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蓬溪县大佛寺宋碑发现记‖胡传淮

作者:胡传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18 20:44:27 浏览次数: 【字体:

蓬溪县大佛寺宋碑发现记

胡传淮

蜀北蓬溪大石古镇,民风淳厚,人文蔚起。清代大石蒲氏家族是蓬溪最著名的科举世家、书香望族,涌现出了进士3人、举人10人、贡生22人,为“科举寥寥若晨星,又不甚显著”的蓬溪县赢得了声誉。1929年6月29日,共产党员旷继勋在大石牛角沟树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旗帜,宣布起义,建立西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蓬溪起义在四川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起义旧址(胡传淮 摄)

2021年10月23日,一个难得的秋日晴天,笔者约几位好友蓬溪县问陶诗社社长颜鹏、蓬溪县楹联学会会长李映海、女诗人钟智、荷花,至蓬溪县大石镇大福村燕子嘴坡大佛寺寻幽访古。

大佛寺为蜀中古刹,据清代《潼川府志》《蓬溪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昭宗乾宁年间(849—898),初名大轮。宋代改名净戒院,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重修。岩壁间有宋庆元(1195—1200)中石刻。明末毁于战乱。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蓬溪举人、 陕西西乡知县、广东永安县知县蒲心浩捐资重建,因寺有宋代开造之摩崖大佛石刻像两尊(左释迦牟尼佛、右弥勒佛),通高七米,遂改名大佛寺。

清代、民国时期,大佛寺分上庙和下庙,规模宏大,下庙山门位于遂蓬石板大道旁,有七道朝门,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文。上庙以万寿宫为中心,形成九宫十八庙。从下庙进山门至上庙,有两华里多,古木参天,林荫夹道,宛如画图。据耆老云,盛夏入寺,仍需穿夹衣,否则会着凉而感冒,可见古刹四周树木高大茂密、凉气逼人。

今日大佛寺(胡传淮 摄)

1949年后,古刹改为学校。1957年6月,“大跃进”时期因修居民点需要木材,大佛寺被撤除。1975年,因修建318国道,需要石料,千年大佛石像被炸毁。撤寺毁佛,时至今日,仍是善男信女心中永远的痛!

20世纪80年代,大石镇乡贤蒲有双、刘清文带领当地信众,在古大佛寺废墟上重修庙宇,今已初具规模。2004年,大佛寺被蓬溪县人民政府批准为佛教活动开放场所。

我们一行来到大佛寺,在一岩壁间,发现一块苔藓斑驳的古碑,诗友荷花用扫帚除去碑面杂物,始见一行行字迹。我拍下石碑照片,晚上回家后,在家中查阅有关史料,仔细比对碑文,始知此碑为宋碑。此碑文名为《遂宁府蓬溪县新修净戒院记》,宋代遂宁知府李孝端撰,资州州学教授冯耘书。碑正书,字径二寸。宋宣和五年(1123)夏立。清刘喜海《金石苑》卷三、道光本《蓬溪县志》卷五《金石志》、当代龙显昭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三七七七有载。

蓬溪为“梓东邹鲁”,文物大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其中建于宋代的有两处,一是宝梵寺,宋时创建,初名罗汉院,治平元年(1064)敕改宝梵寺。宝梵寺内今存一方宋碑,名为《宝梵寺显公修造碑》,潼川府观察推官陈祖仁撰文,小溪县进士胥天锡篆额,蓬溪县处士王鋐书,立碑时间是淳熙十一年(1184)冬至日,由宝梵寺住持宗显大师立。宝梵寺壁画已入俞剑华著《中国绘画史》。二是蓬溪鹫峰寺白塔,建于宋嘉泰四年(1204),蓬溪县李白琳修,已入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大佛寺《遂宁府蓬溪县新修净戒院记》碑,立于宣和五年(1123)六月十八日,距今已近900年了,比蓬溪宝梵寺宋碑早61年、比蓬溪白塔早81年。

李孝端《遂宁府蓬溪县新修净戒院记》,原载清道光二十五年本《蓬溪县志》卷五、刘喜海《金石苑》卷三。全文如下:

东蜀地险且隘,非山即川,间有平原,随其陆之大小以建郡邑。故土地广阔,比之他路,盖为少矣。然士民信向释学,多喜其教,人不以盗贼为意,虽村落之民,迥居郊野,未尝有惊窃之虞。由是僧居禅律相半,亦何盛耶!

宋代《遂宁府蓬溪县新修净戒院》碑(胡传淮 摄)

遂宁府东北去城四十里,夹于蓬溪,道左有寺曰净戒,乃唐乾宁间所建。昔号大轮,今名之所赐,实自本朝始。有大佛与五百罗汉二殿,基构规模,依山附险,才蔽风雨而已。然地之所占,殊为胜概。林茂峦秀,周覆密郁,环荫于下,古藤盘绕,垂结乔木之间,掩映满目,真若图画,使擅绘者有不能也。人一至之,无不惋爱,以为绝景佳处,往往留连徘徊,忘其去而不能舍尔。

前有僧德修,及见管勾祖善,慨然有志,出于诚心,惜其舍庑未广,供事未尽,欲兴完而增大之。于是夙夜匪懈,奔走水陆,未始敢已,务在缘化,以毕其愿。孳孳始终,相继逾三十年,方得就绪。取院之上岩,依广阔形势,为释迦、弥勒二大石像,随其高下,设重阁三层,以严奉之。又置大部经四,列于阁之左右。则二僧先后积力之勤,真可谓不负其志矣。德修归寂既久,独祖善尚存,虽不识之,今将以是而观其修建之由,亦可知其勤也已。

宣和辛丑六月(1121),仆守遂宁,癸卯(1123)将及瓜期,府学政陈咨有请曰:“乡僧祖善,念其师德修兴院之功,世莫或知,以咨辱在门下,愿因请记其事,丐文以叙之。又松楸密迩,岁时必造,窃不敢隐,区区幸被光荣焉。”陈侯一乡之善士,耿介有持守,特为邦人所推重,曩尝以八行荐之于朝,今既来请,义不可拒,其词曰:

武信东隅望艮兮,山原秀峻何崔巍?

茂林古木郁参差,下有古刹建路歧。

唐昔创修经几时,当年起者人为谁?

中间隘陋且复衰,栋宇倾欹将即隳。

释子结缘志不移,奔驰水陆念在斯。

德修兴创立规仪,确守挺然诚无欺。

祖善继修能扶持,合谋成就遵其师。

迩来营缮敢怠疲,岁月殷勤功益弥。

三逾周星匪缓治,一朝金碧惊神为。

闻皆叹息观生咨,大像巍峨阁相宜。

四部经藏列于兹,使来瞻仰生欢怡。

壮哉示此真慈悲,如是能观复何疑。

宣和五年六月十八日,从政郎、前充资州州学教授冯耘书。

道光本《蓬溪县志》碑文题目为《遂宁府蓬溪县净戒院记》,无“新修”二字。《金石苑》卷三碑文题后原署:“中散大夫、充右文殿修撰、知遂宁军府事、管勾神霄玉清万寿宫、兼管内劝农使、鄄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孝端撰。”《金石苑》卷三碑文前注:“石高八尺,广四尺六寸。二十三行,行四十字,字径寸八分,正书。”碑文后注:“右碑在蓬溪县西十里(按:应为四十里),即大佛寺。唐乾宁年建,初名大轮。宋改净戒。按:遂宁,政和五年升府,属潼川路;宣和五年升都督府。元至元二十年降州,属潼川府。明洪武九年,降县。”《全宋文》作者简介:“李孝端,鄄城(今山东鄄城)人。政和五年,为开封府少尹。宣和三年,除中散大夫、充右文殿修撰、知遂宁府。见《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七八,《金石苑》。”

蓬溪县唐宋古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今已罕有其传。草长烟深之际,搜讨良难;童敲牛砺之余,甄求更苦。大佛寺宋碑的发现,乃不幸中的万幸,希望有关部门保护好这些幸存的残碑断碣,为蓬溪留下历史、留下文脉,进而重振唐兴盛世、武信雄风,再创东蜀辉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胡传淮(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