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听涛盐煤道‖黄森

作者:黄 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11 21:39:20 浏览次数: 【字体:

听涛盐煤道

黄 森

最近从公告获悉,四川省威远县古佛顶盐煤古道景区已通过AAAA级审验。回想第一次去时,四围还是荒野,古道掩映在繁茂的草木中,只探露出一段满是苔痕的黝黑身躯。自从荒废后,因为鲜有人打扰,它一直保持着原始的古朴。近年在摄影爱好者和徒友们极力推介下,游客纷至沓来,也引来投资开发。

第四次踏上古道,同行的冷先生一路讲述着它的过往。车行至一道崖壁下,冷先生指着一处石窟说,这就是古佛曾经的所在,并对附近两处摩崖石刻的题字作了讲解。其实古佛顶景区的核心吸引力并不在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业态,也不是深厚的宗教底蕴,而在于厚重的人文历史。但对于古佛顶及其侧畔盐煤古道的历史经纬,我知之甚少,冷先生在这方面却造诣深厚,说起来如数家珍,让我对它的了解又深了一层。

古佛顶(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关于古佛顶,乾隆《威远县志》记载:“古佛洞,县北二十八里。老木深岩,望之苍秀,即古佛顶也。中有石佛三尊,岩户有‘烟霞石室’四大字。越半里,石磴数十级,壁镌‘云梯’二字。又里许,巨石壁立,上镌‘峭壁流丹’四大字。藓斑苔封,皆不知何人所书,其时代都不可考。”又记:“古佛洪崖,有古佛像坐藤萝烟霭中,景物幽邃,大不类人间世也。”“岩畔有小石洞,旧传异人修炼于此。戴侯侣华公题‘烟霞石室’四大字,笔力遒劲,可爱也。” 若按清乾隆《志》所载往前追溯,明朝天启时期所纂旧《志》已将 “古佛名崖”列为当时的威远十景,以此推算,古佛顶的石像至少也得有四百余年了吧。可惜如今佛像早已损毁,徒留一个空洞,崖壁上的题字也斑驳难辨,不无遗憾。

但对于洞畔的古道,史料中却未见记录,只在旧志《地域总图》中描绘出大致走向。古道兴于何时,也不得而知,据传汉末本地冶铁业和周边采盐业盛起,此道即作运送铁、煤、盐等物资之用,已传续约两千年。由于没有令人信服的凭据,这种说法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单从结果反推,古时没有大型机械,难以开山削壁,道路通常循自然起伏的岭梗而成,按理后人也总会沿着先辈辟出的路径而行,不必另寻它途,想来几十代人如此延续而下,倒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这些恐怕也只有千百年来穿梭于此的马帮驮队才能说得清楚。但他们整日忙于生计,未曾留下只字片语的记述,只留下一串串沉重的脚印,映射着一页页厚重的历史。脚印是重重消磨的,而历史却是层层叠加的。沿着依山而凿的阶梯和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回溯,那些马蹄、人足曾经留下的印迹,总是一次又一次被后人的印痕所覆盖,这种覆盖,亦如清对明、元对宋的更替。

如今,在已建成的景区里,散立着一些以运货马帮为主题的雕塑。那些雕塑,有牵着马的,有挑着担的,再现了古道上曾经马帮和挑夫运送盐袋、煤块的场景。看着那些雕塑,现代人以为能从中领略到彼时的生活,但你哪里体会得到,那其实是生存。在崎岖的古道上,到处都是陡坎斜坡,尤其一处叫做落马坡的路段,逼仄陡峭的路面暗藏危机,一不留神,可能连人带马翻落崖下,跌得粉身碎骨。幸得古人智慧,在部分路段用石墩设置了拦马桩等简易的减速装置,以减少事故发生。

除了古佛顶的三尊石像外,古道还途经一处叫做宝光寺的庙宇。往来的脚夫歇息之余,偶尔会朝拜一番,或许在古人看来,这一份辛劳且带有一些危险的营生,少不得神佛的护佑。神佛虽然慈悲,终究不能供给钱财,即便度得了贩夫们心灵上深重的磨难,又怎能度得了他们家中妻小无奈的期盼?众生营营扰扰,终需顾及自身温饱。

古道边既有自然风景,也有人间烟火。整条古道贯穿于老林深岩中,沿途绿树蓊郁、群鸟欢唱,或许能略微疏解劳顿。在地势相对平缓的路段,也能看到一小片梯田和三两户农家,几丛绿树翠竹环绕。炊烟起时,运煤送盐的人自然地生出饥饿感,才知又走了半晌。道旁有一些歇脚的店铺,为往来的脚力、马帮供应些粗食劣茶。这样的店子其实也就是一两间茅草屋,简陋但勉强可以遮风避雨。苦力们也不会在意吃食味道如何,能够填填肚皮、解解渴乏便已足够,草草歇息一会儿,又得踏上行程。

穹隆地貌独有的方山沟壑,造就了盐煤古道独特的意蕴。这里没有小桥流水,没有蒙蒙烟雨,有只有“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只有“碎银几两催人老”的凄苦,只有“马足蹶侧石”的艰辛。当然,这里也有“日光星点叶隙间”的清幽,还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空灵。穿行古道,深知“道阻且长”,林深草密处,望不尽天涯路;如逢雨天,自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哪管它风骤雨急,只需“一蓑烟雨任平生”;雨后初晴,则会是“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何不独享一份安宁。不同的心境,眼里自然生出不同景致。

一路爬坡上坎,觉着有些累了,得找个地方小息片刻,于是在古道旁齐腰的枯草和一层层褐黄色的松针间席地而卧。透过树冠层望出去,湛蓝的天空被裁剪成七零八落的碎片,并不能看清整个天宇的全貌,就像封印在线装古册中的历史,单凭那些只言片语,又怎能还原出每一个真相。阳光穿过在风里婆娑起舞的枝叶,洒落在身上,让人生出些倦怠。慵懒地闭上双眼,恍惚间,听马蹄声声踏碎幽静,又在穿越千年的回响中渐渐远去;任松涛阵阵轻扣耳膜,翻拾着收录于年轮里的前尘往事。

那些窃窃私语,讲述的是石梯上斑驳的苔痕和印染在苔痕上的岁月,是古道边耸立了亿万年的峭壁和凝固在峭壁上的时间,是散落在草丛里的旧马掌和镌刻在马掌上的记忆。它兀自絮叨着古道的故事,不论有人无人,也不管你听得懂,还是听不懂。

闲听松涛,静看流云。任它花开叶落,古道自恒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 森(四川省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