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群楼荟萃华西坝(三)‖刘畅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22 18:32:29 浏览次数: 【字体:

群楼荟萃华西坝(三)

刘 畅

9

育德堂

育德堂,原名教育学院大楼,1923年动工,1928年建成,由英国嘉弟伯氏(George Cadbury)捐资修建,因此又名“嘉弟伯教育学院”。2013年5月,被命名为“育德堂”。今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第五教学楼。

育德堂东与怀德堂紧邻,南与赫斐院(合德堂)相对而立,西侧为鲁村(因抗战时期齐鲁大学曾在此办学而得名)职工住宅区。外观上,育德堂青砖黛瓦;上下三层楼,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屋檐斗拱是从墙体上直接挑出的简化一斗三升结构;台阶为中式垂带踏跺式;大门为半圆拱券型,带有浮雕,拱形门洞二楼设有小观景台,门洞上方为带窗户的门楼,与临近华西坝的成都老南门的样式十分相似,这也是育德堂的一大设计亮点。

育德堂

从荣杜易的设计图来看,育德堂是以门楼为中心的东西对称结构。但是,在1928年育德堂刚竣工时拍摄的照片中,当时的大楼并不对称,西侧明显少建了一部分。1948年,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计划在育德堂创办乡村教育学院,学校负责人为此拜会时任西康省主席的刘文辉。刘文辉当即决定出资建设此楼。于是,育德堂西侧得以补修,整个大楼看上去更加完整、对称。

荣杜易所画育德堂设计图(来源:《东方的西方:华西大学老建筑》

乡村教育学院创办后,主要从事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研究,由乡村教育专家傅葆琛主持。傅葆琛从事乡村教育十余年,教育经验丰富,是当时国内以研究乡村教育而著名的学者之一。在他带领下,乡村教育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乡村教育工作者。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乡村教育理论无法适应当时的农村革命形式,乡村教育学院被迫停办,傅葆琛也因此离开了华西坝。

1928年,刚竣工的育德堂

提起育德堂,不得不说的还有抗战时期西迁成都华西坝继续办学的金陵大学及其开创的中国电化教育。1938年3月,金陵大学的师生分批迁入华西坝,行政部门就设置在育德堂。金陵大学教授孙明经到达华西坝后,在育德堂创办电化教育专修科,中国电化高等教育便肇基于此。由此,孙明经被称为“中国电化教育的开山宗师”,育德堂也被称为“中国电化教育的摇篮”。此后,金陵大学每周五晚都会在华西坝放映免费露天电影,主要是一些关于抗日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进展,以及反映祖国风光的纪录片。孙明经时常会进行现场解说,每次都能吸引数千名观众,成为当时成都民众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

后来,孙明经前往美国学习电影与播音教育。1941年,他带着在美国筹款购买的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电影、播音、摄影器材和教具回到成都,并出任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主任。1942年3月,孙明经主编的《电影与播音》杂志在华西坝问世,这是中国第一部集电影、广播、电视、摄影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月刊。

抗战胜利后,孙明经随金陵大学返迁南京。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孙明经北上参与建设中央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

10

志德堂

志德堂于1915年动工,1924年建成,原名加拿大学校(Canada School,简称“CS”)大楼,最初是专门为在四川的加拿大英美会传教士子女修建的学校,后也用作初到四川传教的外籍人士学习中文的语言训练学校。

志德堂

志德堂属典型的英式风格建筑,兼具中国古典建筑对称、平衡、简约等特征。与华西坝其他老建筑不同的是,此楼的设计几乎没有加入任何中国建筑元素,纯西洋风格的建筑能让生活在成都华西坝的外籍人士拥有故乡的感觉。大楼原有三层,一层为地下室,二、三层供办公教学使用,墙体为西式拱券结构,正面有长长的阳台,屋顶以白铁皮覆盖,上面有烟囱和透气的老虎窗。

1924年的志德堂(来源:《东方的西方:华西大学老建筑》)

1909年3月9日,加拿大英美会在位于四圣祠北街教堂后面的一间房里,开办了加拿大学校,当时只有5位学生。1924年,志德堂落成后,加拿大学校从四圣祠北街迁入,学生数量也多了起来。为帮助来四川的传教士学习中文和四川话,语言训练学校也在志德堂设立,学制为两年全日制,教师都是中国人,师生之间禁止使用英语交流。

1933年春,“CS”孩子们在学校前面的台阶合影(来源:Carl Crook)

为解决传教士与中国人之间的语言障碍,并根据“CS”孩子教学的实际需要,华西协合大学的开创者启尔德教授为语言训练学校编写了《华西初级学生中文教程》( Chinese Lessons for First Year Students in West China )。据《成都日报》记载,这本教材英汉对照,选取了与教师、厨师对话,坐轿子、换银元等32个日常生活场景,每个场景由十多句中文组成,全书共1005句,前200句中文还用旧式罗马拼音注音,并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成都话的音调。

启尔德编著的中文教材内容(来源: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1950年,“CS”被关闭,学生们陆续离开中国,大楼被用作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公共卫生学院的办公与教学楼。华西协合大学对此楼进行改造,在原先基础上加高一层,去掉屋顶的烟囱、老虎窗等西式元素,并以红瓦取代白铁皮,使之与华西坝其他老建筑的外观风格更为统一。

2013年5月,“CS”大楼被命名为“志德堂”(今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学楼)。

在“CS”孩子中,伊莎白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于1915年出生在成都,从华西坝上的高中毕业后,回到加拿大继续学业。1938年,23岁的伊莎白从多伦多大学毕业,获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伊莎白选择回到正全面抗战、硝烟弥漫的中国进行人类学课题研究,她沿岷江河谷进入涉藏州县,到达理县甘堡乡等地作社会调查,成为第一位走进 涉藏州县的人类学西方女学者。

伊莎白在理县做社会调查时,邂逅了英国共产党党员戴维·柯鲁克(David Crook),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在丈夫影响下,伊莎白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47年,伊莎白夫妇以国际观察员身份前往河北十里店(今河北省武安市十里店村),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经详细考察,伊莎白完成了著名的社会调查著作《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真实记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情况,成为当时蜚声海内外的社会人类学名著。

1948年,伊莎白夫妇受中共邀请,在外事学校开始长达数十年的英语教学生涯,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这所外事学校几经移迁、更名,发展为现今的北京外国语大学。

伊莎白与儿子在一起,回忆华西坝往事(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2015年拍摄于北京)

2019年9月29日,104岁的伊莎白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2022年4月底,反映伊莎白百年人生故事的《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伊莎白故乡行”阅读分享系列活动在伊莎白的故乡——四川正式启动。活动现场,107岁的伊莎白通过视频连线高兴地向家乡人致以问候,她的儿子、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述了一家数代人的中国情,尤其与成都的特殊情感。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伊莎白颁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11

雅德堂

雅德堂(The Friends’College Building),又名稚德堂、广益学舍,由英国公益会亚兴氏捐建,竣工于1925年。原为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中国文化研究所和文学院教学楼,今已改作四川大学华西幼儿园教学楼,位于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光明路宿舍区内。

雅德堂(图片来源:《武侯文物集萃》)

雅德堂共三层,楼前拥有宽大的高台基,入口是中式木牌坊门楼,屋顶为中式歇山顶,屋脊与飞檐上有飞禽猛兽雕塑,楼旁建有一个小巧的八角亭。每层楼都装有多扇玻璃窗,玻璃窗的尺寸超过了图书馆懋德堂的窗户尺寸,为全校各大楼中最大。雅德堂的地理位置极佳,怀德堂、懋德堂位于其前方左右两侧,从雅德堂出发,无论去办公还是去看书都非常便利。

抗战时期,五大学在华西坝联合办学,因校舍紧张,雅德堂被用作教室和宿舍,一时间,中外学界名人会集于此,其周围的区域渐渐被称为广益坝。钱穆、陈寅恪、吴宓、吕叔湘、李芳桂、萧公权、梁漱溟等学界泰斗曾在此讲学研究、作诗论政。曾任职于华西协合大学的著名文学历史大家缪钺留有名句“名园广益思先哲,满树梅花结胜缘”,描绘了当时群英会集广益坝的场景。

陈寅恪,著名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评价其为“近三百年来第一人”。抗战时期,陈寅恪携家人来到华西坝,从事教学和国学研究工作,在广益坝45号的一座二层小洋楼里住了一年零九个月,后因赴英国治疗眼疾而离开华西坝。华西坝是陈寅恪看到的最后光明,他曾感叹华西坝的美景,并写下“浅草平场广陌通,小渠高柳思无穷。雷奔乍过浮香雾,电笑微闻送晚风”的诗句。

陈寅恪

广益坝的梅花很有名。这里曾种植梅花数株,每逢冬末春初,腊梅、白梅、红梅、绿梅等次第开放,幽香袭人。缪钺教授曾作《念奴娇》词一首,咏赞广益学舍的梅花,词中写道:“疏红艳白,倚危崖,曾赏环山千树。匝地胡尘迷海暗,蔓草沾衣多露。灵琐交疏,星槎路断,哀绝江南赋。仙云娇好,除非魂梦相遇。谁料十载栖栖,天涯重见,玉蕊还如故。未许寒风吹便落,轻逐江波流去。月影浮香,霜华侵袂,且共殷勤语。殢人凄怨,待教裁入诗句。”

其实,此处梅香飘散已有上千年。早在五代时期,这里就是后蜀孟昶的宫苑,明代时改名中园。陆游曾在此地醉心赏梅,写下名句:“锦城梅华海,十里香不断。醉帽插花归,银鞍万人看。”

不过,雅德堂被改为幼儿园教学楼后,梅花树就没有了。缪钺后来回忆道:“我到旧日讲学的广益教学楼去看,高楼依然,而梅树荡尽,楼前草坪,已换成了许多幼儿玩具,这里已经变成幼儿园了。我徘徊良久,不胜今昔之感,这也可以算是一次小小的人世沧桑吧。”

12

女生院

女生院,又名女子大学舍,建成于1924年,是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开创中国西部学校招收女大学生、内地男女合校先河后,专为女大学生修建的宿舍大楼,也是华西协合大学众楼中唯一设有门卫、闲人不得随意进出的大楼。它不属于任何教会,由华西协合大学后勤部统一管理。今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女生宿舍大楼。

1924年建成的女生院(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

女生院平衡对称,南北向建筑与东西向建筑并存,两端是东西向楼,中间是南北向楼。上下共有三层,其中最顶层为阁楼设计,一楼和二楼用作寝室。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歇山顶,每层楼均安装了宽大的玻璃窗户,屋顶阁楼还采用中国传统的亮瓦天窗,因此楼内采光极好。南北朝向的一楼和二楼都有连通房间的外走廊,女学生们经常在廊上晾晒衣服。整个大楼周围是草坪,草坪边上有围栏,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只准女生入内。

华西协合大学在筹备之初,就酝酿成立女子学院,让青年妇女也接受高等教育。后来学校改为直接招收女生,认为比单独开办女子学院更加进步和开放。1924年9月7日,华西协合大学迎来第一届女学生,开内地男女合校之先声,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第一届女学生文、理科加起来只有8名。到1934年,女学生数量已经很多,在册的561名学生中,女生接近三分之一,且这些女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仅有中国的,还有朝鲜、苏联和美国的。随着招收的女学生不断增多,为解决住宿问题,女生院的阁楼也被改建为寝室,亮瓦天窗变成了一个长长的老虎窗。

每年五月第一个星期六被华西协合大学的学生们称为“五月节”,是女生院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每到这天,女学生们会在宿舍楼下的后院进行文艺表演。平日里,男学生是绝对不能进女生院的院落大门,倘若要找某位女学生,也只能在门外等候,请门卫帮忙口头或者用传字条的方式进行传呼,这些等候的男生们还被戏称为“爬壁虎”。而到五月节这天,男学生们可以凭票进入女生院后院的表演场地,欣赏女生们的表演。表演一般在下午进行,女生们依次上场,表演节目,《白雪公主 》《罗密欧与朱丽叶 》等大型舞蹈总是精彩的压轴戏。

著名女革命烈士黄孝逴、毛英才都曾在女生院住过。

黄孝逴于1937年进入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制药系学习。1938年,日军开始空袭成都。1939年春,在华西坝五大学战时服务团的倡导下,黄孝逴成为 五大学国际救护队队员。1939年6月11日下午7时,27架日军飞机临近成都,空袭警报迅即响起。正在学校附近一家餐馆吃饭的黄孝逴听到警报声,立刻放下碗筷去救护队集合地点集结。就在她将要进校门时,被一块弹片击中后脑,当场身亡。事后,《新新新闻》刊载的《前日寇机袭蓉华西大学中弹数枚该校电英美各国向倭提出严重抗议》文章中写道:“黄孝逴参加国际救护队,于敌机来袭时出发冒险工作,不顾己身之艰危,致遭不幸,中弹身死。”消息传到重庆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嘉奖:“该生奋勇捐躯,殊堪许嘉,自应特予褒扬。除由部通令各校广为表彰,以昭激励外,兹特发国币五百元,即由该校立碑纪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成都行辕也传令:“查华西坝五大学联合救护队员华西大学学生黄孝逴于6月11日敌机侵袭蓉市时随队驰往救护,中弹殉职。该生赴义恐后,竞穷苍狗之时,舍命不渝,惨蹈沙虫之劫,迹其壮烈之慨,与前线陷阵摧坚,殆无二致。矧在巾帼,尤属难能。殊堪嘉许,着传令褒扬,以彰激劝,仰即知照。”1940年,为纪念黄孝逴,华西协合大学在女生院的草坪上修建了一座六边形、三层台阶的地平式日晷式样纪念碑。20世纪50年代,这座纪念碑消失。

毛英才于1945年进入华西协合大学哲史系历史专业学习。1946年,她参加了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群众性组织协辉团契。1949年6月14日,她在小天竺街章身裁缝店做衣服时,不小心将装有油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书夹掉落,被巡警发现。第二天一大早,裁缝店小伙计到女生院找到毛英才说:“毛小姐,你的书夹找到了,请你去拿。”由于缺乏斗争经验,她听完便急忙赶往裁衣店,结果刚到店门口就被逮捕。在生死攸关的严刑考验面前,她没有出卖一个革命同志,没有向敌人退让一步,决心革命到底。1949年12月7日深夜,年仅24岁的毛英才在成都十二桥英勇就义。

为纪念毛英才烈士,华西协合大学专门在女生院前修建了毛英才塑像,并将附近的广场命名为毛英才广场。文学家罗玉君曾赋诗《挽毛英才烈士》:

花雨何如血雨红,

梦醒华西夜半钟。

我进课堂英才去,

桥畔谁与品芙蓉。

2001年,四川大学再次对女生院进行改造,将原有建筑全部拆除,在原址重新修建了容量更大的女生宿舍大楼。

(群楼荟萃华西坝系列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成 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