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望江楼上望江流,是谁建起了这座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23 14:54:30 浏览次数: 【字体:

望江楼上望江流

是谁建起了这座楼?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成都锦江南岸,一座高27.9米的地标性建筑落成。这座四层高楼,为全木穿榫结构,四重檐。下面两层四方飞檐,上面两层八角攒尖,取的是“天圆地方”之意。阁楼每层的屋脊、雀替都饰有精美的禽兽泥塑和人物雕刻,朱柱碧瓦。阁顶为鎏金宝顶,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人们取晋代诗人左思《蜀都赋》中 “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中的“崇丽”二字,把它命名为崇丽阁。然而后人更为熟知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望江楼。

百余年来,望江楼望着江水流淌、人来人往,更见证了蜀地的文化兴盛、文脉传承。

锦江湖畔的望江楼(图片来源:成都市武侯区文体旅局)

乡绅回蜀地,重振蜀中文风

说起崇丽阁的修建,还挺曲折。

清代四川战乱频繁,文风不盛 。大约在清光绪九年,也就是公元1883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为了挽救当时蜀中颓废的文风,想在成都建一座高阁,从风水的角度说就是用来镇一镇。

在一次聚会中,崇宁县籍的宾客罗应旒十分赞赏丁宝桢的意见,并向他引荐了为自己营造过府宅的木匠杨燕如、杨前生两叔侄。杨燕如是叔辈,木工技术平常,但常年筹划和经营管理,经验丰富老道。杨前生是侄子,木工技术好,特别擅长建造亭台楼阁。丁宝桢和罗应旒都对杨氏叔侄很满意,可惜当时没有修筑经费,修筑计划暂时搁浅了。

一年后,一位叫马长卿的乡绅从北京回到成都。他给先人扫墓时想顺道游览蜀中名胜薛涛井。之前清代官员在培修薛涛井的同时,为了丰富锦江畔的人文景观,就根据薛涛的生平故事,先后在井畔增添了雷神庙、吟诗楼、浣笺亭和濯锦楼为陪衬。但是马长卿看到的,是经历了战乱后,已经损毁了的雷神庙、吟诗楼、浣笺亭、濯锦楼。

望江楼公园内浣笺亭(图片来源:望江楼公园)

望江楼公园内吟诗楼(图片来源:望江楼公园)

为恢复昔日薛涛井畔的盛景,也为重振蜀中文风,马长卿邀人拜访了锦江书院院长伍肇龄、芙蓉书院院长叶燮生等人,请命募集资金修建崇丽阁、重建濯锦楼等。

20世纪20年代的成都望江楼公园(图片来源:四川省情网)

巧手夺天工,筑造蜀中名胜

马长卿是华阳县人,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考取了举人,历任松潘、江北等地的教谕、训导,官至“知县、直隶州知州,加四品衔”。他不仅有科甲功名,家资也很丰厚。马家家大业大,擅长纺织、织锦等业,家里的织机数很多,手下管理人才、纺织工人等也多,生意都做到了湖北沙市、汉口等地,积累了数以万计的财富。因为不喜欢做官,马长卿在外没当几年官,就返回成都,接下家业,开始经商。

这样一个有身份地位、有钱财、有热情、有能力的人,愿意出钱出力,成都乡绅当然纷纷响应。而当时的四川总督刘秉璋觉得既不需要自己筹钱,修好之后又有自己一份功劳,如果蜀中科举真的因此兴旺,自己的政绩也会更好,也同意修建。因为马长卿是倡议发起人,估计也捐了不少钱,加上他很会做生意并擅长营造宫室,因此大家推举他为主事人。马长卿也当仁不让,从光绪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冬天开始,积极筹建崇丽阁。

崇丽阁(图片来源:望江楼公园官网)

马长卿向全川的能工巧匠发出征选邀请,当年被丁宝桢看重的杨氏叔侄,终于可以一展才华,完成丁宝桢总督未了的心愿了。他们考察地形环境及成都、郫县、崇宁县等地的寺院建筑,融汇众长,用两个月的时间赶制出精致的木制模型,结果方案被选中。

于是,由杨燕如、杨前生叔侄分别担任正、副掌墨师,征聘20多名出色工匠,选用上等楠木、柏木等木料,精心施工,经过两年多紧张劳作,崇丽阁终于落成,成为了当时成都最高的建筑、名扬西蜀的名胜。无数文人墨客登楼赏景、驰骋心怀,留下不少诗词唱和、绝句名联。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马长卿又和伍崧生、罗应旒、刘文生等商议,决定再募捐集资,添修浣笺亭、五云仙馆,凿流杯池,构筑吟诗楼,第二年,马长卿又独力捐资修起清婉室。锦江边这处久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在荒烟蔓草中慢慢复苏,并且初具规模,奠定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望江公园的基础。

如今漫步在这些亭台楼阁间,你更能共情文人墨客对薛涛的幽思怀想;登上江楼,你更能体悟江流千古,江楼千古,文风千古。

郁郁葱葱的望江楼公园(图片来源: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