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唐朝才女薛涛作《筹边楼》

来源:志中阿坝 发布时间:2022-04-08 20:41:08 浏览次数: 【字体:

唐朝才女薛涛作《筹边楼》

女诗人薛涛,原为长安良家女。幼年随父入蜀,不幸父死,举目无亲而流落为歌妓。她自幼聪慧,善弹唱,又工诗,与当时的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名诗人都有酬唱往来。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薛涛因一件小事得罪了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被罚充军至松州(今松潘)。后几经熟人疏通,薛涛献诗本一册,方获释回成都。

薛涛充军时,得知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期间,在维州修建筹边楼。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

可见李德裕建筹边楼,不仅供登览之用,而且与军事有关。在他的任内,收复过被吐蕃占据的维州城,西川一带一直很安定。直到薛涛垂暮之年,惊闻西部边疆战事又起,故抚时感事,在成都写下七绝《筹边楼》。

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

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

最高层处见边头。

诗的开首两句写楼:“平临云鸟”,则楼之高峻可知;“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着“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这两句诗不仅勾勒出筹边楼的气象雄浑,点明了李德裕的建楼用意,还饱含了诗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后两句则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意思是说,由于将军们的目光短浅,贪婪掠夺,招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遭受战争的威胁。

诗以“最高层处见边头”作结,这“高”,这“见”,和首句“平临云鸟”遥相呼应;而“见边头”,则和次句“壮压西川”是个鲜明的对照,意思是这座巍然耸立的高楼,它曾经是全蜀政治军事的心脏,成为西川制高点的象征;而时过境迁,如今登楼便能看到边地的烽火了。通过这样的对照,将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感时伤事、忧深思远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还仗出群才”(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诉了。再从句法上来看,“诸将”句陡然一转,与上文跳脱开来,而末句又一笔兜了回来,仍然归结到筹边楼,说的仍然是登楼眺览,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

此诗前两句写景,声势恢弘,豪迈中不失庄严气象;后两句议论,托意深远,以景示警又老到精当。诗人的沉痛感受与前两句的壮伟形成鲜明对比,充分显示出薛涛心系天下的匹夫意识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在这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写,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在中唐诗中并不多见。

据说,李德裕将此诗发给全军将士,告诫他们要以国家为重,以大局为重,切勿以一己之私而废边防。

薛涛一生,虽自幼遭逢巨变,历经坎坷,饱尝苦难,但她位卑不敢忘忧国,对百姓生活的苦难感同身受,这种心系国家的安危和百姓冷暖,愿民族和睦的情怀一直为后人敬仰。

来源:志中阿坝

供稿:理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志中阿坝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