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一个知恩图报的好人——《赠武十七谔并序》诗歌背景‖​马睿

作者:马 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07 11:49:5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个知恩图报的好人

——《赠武十七谔并序》诗歌背景

马 睿

赠武十七谔并序

门人武谔,深于义(一作诗)者也。质木(一作本)沉悍,慕要离之风,潜钓川海,不数数于世间事(一作不数数于世事),闻中原作难,西来访(一作谒)余。余爱子伯禽在鲁,许将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笔而赠。

马如一匹练,明日过(一作逐)吴门。乃是要离客,西来欲报恩。笑开燕匕首,拂拭竟无言。狄犬吠清洛,天津成塞垣。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林回弃白璧,千里阻同奔。君为我致之,轻赍涉淮源(一作原)。精诚合天道,不愧远游(一作邓攸)魂。

——静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九

今 译

门客武谔,是个很讲义气的人。为人木讷、沉着、果敢。胸怀侠客精神,云游四海,不迫切于人间的功名富贵。听闻安禄山叛变,连忙从西方赶来找我。我的爱子伯禽还滞留在东鲁,他许诺冒着战火帮我接回来。我很感激他,遂作此诗相赠。

白马如一匹练,明日就要出吴关。你是要离那样的侠客,西来报答往日的恩情。你笑着抽开燕国的匕首,默默地拂拭着。叛军洛阳一带气焰嚣张,繁华的天津桥都成了一座塞垣。我的爱子被阻隔于东鲁,一想到这就肝肠寸断。林回愿意抛弃珍贵的白璧,也要背着幼儿千里逃难。你为我去接孩子,轻装涉险淮海中原。如此精诚上合于天道,无论成功与否,都无愧于远游之魂。

诗歌背景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门客,又叫门人、舍人、清客,作为豪门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养士之风源于春秋。到了战国,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每人家里都养了好几千位门客。

门客之中,也是鱼龙混杂,五花八门。有的能定国安邦(如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蔺相如),有的足智多谋(如楚国春申君的门客朱英),有的身怀雕虫小技(鸡鸣狗盗之徒),有的能吟诗作赋(如梁孝王的门客邹阳、枚乘),但绝大多数是徒有虚名,上门来混口饭吃而已。当主人需要办事,便出榜招贤。门客若能搞定,就接下这个差事(如冯谖替孟尝君赴薛地收税)。事成之后,主人则另有赏赐。

门客与家奴不同,平时不必干杂役,没有固定工作,只是吃吃喝喝,坐享俸禄。他们与主人也没有稳定的依附关系,相合则来,不合则去。比如,赵国大将廉颇曾养了很多门客,当他被赵王免职后,门客全都卷铺盖遛了。在他东山再起后,原来的门客又都回来了。廉颇见状非常生气,大声骂道:“你们通通给老子爬!(客退矣)”这时,一位门客说:“唉!您out了!天下之人都是按商业的原则进行交往。您有权势,我们就跟着您。您没了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是我们这一行的行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司马迁《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这才恍然大悟,遂重新收留了他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养士之风逐渐衰落,但并未消失。在唐代,中书令马周年轻时曾当过右骁卫中郎将常何的门客。直到清代,荣国府的贾政也养了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等门客。

李白家境富裕,又有辅弼之志,自然也养了很多门客,武谔便是其中之一。武谔,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七,故又称“武十七谔”。此人性格质朴、木讷、沉稳、果敢(质木沉悍),大凡这种性格的人,往往并不出众。办事能力虽强,浮上水却很弱,绝非主人最宠爱的门客。不久,他离开了李白,过上了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潜钓川海,不数数于世事)。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冬,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李白当时住在宣城,儿子伯禽却滞留在东鲁。

战争的可怕之处,是它能摧毁原有的社会关系与一切秩序,让所有人的命运在一瞬间改变,而绝大多数人的结局都是死亡。身处危急时刻,大人还好办,最恼火的就是孩子。因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更容易出事。太平年月,李白还能委托任城县令贺知止、邻居鲁女等亲朋好友帮忙照顾儿子。眼下兵荒马乱,人人自顾不暇,伯禽完全有可能冻着、饿着、走失、拐卖、受伤,甚至被叛军杀害。即使伯禽能侥幸苟活,也难免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与伤痕。所以,李白心忧如焚却又无计可施(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就在这时,武谔闻讯赶来,主动提出愿前往东鲁,替李白接回伯禽。

趋利避祸是人性的弱点,当主人遭遇大灾大难之际,门客大多都会不辞而别(曹雪芹《红楼梦》第一〇五回《锦衣卫查抄宁国府,骢马使弹劾平安州》)。个别狼心狗肺之徒,甚至还会勾结盗贼,将主人的财产洗劫一空(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一回《鸳鸯女殉主登太虚,狗彘奴欺天招伙盗》)。正因如此,武谔的义举令李白既意外又感动,遂作此诗相赠。

武谔之所以愿意救伯禽,是因李白曾有恩于他。具体何恩,李白没说。但从常理判断,主人施恩于门客,不外乎给官(知遇之恩)、给命(救命之恩)与给钱(济困之恩)。

在安史之乱前,李白只当过一年半左右的翰林供奉,相当于皇家歌舞团的作词员,并无多大实权,因此不可能是知遇之恩。据史料记载,李白早年曾救过郭子仪的命(李华《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但此事已被专家辨伪,纯属虚构(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故而也不可能是救命之恩。李白生于富商之家,豪迈大方,出手阔绰。年轻时在维扬,不到一年就花了三十余万钱,凡遇见落魄公子都给予接济(《上安州裴长史书》)。他对武谔之旧恩,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济困之恩”。也就是说,武谔有可能是李白曾接济过的“落魄公子”之一。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寻常的小恩小惠,不足以让人如此报答。想必李白当年曾接济过武谔一大笔钱,救了大急,令他绝处逢生。如今他才会闻讯赶来报答李白。

由宣城去任城,最便捷的路是先从金陵(今江苏南京)沿着长江东下,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沿运河北上,到楚州(今江苏淮安)后再沿泗水至徐州(今江苏徐州),再陆行到任城(今山东济宁)。现代人坐飞机,从宣城到济宁的直线距离也有537公里。而在唐代,往返一趟至少有1500公里,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战火纷飞。

安史之乱初期,伪将李庭伟率番将兵临鲁郡(今山东兖州)城下。敌人尚未进攻,鲁郡太守韩择木就带领麾下官吏具礼郊迎,置于邮馆,屈膝投降了(宋祁《新唐书》卷一五八《张建封传》)。也就是说,武谔此行,不仅需要往返一千多公里,单枪匹马从宣城深入“沦陷区”兖州,而且还要寻找、营救、带回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正因难度太大,对于武谔能否把伯禽救回来,李白心里也没底。搞得不好,不但伯禽救不回来,连武谔也把小命给搭上。所以,李白才会说:“如此精诚上合于天道,无论成功与否,都无愧于远游之魂(精诚合天道,不愧远游魂)。”

从李白晚年的诗文看,伯禽在宣州与父亲一起生活(《游谢氏山亭》)。伯禽去世后,他的女儿陈李氏和刘李氏也分别嫁给了宣州农户陈云和刘劝为妻(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照此推断,武谔的营救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伯禽平安归来,一方面是武谔的武艺高强,足智多谋(笑开燕匕首,拂拭竟无言);另一方面也说明武谔确实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好人。不难想象,当李白见到唯一的儿子伯禽毫发无损,心情该是多么激动万分,多么欣喜若狂,他一定会喜极而泣,老泪纵横。

如果将来有人写小说《李白》的话,不妨让伯禽拜武谔为干爹。唯有如此,才符合李白的性格。

名家点评

“轻赍涉淮”嘱之辞也。虽未保其必达,亦尽吾父子之情而已。万一不幸,魂其有知,亦可无愧矣。

——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

有生气,如见其人。……忽然驰入,没间架套子气。

——严羽《评点李太白诗集》卷十

序和诗中写武谔形象很有生气,神态毕肖,如见其人。

——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第三册第1324页

经典名句

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

对比阅读

《寄东鲁二稚子》《上崔相百忧章》《万愤词投魏郎中》《送萧二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门有车马客行》《送杨燕之东鲁》《将进酒》《南陵别儿童入京》《鲁中都东楼醉起作》《答友人赠乌纱帽》《幽州胡马歌》《豫章行》《游谢氏山亭》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 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西南商报》社副书记兼总裁助理)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