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话说“装不满的大渡口”

作者:朱育军 来源:《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8-03-16 16:52:00 浏览次数: 【字体:

泸州市纳溪区是四川境内长江沿岸四大水运口岸之一,上有宜宾李庄码头,下有江津白沙口岸,中有纳溪大渡口和泸州蓝田码头。

1d70c152a5b6478f9a9ddb05ee4f0b7c.JPG

大渡口镇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位于酒城泸州与酒都宜宾之间,是泸州、宜宾两市的重要结合部,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东距纳溪城区19公里,距泸州市区40公里。

大渡口镇在清初属江安县麻衣里,清雍正七年(1729)更名锦衣乡。清宣统三年(1911)改名锦衣镇,辖大渡、和丰、怡乐三个场。民国时期,锦衣镇复改锦衣乡,属江安县第三区管辖。1951年,划归纳溪县第四区管辖。

大渡口镇自清朝以来,素以“马庙杉、大渡口广篾”而驰名长江下游,远销宜昌、沙市,直达沿海各渔场。

大渡口镇在清代便开始有了行政辖制,初时称佛渡场、观音场,历史上即是四川境内长江沿线上有名的四大场镇之一,素以“水码头”著称。船舶经年往来不绝,商贾云集,航运发达,物资吞吐量大,商贸集市相当繁荣,为川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因位于长江边,过渡的人和货不断增多,因此而得名。

解放前的中国交通事业非常落后,唯有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运输方便,大渡口又是南北水上交通的重镇,上通江安、宜宾,下接泸州、重庆,航运发达,周围有麻衣、三坝和董坝等粮食产区,更有和丰、马庙岩区的竹木。随着大渡口场一天天的兴旺,商贾云集,物资交流频繁,从事水上运输业者即自成帮会,始有船帮组织,承揽物资运输,为一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乾隆年间,大渡口在开场时仅有三户人家,其中有屈姓者,经营水上运输之业,是该地水上运输业的开山始祖,并揽来了南来北往的货运业务。这就是解放前大渡口镇的揽载帮,以此为业,成就了一番水上运输事业。

大渡口场是农历三、六、九日逢场,逢场时人山人海,南北两路,水旱各帮,真是万商云集。有岩上的木材、草纸、柴火、竹器、木器,还有场上加工的绳藤、陶绳、广篾、棕绳(棕片)等,有坝下的粮食、豆果、水果、鸡鸭蛋、猪……每逢农历四、七、十日,即赶场的第二天,总有四、五艘木船,承揽物资,开航泸州、纳溪、蓝田坝等地。在农历二、五、八日,船工们一大早又从泸州、纳溪等地运输煤油、酒、盐、糖、百货、锅、铁器至大渡口……凡民间所需者,从各地运回。故有“装不满的大渡口,卸不完的泸州城”的民间俗语流传至今。

解放前的历朝历代,船工们“手拿鹅宝脚登沙,为儿为女把船拉”的悲惨号子声不绝于耳。他们不管寒冬腊月或烈日当头,终年与凶滩恶水斗、与地痞流氓斗、与散兵游勇斗、与土匪恶霸斗,有许多人葬身鱼腹。他们为人类进步、社会繁荣奉献牺牲,一生默默无闻,是无名英雄。他们的传奇人生,至今都令人肃然起敬!

相传,明洪武年间,川江涨大水,从上游冲来一木雕观音塑像,在金鞭滩沱中,踯躅不前,久久不离去。岸上人家为之惊喜,惊的是,正在岩头筑寺,备塑佛祖金身以祈平安之时,有观音大士从江上来;喜的是,观音至此而不愿离去,一定选中了这方风水宝地。于是乎,七老八贤便率男女老少,跪请观音登彼岸,入庙取名观音阁,因这正好是江北去江南岸的济渡口,人们改叫观音渡。又因有菩萨从水上漂来,普度众生达极乐世界,场就取名佛渡场,并约定三、六、九为赶场天或赶集日。

明天启元年(1621),永宁宣抚司奢崇明率部攻占佛渡场,夺得观音渡,十万人马渡江,一路攻西川,一路陷泸州,据重庆。由于观音渡口南北两岸运兵、运粮、载客往返络绎不绝,人多、物资多,这儿成为纳溪县与江安县之间的最大的“渡口”和“水码头”,天长地久,过往行人改口称其为“大渡口”了。

清康熙十三年(1674),被张献忠毁的场又得以恢复。下江(江西、两湖、两广)移民入蜀填川,名门望族、商贾之人选中了川江岸边的大渡口落户。

大渡口在建场初期,商业不景气,原因系一水之隔的河对门,早于大渡口建场,老百姓习惯于赶对河的观音场,一切商业往来,都在观音场进行。

到了乾隆初年,大商家———福建人邹观南,发现百姓渡江购物很不方便,若是洪水天往返更是艰难,于是出资在大渡口正中街上建了榨油房、酒店、杂货铺。他在半边街老油房经营油坊,兼营酒厂,为了招徕顾客,凡来惠顾者,每人招待盐蛋一个,烧酒一杯。此计大妙,逐渐赶场人多,乃改盐蛋为半个,后来仅以胡豆一堆招徕顾客至最后取消,而观音场亦逐渐冷落萧条。经口耳相传,好多人来店打油买酒。有了人气,就有了商机,周边人家也来正街上开店做起了生意买卖,就连江对岸的小商小贩也过江来赶场,从此,大渡口先后修建起十多条商业大街。邹观南先修了丰盛街、兴隆街,嘉庆年间又修了米市街、豆豆街、上河街、下河街、保庆街;其他乡绅、商贾于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又修了水井街、天源街、纤子街、半边街、来龙街、鸡市街。从此以后,大渡口就成为了川江上著名的水码头。

当时,大渡口街上寺观林立,天上宫、禹王宫、南华宫、文昌宫、文庙、张飞庙、王爷庙、观音庙等也相继建了起来。光绪年中又建起了天主教堂。每条街尾皆修有石柱寨门和打更楼,晚上关寨门,天明开寨门,大渡口场也就成为了大集市。到了清同治十三年(1874),大渡口场有民户700户,人口3000余人。

每天一早,南来北往的客人云集于此,各处运来的大米、五谷杂粮、生猪、纤绳(纤藤)、草纸、篾货(篾席)、陶绳、木材、药材、烟叶、茶叶、桐油、皮张、土特产品堆积如山,河边装载的木船连营十里,挑夫力行上下船搬运物资的人成百上千。时有民谣称“装不满的大渡口,卸不完的泸州城”,成为了川江上的四大水运口岸之一,从此扬名天下。

纳溪大渡口的发展史与古纤道石刻的成长史相生相伴。据考证,大渡口古纤道石刻、碑文、碑记和修路纪事,大小有几十处,字大的如斗,字小的已是核桃大小,记载了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到民国再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这条纤道的历史,是研究川江古纤道最珍贵的文献。

这条纤道上的石刻、碑记、碑文、诗言、题勒铁划银钩,依稀可辨。其中“荡寇勋高”刻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冬,记述了大渡口民众反抗洋教而被清廷弹压的悲壮历史。1898年,光绪皇帝推行变法,同一时间,大渡口民众惩办作恶多端的教棍,开仓分粮,清廷杀了带头人刘昆扬,民众围攻衙门,事态平息后,地方上的七老八贤在岩上刻下“荡寇勋高”四个大字,为纪其事。

立于岩前,细读序文,字里行间闪现的是震惊川南反洋教的斗争画面,看到的是大渡口民众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精神,难怪“士民公记”,以垂不朽,留名青史。

大渡口镇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保路同志会纳溪代表、同盟会会员、清末秀才龙筱潭就诞生在这里。1931年秋,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就派地下党员在这里活动。为了策应中央红军从泸州渡江北上抗日,1935年4月16日,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在这里策划了大渡特区武装暴动(中共大渡口支部书记阳湘林是这次武装暴动的领导者之一),因叛徒告密而失败。在这里,还涌现出了1933年参加红军的杨海山,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欧文辉等英雄人物。

大渡口镇集湖光山色、高山峡谷、奇石怪崖、飞瀑洞宫、林涛竹海、百年古典庄园为一身,拥有旧时“云溪八景”之一的“清溪映月”景观。凤凰湖、花田酒地及漂流、七彩玻璃栈道、百年老宅黄家山、各色酒庄等景观更是星罗棋布,是一个绝佳的养生休闲之地。

大渡口镇历史悠久,水运发达,是商贩云集、货物中转之地。这里的人们生活较其他偏远闭塞之地要富足得多,因此,古称“锦衣镇”,取意人们过上了锦衣玉食般的生活。再后来,因天然渡口日渐繁忙,又改称“大渡口”并沿用至今。

(作者单位:泸州市纳溪区供销社)

来源: 《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