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大熊猫文化】从华西坝走出的友好使者——大熊猫“潘多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05 19:02:58 浏览次数: 【字体:

从华西坝走出的友好使者大熊猫“潘多拉”

大熊猫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主要分布于四川省。1936年11月,随着一只名叫“苏琳”的大熊猫被美国人露丝·伊丽莎白(Ruth Elizabeth)从四川带到纽约,大熊猫在西方国家引起了“熊猫热”,上至社会名流,下至普通市民,都对大熊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大熊猫。一时间,大熊猫成为拉近中西方距离的友好使者。

"潘多拉“在华西坝

20世纪3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大地烽火连天,当时的成都却是一方难得的清净之地,被誉为战时的“天堂”。众多外国人也会聚成都华西坝,华西坝顺理成章成为大熊猫从中国去往西方国家的“中转站”,即先让来自深山老林的大熊猫在花木繁茂的华西坝生活,待其适应人工饲养环境后,再送往西方国家。据统计,抗战期间先后有15只大熊猫在华西坝生活过,多则七八月,少则三四月,华西坝也因此被称为全世界最早的“熊猫基地”。“潘多拉”就是曾在华西坝生活过的一只大熊猫。

1938年3月,华西协合大学收到纽约动物协会“希望得到一只大熊猫幼仔,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一对幼仔”的请求,由于华西协合大学和该协会的纽约州立大学有间接合作关系,此项请求得到重视。负责操办此事的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主任丁克生立即给山里的狩猎人写信说明情况。不久,丁克生的夫人亲自从都江堰的大山中带回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大熊猫幼仔,并为其取名为“潘多拉”。在西方神话中,潘多拉是魅力无限的女神,被认为是诸神赐予人类的礼物,将这只大熊猫取名为潘多拉,足见外国人对它的热爱和追捧程度。当时,中国的半壁江山已被日寇占领,出于安全和健康考虑,丁克生决定让“潘多拉”先在华西坝生活,再择期送往美国。

于是,“潘多拉”在华西坝生活了3个多月。淘气又可爱的“潘多拉”经常在华西坝的大草坪上玩耍,华西坝上加拿大学校的孩子们一放学就来跟它亲密接触。据出生在华西坝的黄玛丽讲述,那时候大家每天都要跟它玩,还把它洗的干干净净的。“潘多拉”成了“CS孩子”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

友好使者——大熊猫潘多拉(翻拍于《成都,我的家》

“潘多拉”去美国

1938年5月18日,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主任陈普仪受丁克生所托,利用一家人回加拿大休假的机会,顺道将大熊猫“潘多拉”带到美国。在陈普仪精心照料下,“潘多拉”先到重庆,再由重庆经香港、菲律宾、夏威夷、旧金山,最后顺利到达纽约。据陈普仪回忆,这一路上充满了艰辛:从成都到重庆,是乘汽车走盘山公路,翻越龙泉山时,有五十多道拐,为了安全,车开得相当慢,幸亏“潘多拉”能适应,并未出现异常。从重庆到香港是乘飞机直飞,中途每每经过日军占领区,他都不免提心吊胆。到达香港后,搭乘“克里夫兰总统号”横渡太平洋,为了避免和日本军舰相遇,“克里夫兰总统号”不得不靠赤道线东行。而大熊猫是怕热不怕冷的动物,那段时间,“潘多拉”常常热得喘不过气,陈普仪完全顾不得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时时刻刻关照着“潘多拉”。

到达夏威夷后,当地为陈普仪一家和大熊猫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为他和“潘多拉”献上了花环。几天后,“克里夫兰总统号”终于抵达旧金山,“潘多拉”立刻成为了轰动美国的“新闻人物”。当它在纽约动物园亮相时,一天竟有3万多游客排队进园,只为一睹它迷人的风采。

1941年5月13日,“潘多拉”在美国去世。据统计,它是1949年之前在国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只大熊猫。它从华西坝东渡美国,成为华西协合大学开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寄托着中美友好往来的美好夙愿,是当之无愧的友好使者。

(参考:《枫落华西坝》,谭楷著)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