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40年水利工程巨变:从“人山人海”到“平静的工地”

作者:记者 习淑祎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7-03 19:31:00 浏览次数: 【字体:

升钟水库大坝全景

武都水库全景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3日讯(记者 习淑祎)说起四川水利,都江堰可谓不得不提。“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2000多年前,因司马错的一句话,就有了李冰任蜀郡太守、根治岷江水患以及“都江堰”这一宏大的水利工程的兴起。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当时成都平原“人或成鱼鳖”的水旱灾害,让成都平原成为名副其实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建国之后,四川开展都江堰灌区5期、6期、7期扩灌工程的建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扩灌工程已逐步完成,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完善了都江堰灌区配套系统,让这个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供水和生态的重要作用。

如今的都江堰灌区灌面达千余万亩,灌区占全省5.9%的土地面积,解决了27.5%的人口吃饭问题,支撑了超过全省44%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都江堰也成为了国家5A级风景区,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只是四川水利的一个缩影,40年来,四川先后建成了升钟水库、大桥水库、紫坪铺水库、武都水库、亭子口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中江黄鹿、涪城燕儿河、阆中解元水库等一大批中型水利工程。现在全省范围内大中小水库已经达到了8400多座。这些水利工程项目,在防汛抗旱、发电、灌溉、供水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如今水利所取得的成绩,与改革开放40年来,水利人奋力拼搏、知难而进、兴水惠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川省水利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梁军如是说道。

鲁班水库建设基础施工时的画面。

人民渠一处建设时的场景。

武引二期灌区工程伞柏垭隧洞采用掘进机开挖(2014-10-14)。

机械代替人工

人海战术修水坝的时代已经过去

40年时光如梭,而40年的发展变化却肉眼可见。在四川省水利厅收藏的老照片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水利工程时的状况用“人山人海”、“肩挑背扛”来形容当时的工程建设可一点也不为过。

至今,梁军还记得三四十年前水利工程建设时“咣当、咣当”人力敲击声音。“总的来说,水利工程建设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紧密关联,施工方式上可分为全部人力或畜力、以人力为主辅以施工机械参与建设、机械化施工为主辅以人力参与这三个不同阶段。”

梁军讲到,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40年前,能够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机械实在是少之又少,当时的水利工程建设,人力和畜力是最主要的两种方式。“用炸药炸开岩石,用人力或畜力肩挑背扛运输建筑材料到大坝,再用人力和畜力进行碾压密实……就是这样循环筑坝的,虽然效率很低,但还是修建出一座座水库大坝。当时,最常用的机械化设备可能要数拖拉机了,不过数量还是很少。”改革开放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样的方式依然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时有延续。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工厂企业慢慢生产出用于实际工程的大型机械设备,许多种施工机械开始出现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现场,汽车开始成群结队的出现在施工现场运输建筑材料,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在当时还是稀罕物。

“当时,这些设备还仅有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队伍才有,所以,许多小型水利工程还是以人工为主。”梁军说,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这些机械化设备在各类水利工程建设现场才开始大规模的使用。

现在,走在任何一个水利工程项目工地,40年前人山人海的盛大场面早已不见。如果不是来来往往的运输机、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机械设备,实在难以想象如此平静的工地是在建设水利工程。“以往的大坝碾压工作,需要使用笨重的人力或畜力石碾在坝面上来回拖动几遍或十几遍才能完成大坝填土层的碾压密实,而现在直接使用机械振动碾压,不仅提高了工效而且效果更好使用更方便,只需要很少的人力来操纵这些机械化设备便能够使工程建设正常开展。”梁军介绍,目前水库大坝建设已经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

1979年8月,三台县鲁班水库鲁联干渠重点渡槽工程建设。

亭子口工程建设现场全景。

“新三材”代替“老三材”

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用于水利工程建设

工业化大生产和科技进步,不仅实现了高效率的机械化施工,而且在材料应用上也产生了很大的进步。伴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建筑“三材”与40年前也大不同。

上个世纪60-70年代或更早,大家所说的建筑三材指的是“泥土、石材、竹材”,这些材料形成了以人力为主体的工程建设的主要材料。这样的材料不仅在水利工程上普遍使用,也是其他建筑的主要材料,比如修路、建房等。

随着改革开放时间的推进,水利“新三材”逐步普及,“水泥”和“钢筋”代替了“老三材”中的“泥土”和“竹材”而被广泛使用。

“水利三材只是基本材料,其实,在现在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投入使用了。比如防渗的无纺土工布、沥青油毡等;输水管材的选择也多了,钢管、PVC管、玻璃纤维管、铸铁管、水泥钢丝管等都可以用作输水管材。还有防洪抢险用的格宾网、钢丝网、钢筋笼等等。“梁军细细列举着。

随着新型材料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投入使用,也让水利工程建设从以往中的“不可能”成为“可能”。上世纪60年代,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下,渠道输水中的渡槽就广为使用。梁军介绍,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渡槽修建还属于一个难点,当时能够修建一座80米长的渡槽就已经十分厉害了。“现在,修建单跨80米总长两三公里的渡槽都不在话下,而且在结构上采用装配或现浇的排架式连跨渡槽、连续拱式渡槽、U型薄壳渡槽等新式渡槽也在不断的出现。”他说,绵阳武引一期和二期在三台、游仙、梓潼境内就有连续十几公里的各类输水渡槽,我把它们统称为“渡槽博物馆”,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工程很美,景色也很美。

与此同时,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其他各类设备也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手段也变得先进多了。“1983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水库修建涉及到一个沿库水位等高线‘打木桩’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对水库正常高水位沿库区等高线做标记,便于移民搬迁补偿。当时要带水准仪进行等高线量测,并在人能够爬上去的山坡用人工做标记,同时又要带经纬仪进行测量,因为在一些高陡山坡人是上不去的,只能用经纬仪放样,这样那样的设备要带上一大堆,且这些仪器都十分金贵,损坏了可赔不起哟。而现在仅需要一个全站仪便可同时测量多个点位,并且越来越多的激光测量仪在市场上出现,工作效率和精度大大的提高了。”40年沧海桑田的巨变,仿佛都浓缩在了梁军对小小测量仪器转变的讲述中。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

建设促发展,发展促建设

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015年,梁军曾前往青海,去看看自己刚刚大学毕业参与建设的第一个水利项目,当看到湛蓝的一库碧水映入眼帘,他内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欣喜和感动,他没想到30多年前修建的水库现在仍旧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近40年的水利工作经历,梁军在水利工程建设上有了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工程建设发挥效益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更多的工程项目建设,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

防汛抗旱是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作用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已建成观音岩、向家坝、紫坪铺、武都、亭子口等防洪控制性工程,综合治理河长2823公里。先后成功战胜了1981年、1998年、2009年、2013年等特大洪水灾害,切实保障了2006年、2010年重大干旱用水,有效应对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实现了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大江大河干堤无一决口,堰塞湖处置无一失事的目标。

“水利工程要在防汛抗旱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布局很重要,同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建设工程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并对可能出现的洪水或超标洪水做出相应的急预案。另外,在汛期对水库的监测也十分重要,在必要的时候,需要采取各项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确保下游场镇和居民度汛安全和工程大坝自身的安全。”梁军说。

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40年来,水利科技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水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不断完善,实现了对9000余个雨量站和水位站、2500余座水库水电站等的雨、水、墒、工情在线实时监测;开发了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中小河流预警预报系统、水资源在线监控系统、地下水监测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等,有力提升了水利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

目前,全省范围内正在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11个,中型水利工程60余个以及数百个小型水利项目。梁军预计,在未来的10-20年内,四川的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处在一个“大规模”建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完成之后,四川水利建设任务也就差不多了,这正好与国家发展战略也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一致。这些水利项目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防汛抗旱、农田灌溉、供水保障、水力发电、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由四川省水利厅提供)

来源: 四川新闻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