从阅读中有了更多的获得,而其中最为励志的部分,莫过于书生意气与悲悯情怀。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邱建生教授所说:“晏阳初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是当我们回望20世纪的中国时,能够使心灵感到温暖的少数几束光中的一束”,着实让人视以泰山北斗般的仰望。

苗勇是我从青年时代就已相识相交的作家朋友,也许是巴中山水独具的质朴,从而育化了晏阳初的精神特证之故,苗勇的文学写作,从他获得四川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曾溪口》始,就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平民写作的印象。也许也正是晏阳初所集中体现的地域文脉韵律,在润物细无声之潜行中的星光闪烁。

所以,在我们的收获中,仅有感动与仰望是不够,晏阳初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更是那份有温度的责任和有力度的担当。于是,祝贺苗勇成功写作的同时,亦有感言共勉:当我们自称为作家、捉笔立言之时,定当襟抱水土乡愁之苍生情怀,时刻铭记,他们在我们的血脉里,我们在他们的心跳中。

作者简介

孙建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1990年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1991年参加《诗刊》社第9届青春诗会,文学(影视)创作和主编出版作品,获得萌芽文学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四川文艺评论奖、巴蜀文艺评论奖等30余项。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孙建军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