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天全县禁门关:昔日康藏通道的重要关隘‖梁志友

作者:梁志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26 21:23:05 浏览次数: 【字体:

天全县禁门关

昔日康藏通道的重要关隘

梁志友

禁门关,位于四川省天全县城西大岗山与落夕山之间的峡谷,两山山崖壁立,气势雄伟,状若碉楼,远望如门,古称碉门,是通往康藏的重要关隘。

史话闲谭

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这些砖砌石筑的名关不同,禁门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险关杰作。两山相距不足百米,地势险要、河水湍急,笮桥、索桥曾是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在冷兵器时代,如此天险自然是“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统兵南征孟获、西拒蛮人时,就屯重兵于碉门。他派遣工匠到打箭炉(今康定)铸箭修军城,并留下“一箭划界”的佳话。他回成都时留下部将高翔拥兵驻守。高翔怀念诸葛亮,还修建起怀葛楼,后毁于兵争。如今天全县城西的怀葛广场,据说就是怀葛楼遗址。

唐初朝廷于碉门设和川兵镇,宋朝设碉门寨,都视碉门为兵家要寨。《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碉门寨,即今四川天全县。险固可守,为茶马市贸易,通吐蕃要道所经。”宋、元、明时期所说的碉门,就是今天的禁门关。宋乾德五年(公元966年),宋太祖平蜀后,为巩固朝廷统治,将天全土司辖民“编为土军三千,茶户八百”,除种茶、制茶外,也为征收赋税,驻军守关卡。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世祖下诏“新附军三百人,蒙古军百人,汉军四百人,戍碉门、鱼通、黎、雅”,碉门作为军事要冲也被当朝摆在首位。明洪武年间,寨官平民筑石城垒寨墙,分驻土军,那时禁门关已有了另一个名称“军城”,同样印证了碉门被圈定军事要地的属性。

三桥横卧禁门关(刘祯祥 摄,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1935年6月,红军长征途经天全在禁门关与国民党守军进行激战。为阻止红军,四川军阀杨森部砍断禁门关索桥,修筑工事据险抵抗。红军一部绕道上游直插禁门,另一部从老船头下游夜袭,最后胜利夺关取城。同年11月,红四方面军从泸定翻山越岭,长途奔袭,夺取紫石关后直逼禁门关。川军刘文辉部凭借禁门关天险负隅顽抗。红军一部绕道迂回,从大岗山直下,强攻敌背,最后把红旗插在了禁门关,解放了天全,为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修在大岗山的战壕掩体仍依稀可辨,为禁门关留下“兵家必争”的实证,亦为红色历史锦上添花。

禁门不禁

禁门关碑铭(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地理位置的重要,让历史长河中的禁门关犹如“锁钥”一样,扼守着四川进入藏区最近的要冲。西进之路虽说千山万壑,危险重重,却没有“禁”住先人们追寻的勇气和跋涉的脚步。由“茶”而衍生的“路”开启了中华文明向高海拔的进军。“一路”千年,茶马古道用悲壮的史实向过往回放的足音犹在耳畔,先行牵起了内地与祖国西藏边疆联系的纽带。而后,1940年,雅安至康定219公里的公路试通车,过境天全百余里,禁门关就锁住了大半程。且道路逼仄,山峰险峻,河水咆哮。正如今公路边所立石碑,清光绪年间天全州牧陈矩撰写的“嘉林异鸟、奇卉怪石,虽险绝而实奇丽,不得其人,终不可峙”。川康公路虽通,但因有用无养,常有塌方,不能畅通,形同虚设。

禁门关碑铭(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1950年2月,天全迎来了和平的曙光。当年4月,人民解放军工兵部队和十八军部分官兵,在毛泽东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号召以及“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道”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鼓舞下,不足3个月的拼搏奋战,抢通了川康公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的奇迹。从此,历史的车轮滚滚,建设快马加鞭,禁门不禁。交通大动脉的通畅,为解放西藏、建设边疆作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当年,天全人民在城东的桂花桥敲锣打鼓,扭秧歌、喊口号,迎接解放军进城,又在禁门关依依不舍地夹道欢送亲人西进的情景历历在目。

川藏公路全线通车60多年来,禁门关及关西至二郎山段,作为重要的战略要隘要道仍备受关注,更是交通运输部门和天全人保通保畅的重点。时至今日,虽说雅康高速公路从落夕“龙”尾扬长西进,川藏铁路也会在不久后从它的身旁擦肩而过,禁门“咽喉”将永远沉湎于故地,但它巍巍的雄姿,仍是天全人口传心记中,永不凋落的风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禁门峡谷仅有一座铁索桥连接南北两岸,极为不便。1958年修建天全至大河县道时,在铁索桥下游百余米处修桥一座,结束了人们过铁索桥摇摇晃晃、胆战心惊,稍有不慎就会摔进湍急河流的日子。1971年,天全人举全县之力,拆除木桥,自力更生新建拱桥一座。后因受载重限制,8年后,川藏公路始阳至天全段改道。川交二处在上游几十米再建石拱桥一座。这是改革初期的成果,建成后“双虹”飞架成为禁门关一道靓丽的风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天全,禁门“双虹”受损成为危桥,为保川藏交通大动脉畅通无阻,禁门峡谷第三座公路桥应时而建。百多米的禁门峡谷,因此有了今天“三桥”卧波,又各有历史佳话的人文景观。

禁门新貌

山隘关塞除了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文人墨客喜欢涉足之境。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未第之前,其父苏老泉与雅州太守雷简夫和天全碉门司官高全毂祖父友善,苏老泉就携苏东坡兄弟游碉门。在梅子坡观竹海,梅子岭望碉门雄姿。为此,高氏后人在梅子岭建“景苏亭”以示纪念。清朝名儒杨道南到碉门后,感念其禁门关的奇、峻、恶、险,以及作为古军事要塞而烽火战事不断,狼烟四起的世态,留下“碉门对峙向天开,故垒萧萧长绿苔,正值太平烽火熄,山中只见月徘徊”的名作。民国时期,国画大师张大千专程到天全采风,按天全古八景之“碉门夜月”和“禁门瀑布”索骥,睹过禁门风光后,又入禁门揽二郎山丽景,作国画《二郎山》,并题诗“横经二郎山,高与碧天齐,虎豹窥阊阖,爰猱让路蹊”。

时间的脚步从不会停滞不前,随着时代滚滚碾动的车轮,家乡建设也发起一拨又一拨的攻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禁门东的小城再次打响了建设二郎山下明珠城的新战役,而禁门西的乡村同样不甘落后,拉开了文旅融合,创建美丽新村的建设序幕。先是城市化建设中,水井坡至禁门关的沿江大道贯通,并配套建起桥头观景亭、小花园,立起石碑,石碑上刻着清天全州牧陈矩撰写的禁门关碑文;雄关成为天全人观山望景、看潮揽月,读古知今、休闲纳凉的去处。尔后,西城黄铜新区、沙坝新区相继崛起,河南通禁门关的绕湖路、河北从西进桥至禁门关的解放街和挺进路,东起梅子坡、西到禁门关的环城大道纷纷建成,并铺设沥青路面……这些,都是今天的天全人为传奇禁门关注入的新内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志友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天全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