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17:09:11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李淮 ‖ 邓红新的幸福生活

作者:李 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30 14:56:34 浏览次数: 【字体:

邓红新的幸福生活

李 淮

德阳是英雄的故乡,德阳人从来就有血性和担当。

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的烈士黄继光出生在德阳市中江县石马乡(现改名为继光乡)。与英雄出生地仅隔一面山坡距离的继光乡白寨村3社,1979年出生的邓红新,是听着黄继光烈士的故事长大的。邓红新的父亲是1969年12月9日参军的一名基本建设工程兵战士,在部队服役6年,从邓红新懂事起,父亲就教育他要认真做人,勤劳做事,要向本乡本土英雄学习,树要直,苗要正,男儿豪情英雄胆,要有血性与担当。

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图片来自网络)

白寨乡地处偏僻丘陵山区,这里的人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山坡上,在沟凼凼,种红苕,栽包谷,薅牛皮菜,点豌豆葫豆,挖一块三五分的地,既要爬坡上坎,又要与茅草荆棘做斗争,山路十八弯,没有走惯这山路的人,一准要摔跟斗驾乌云整个鼻青脸肿挂点小彩。邓红新一家人无论怎么努力,一年累到头,汗珠子摔了八瓣,顶着启明星下地,扛着弯月亮回家,生产出来的粮食总是不能够让全家人混饱肚皮。

读完初中的邓红新,家里没有钱供他继续读书,他就早早地背着一床薄薄的铺盖和几件衣服,跟着村子里的青壮年出门打工。从南到北,走西闯东,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河北的天寒地冻,河南的小米与红苕,山东的海水,浙江的甜食,广东的太阳,湖北酱油不咸醋不酸,云南的十八怪等等,各地各处奇风异景,带来视觉冲击,收获新鲜感受,尝试人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有善意的微笑,有帮助的一句话,也有遭白眼受歧视,干了活领不到工资……这些生活经历,都是家常便饭。

终年在外面奔波劳累,下死力气做活,从不偷懒懈怠,一年到头除了路费和自己开销,攒不下几个钱。过年回家,一间半茅草土坯房,茅草里透出亮光,昏黄微弱的电灯光下面,米缸见了底,菜没有几棵,一堆红苕大小不均,靠在墙角,冷锅冷灶,凄风苦雨,全然没有一点家的温暖、年的热闹,妻子见他回家没有提大包小袋,脸色难看,娃娃瘦的小脸发黄,父母亲唉声叹气,四双眼睛眼巴巴都望着他,能够带回打工挣的钱过年,能够办点年货买肉买米回来。他数着手上薄薄的几张十元票子,是交给父亲好,还是给妻子喃?真是钱钱钱,一分钱难倒了男子汉!

邓红新工作照片(李淮 摄)

家徒四壁的困窘,贫穷与交流不畅,2014年,妻子负气甩手与邓红新离婚。那时候,娃娃才8岁,家里父亲有病,母亲身体单薄,一个家的重担,全部压在了30来岁的邓红新身上。上有老,下有小,要吃要喝要交学费,真难啊!屋漏偏逢连夜雨,邓红新的左眼,在一次帮人干活的时候,不小心又被灼伤,伤情严重,医生不得已摘除了左眼球。一个年纪轻轻的帅哥,就这样成了”独眼观天下”的残疾人。这个世界,祸不单行偏偏行,福无双至从来不至,上天的福气仿佛从来就没有眷顾过他!

邓红新心灰意冷,他跑上家背后的山梁子,一屁股坐在山梁子上,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坡,看看与自己同在一架山,同在一块土地上出生的黄继光,人家年纪轻轻成了世人称颂的大英雄,而自己,却成了走投无路的残疾人!黄继光为了今天的人们能够过上好日子,连命都能够舍去,冒着枪林弹雨用血肉之驱堵住敌人的机枪子弹。他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他有血性与担当,他与我一样是这里出生的人,他能够不怕死,我做事情又不会死人,我有什么理由自怨自弃!

没有迈不过的火焰山,没有趟不过的流沙河,重打锣鼓另开张,撸起袖子加油干。

邓红新决定利用自己多年来学习的根雕和园艺技术,发展自己的特长,做根雕加工作品和花卉盘景。万事开头难,做这些需要成本需要资金。2015年,按条件他申请了贫困户。2016年8月,第一笔扶贫资金2000元到了他的手里。2000元数目不是很多,但对于邓红新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就是一笔脱贫启动的资金。他买了原材料,在家里涂抹雕刻;买了藤椒树苗,栽种在自己家的土地里;买了中药苗苗佛手和前胡,种了9亩地;买了鸡苗、小健鸭,养在房屋后面的山坡上;买了小猪养在猪圈里;有了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与资金帮扶,他决心大干一场,早日脱贫致富,为自己家,为大家,做个好样子。

中江人社局的李敏,知道了这个勤奋好学的邓红新,打听到他有雕刻的技术,专门联系了南充市返乡农民工成果展的展位,通知他,带雕刻作品去做展览,为推销他的根雕盆景作品打开销路。人社局还特意安排他到成都就业局办的培训班免费学习根雕技术。政府和各部门为农民的脱贫想办法,出主意,大开方便之门,让邓红新受益匪浅。

种前胡这味中药,就是邓红新在南充展览学习期间,看见当地人种植,觉得白寨村的土壤与南充的土壤质地差不多,决定在白寨村里也种植前胡。为了保险,还让父亲专门坐车到南充看看,是不是自己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前胡。父亲看了后,觉得可行,买了40公斤前胡种子,带会了家乡,在家乡的土地上种了起来。3口人,种了9亩地,这9亩地在山坡在河沟在梁子架上面,没有一快地达到了一亩土。坡陡路远,田地分散,一家人起早贪黑,点种育苗,浇水施肥。七八月太阳高悬,火辣辣的晒得人脑壳发晕,前胡地里的草长得快,与前胡苗苗争水争肥,他们全家出动到田地锄草浇水,都照顾不过来几十块地。请了村子里的人和旁边村里的人来帮工,光工钱就用去了两千多。

邓红新让村里的人和挨邻村子里的人跟着他种前胡,种了成熟收后归他来管销售,包底收入3元钱一斤,不让大家吃亏。他自己脱贫,也不忘记带动大家脱贫。

一双大手,灵活灵巧,切冬瓜,每一片,每一块,都像是用尺子量过了一样,3公分宽,5公分长;切生姜,一分为二,二分为三为四为五,每一片都很均匀,片改丝,丝成碎渣,好刀功!就是“庖丁解牛”,也不过如此。我表扬邓红新,他谦虚说是长年做雕刻练出来的。是的,他的手上,指拇、手背、手掌,伤疤是新伤拉着旧伤,都是雕刻刀惹的祸!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一枝五寸长绿萝,一朵朵小花,一小快绿色肉肉植物,在他的手中,变成了盆景;一段木头,几块树根根,也许是不值钱的东西,或者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在他的一双巧手上,变成了造型特别的茶几,普度众生的观世音,飞龙在天的盘龙,生动活泼的石狮子,原木根艺花盆,生动活泼。特别是黄继光舍身炸碉堡的根雕,好有灵气,好有动感,把这位本乡本土的青年英雄,他的偶像和前进的动力,塑造的活灵活现。

2018年,邓红新造了新屋;8条小猪长成了肥猪出栏,抛除成本,可以赚八千来元钱;屋后面养的跑山鸡和健鸭,是一笔财;院坝里走廊上晾晒的前胡药材,卖得好也是一笔财;最最重要的是,邓红新在脱贫致富的同时,收获了爱情,他的新媳妇好看又勤快,深得家里老人与娃娃的欢心。

邓红新家新房(李淮 摄)

翻阅历史档案知道,2014年3月,德阳市人社系统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口、劳动年龄段人口、有就业创业帮扶愿望人口进行了调查登记建档,全市有401个市级贫困村,贫困家庭48254户,总人口10.16万人。经过不断努力,2017年11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18876人中,有就业创业培训帮扶需求的17097人,通过多渠道帮扶已全部实现就业创业,达到了动态清零。17097人在脱贫的道路上,实现了温饱,饭菜吃得饱,衣服穿得暖,生病有钱治疗,娃读书有学费交。不得不说,这是可喜可贺的变化和成绩。让我们看到了和煦阳光下的德阳,东风吹拂,满眼春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2018年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近平总书记还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我相信,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大力扶持下,我们努力,我们追梦,脱贫人口还在增多,2020年全面实行小康社会一个不拉的脱贫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展望山乡大地,绿意盎然,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金黄,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活力,东风浩荡,浩荡东风,吹拂神州大地,春光美景,美丽无限!

李淮,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德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德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作品散见《四川日报》《西南商报》《华西都市报》《四川工人日报》《成都商报》《散文家》《四川散文》《湖南散文》《晚霞》《德阳日报》等报刊。已出版散文集《风景这边独好》和《读客》。作品《芙蓉花醉东湖山》获2016年四川散文奖。2019年1月,报告文学《一蓑烟雨任平生》入选四川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爱华章》。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 淮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