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四川地区的驿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史?

作者: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2-07 15:18:26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地区的驿运

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史

驿运古称驿传、邮传。初创时,仅是为官员来往接送、公文传递、设置驿站而征发徭役建立的一种制度。后来由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驿运的范围扩大,军事物资、贡品公物均归驿运运送。所以说我国的驿运是“ 肇始于周、兴于秦汉、备于大唐、极盛于元”。

清代康、雍年间大力整顿全国驿运,在驿道上分设驿、塘、台、站、所、铺,分别为接送官员、运送公物、传递公文、解押囚犯、运输军需服务。其中,台、站专为军事需要而设,如康熙五十八年和雍正五年两次对西藏用兵,以及光绪元年左宗棠率兵讨平新疆柯古柏叛国之乱、光绪卅年赵尔丰进驻西藏,均于进军沿途设置台站,为军需运输、军事文报传递专用, 驿运的军事职能加重

《驿使图》

光绪三十二年,驿运事务改归邮传部管理。民国建立,为铲除前清夫役制度,于 民国三年裁撤全国驿站,废除驿运制度

民国以前西蜀地方的驿运

四川驿运,历史悠久。汉初西蜀地方已有驿亭、邮站的设置。到哀帝、平帝时期,朝廷为在蜀地方“宣德立教”,需要及时下发政令、了解地方情况,形成了“玺书交驰于斜谷之南,玉帛戋戋乎梁、益之乡”的驿运繁忙景况。后代王朝循旧制而不断改进蜀地驿运,开辟蜀地驿道,使蜀地方的驿运逐渐发展完备,驿道最后形成网络。

驿牌

唐代开剑南道益州路,使长安(经今汉中、广元、剑阁、绵阳、广汉)与成都沟通;再由成都南行经眉山、乐山至宜宾而入长江,成都成为此路驿运的中心。南宋时期,四川是抗金的重要后方,朝廷的敕书、金牌下发很多,四川地方的“平安报”需时时上呈,为完成繁忙的传递任务,绍兴末,蜀帅邱宗兴特创设“摆铺”,以健步者四十人接力传递,一月可循环往返成都至行在(杭州)一次,缩短了文报的传递时间。

清初又以成都为中心,开辟了东(至巴县)、南(至会理)、西(至松潘)、北(至广元)四条陆路驿道和一条岷江水道驿路(成都至宜宾入长江,经重庆至夔门)。到雍正年间,又将东南北三条驿站加以延伸(东至巫山、南至建昌、北至陕西羌州),使以成都为中心的驿运功能更加扩充。

民国三年废除驿运之后,成都地区除邮务外,原驿运事务尽归民间运输行业之大帮、轿行、力行经营承揽。

抗战时期成都地区的驿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国民党中央政府下令全国实行交通工具统制,举凡火车、汽车、人力货车、兽力车、船舶、伕差(担运军需的铁肩队)均属统制之例,均应为抗战服务。以后由于沿海城市、港口失陷,汽车油料、零件来源奇缺,大批汽车停驶,再后,沦陷区扩大,铁路中断或遭轰炸破坏,火车停驶,造成军需民用物资大量阻塞。

抗战时期福建省交通驿运管理处旧址

国民党中央政府痛感只有进一步“利用全国人力、兽力增进军事运输”,才能缓和运量大大超过运力的矛盾,并采纳有关专家建议,决定重新使用已废弃了二十多年、能有效征集民间运力、分站运输的古老驿运制度,为战时运输服务。1940年7月15日,全国驿运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决定由交通部领导成立全国驿运总管处,分省设管理处,开展大后方驿运。

军警护卫车马驿运(摄于1943年)

1940年10月,四川驿运管理处在成都成立,次年1月15日设川西总段,负责开展川西地区驿运。川西驿运总段成立初期担负的具体任务是将成都地区原有民间运输各行帮加以组织,调集人力兽力车辆、船舶等,水陆并发,集运政府在川西地区征购的粮食,再转运至重庆、川东,继而发往湖北第六战区支持前方抗战。

《全国驿运路线图》

在此之后,为完成更加繁重的运输任务,川西驿运区不断开辟线路,并衔接省外驿道,且能通往国外。成都地区的驿运为支援前方抗战,后方空军基地建设、人民的生活供应,动员大批人力,调集大量的民间运输工具,运输了大批物资,对全民族的抗战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