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坚定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张光勇

作者:张光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11 15:22:14 浏览次数: 【字体:

坚定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张光勇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经济是筋骨,文化是灵魂。筋骨软弱,就无法坚强独立,而灵魂空虚,必然会迷失方向。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唤回历史记忆

矢志不渝坚守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传统的人群对自身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以及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等能作出认真的思考和反省。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几乎失去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一些人对中国文化的来源、来历、形成过程、特点及发展趋势有些茫然,一直徘徊在如何认识西方文化和如何认识中国文化之中。

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阶段,我们必须给中华传统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认真发掘我们古老文化的精神所在,以便把我们优秀的文化贡献给当今人类社会,并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诠释,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儒家的仁学,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包括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积极的资源。孔子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什么?就是自身的一种品德。“亲亲为大”,就是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孔子又讲:“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攸爱人,仁也”。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亲,扩而大之爱别人才叫作“仁”。他还有一句话,“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孝的放大,你要爱天下的老百姓,不仅仅是爱你自己的亲人,要爱天下之民,这就是孔子的仁学是要由“亲亲”——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仁民,就是要仁爱老百姓,这就是说要“推己及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仁”。

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人的准则。朱熹将“忠”解释为“尽己”,尽己为忠,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叫作“忠”;“推己”为“恕”,你把你自己的仁爱之心推广出去,这才叫作“恕”。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这就是说,要克服自己的私欲以便合乎礼仪制度、规范,做到仁爱,是靠你自己,靠自己的内在精神发挥,哪里是别人强加的?这就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克己”和“扬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个关键。如果西方国家也积极推崇中国“克己复礼”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放弃武力推广文化的霸权主义,不少战争就很可能不会发生。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是防止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一种智慧学说。如果我们说孔子是一个仁者,那么老子就应该是一位智者。老子提倡的“自然无为”,就是说不要做违背老百姓自然之性的事,这样社会才会安宁、天下才会太平。因此,“自然无为”的基本内容,老子认为是“少私寡欲”,少一点自私自利之心,少一点欲望。老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应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他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如果老去翻腾它,那个鱼就被翻坏了,翻烂了,所以不能老去折腾老百姓。他还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就是说统治者按照无为的原则来做事,那么老百姓就会自己教化自己;统治者能做到不折腾老百姓,那么老百姓就会自己走上正轨;统治者如果不多方压榨老百姓,老百姓就会自己富足起来;统治者如果没有私欲,那么老百姓自己就会要求朴素。这就给当今社会一个启示:在一个国家,对老百姓干涉越多,社会就越难安定;在国与国之间,对别国干涉得越多,世界必然就越加混乱。

增强底气骨气

毫不动摇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个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优势具有强烈的自信心态,同时也能包容并尊重其他文化。

曾辉煌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于两千年前趋于暗淡;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被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扫灭;创建过太阳金字塔的玛雅文明,也衰败于中美洲丛林;光焰万丈的希腊文明,则被罗马所取代;罗马文明又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而毁于殆尽。唯有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于坎坷跌宕中延绵生发,始终未曾中绝,成为世界史上“延续性文明”的典范。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优势、文化价值拥有坚定的自信。

我们的文化传统具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易经·象传·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天体刚强劲健地运行,君子也应该像天体运行一样,刚毅有为,努力进取,永不停息。“自强不息”的观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思想基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推动历史文化向前发展;我们的文化传统具有“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彼黍离离,彼樱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从“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不表达了古人对家园、国家的眷恋与情怀。

就国家而言,家国情怀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与情感归属,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就个人而言,家国情怀是自己感受到与国家相联系的精神纽带。

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崇德向善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大特质,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的首要目标,在于开发内心的“明德”,即发掘纯净的内心与道德精神,进而推广及人,去影响民众,让人们日新其德,并不断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大学》提出了具体的修为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修身,即培养良好的道德,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与基础。通过修养自身德行,并加以推广,进而实现天下大治的伦理政治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所谓“内圣外王”,即内心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崇高的德行,而能够发挥自己的德性与才干,施行“王道”,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即孔子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内圣外王”是儒家将道德与政治相统一的一种理想人格。这样一种由“内圣”加“外王”两个维度的统一,就将人格塑造、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一体化,这样一种人格修为过程,对个人、国家、社会都是有益的,有益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当今社会无以伦比的文化优势。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鲜明的继承性、人民性、实践性特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全面传承和全面展现;是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伴随着民族自强和国家发展进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国共产党用血与火铸就的红色文化,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文化价值。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政治灵魂;高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事业矢志不渝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精神,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志气、骨气、底气,既直面遇到的各种风险与挑战,更树立奋勇向前的信心与勇气,在新的起点上,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战略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这一棒。

做到铁杵磨针

全力以赴坚持文化自强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这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舍我其谁挑重担,为观奇景上高山”的担当,恪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崇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

要在增强脚力上下功夫,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紧盯问题、不忘初心,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调查了解情况,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在增强自身调查研究能力的同时,深入了解基层群众。

要在增强眼力上花力气,增强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观察、判断、辨别的能力。增强眼力,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自身的观察、判断、辨别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眼力渐长、观察渐精、辨别渐明,不断走向成熟,增强宣传本领和宣传能力。

要在增强脑力上费思量,要多学多思,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要通读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学习材料,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学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要在增强笔力上下足功夫,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有筋骨、有品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让广大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让主流声音更感人、更动人、更吸引人。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们要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扬“铁杵磨成针”的奋斗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更大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光勇(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