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昭化行‖王勇

作者:王 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08 14:41:18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川北,昭化古城应算一个货真价实的历史名城,可以说是剑门蜀道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而今的昭化古城,虽只是一个小小的镇,但无论如何却掩饰不了岁月和时光留在昭化的印痕,随着剑门蜀道名气的逐渐扩大,昭化也正在从历史的深处走向现代。

昭化古城地处广元西南三十公里的嘉陵江与白龙江交汇处西岸,建城史距今已有约二千三百年。昭化古城的建置,始建于春秋,这是明白无误的。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蜀王尚封其弟为苴侯,在今昭化白龙江与嘉陵江交汇处东岸的土基坝建立苴国都邑,名叫“土费城”,后因两江水涨被淹没,遂弃旧城,将都邑迁至白龙江西岸一公里处的今址别筑城池,从此称葭萌。宋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的时代,这里改名昭化县,昭化古城再次重建,以后各代修葺。直到新中国建立,昭化还是一个县级行政区。

昭化古城,三面皆山,两面临水,“北枕秦岭,西凭剑关,全蜀咽喉,川北锁钥。东来广元有桔柏渡以拒之,南下苍(溪)阆(中)有梅岭关以间之,西出剑阁有天雄关以镇之,北渡阴平有白水关以守之,古称‘四战之地’。虽为弹丸之城,而有金汤之固也。”秦统一巴蜀后,在此设置葭萌县,隶属界郡,后又称汉寿县、晋寿县、益昌县、京兆县。据清道光二十二年《昭化县志》记载:“旧系土城,明天顺年间全筑以石,围城三里七分,其墙四百三十八丈,高三丈,厚一丈二尺。上覆患房,四面有楼,东门曰‘瞻凤’,南门曰‘临江’,西门曰‘临清’,北门曰‘拱极’,四周挖凿城壕积水于其中。明崇祯二年,为了加强守城防务,于‘拱极’门外增筑一台,,名曰‘金线系葫芦’,登临其上,俯视四面,了若指掌,今已废矣。”

秋冬时节,我有机会在镇子上小住了几天。那几天中,我利用所有空余时间在镇子上行走,为的是看看丢在岁月和时光边沿的真正古迹,虽然已不多了,但像是依稀的别梦一样,古城过去的痕迹还有那么一点点。石砌的城墙,至今还断断续续保留着;三道城门,至今完好如故;街道全铺青石板,有的布着苔痕,有些岁月的沧桑;城内民房多是南方风格的木架结构庭院,有的是刚刚刷上漆,才穿上古装;旧时的庙宇、官衙、乐场都还有些风韵,玲珑别致的雕梁画栋依犹在、确实已是朱颜改,像是上了年纪的名门闺秀,仍不失富丽堂皇的大家风范;几株古柏绿荫如盖,郁郁葱葱,无言中透露着古城的年轮。

昭化古城占地面积不大,但结构谨严,纵横交织的几条街道摆布得当,据说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虽已不是当年古老的风貌,但确实是现今繁杂市声之外一个吊古追昔的好地方。繁华褪尽的昭化,而今兀自矗立在嘉陵江边,只有当你深入到街道两旁的小巷和院落,才会发现它默默展现着的幽邃的苍凉之美。那几天,我穿越过无数这样的小巷和院落,在一个黄昏时刻我走到了一处以前城内人吃水的古井,从井沿上那些被打水的绳索勒出的凹痕可以看出岁月的幽深。

中国古代的历史,很有些事件是与这一个古城密不可分的。在我的记忆中,秦灭巴蜀和蜀汉兴亡是历史在昭化写下的浓重的两笔,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蜀国都成都,为“戎狄之长”;巴国都巴(今四川重庆嘉陵江北岸),与蜀不睦,而与地处昭化一带的苴国友好。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石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七盘岭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昭化)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大地上的两个兄弟古国就这样灰飞烟灭,被张仪、司马错攻灭。而今昭化城北的石碑“葭萌关”还立于残阳之中,像是在提醒人们那些过往的恩恩怨怨。

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江水滚滚流。古城昭化的三国遗迹很多,西门有蜀汉大将军费袆之墓;城西北五公里的曲回坝有三国时期蜀汉将军关索之妻鲍三娘墓;“襟剑阁而带葭萌,踞嘉陵而枕清水,诚天设之险”的“天雄关”,而今关门犹存;城西五公里的牛头山顶上的“姜维拜水井”至今尚存。蜀汉时候,昭化是刘备入蜀的立足之地,甚至于可以说是刘备在巴蜀的“龙兴之地”。建安十六年,曹操遣钟繇讨张鲁,张松给益州牧刘璋献计迎刘备入蜀攻汉中张鲁,刘备在涪城见到刘璋后,向北进至蜀北葭萌(今广元昭化),“厚树恩德,以收人心”。刘璋迎纳刘备是不是引狼入室,此处姑且不论,但刘备的入蜀确实为他后来的发展取得了地利优势,早在隆中与诸葛亮对话时,诸葛亮就看中“益州险塞,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传说当年就在昭化演义了张飞和马超的“挑灯夜战”。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领益州牧,取代刘璋,“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建安二十二年,刘备改葭萌县为汉寿县,寄寓汉祚永寿之意,可见刘备是很看在昭化这块土地带给他的好运的。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于是有了“蜀汉兴,葭萌起”之说。

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说蜀汉兴于斯也亡于斯呢?我没有请教过历史学家,何况很多历史学家也不过是贩卖那些沿袭的旧说,真正实地踏勘的并不多。昭化“虽弹丸之地,有金汤之固”,是蜀汉保卫益州、抵御曹魏的战略要地,昭化与近在咫尺的剑门关共同构成了蜀汉江山的北部屏障。昭化也是诸葛亮北伐的前进基地,昭化古道上走过多少北伐关中的蜀汉兵士,又转运过多少的粮草?诸葛孔明经此北上,一去而不再回来,殒身于五丈原的凄风苦雨。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诸葛亮的接班人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费袆从汉中回成都不久,受命屯兵汉寿。次年蜀后主刘禅命费袆在昭化开设大将军府,总令前方征魏事宜,处理军国大事,昭化成了苟延残喘的蜀汉最后的政治中心和抗魏的前线总指挥部。国运祚薄,大势已去,岂是一个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费袆所能挽回的?延熙十六年正月,为庆祝岁首春节,费祎与前方诸将大会于昭化,商讨军情政务,费祎欢饮沉醉被魏国降将郭循剌死于大将军府。费祎死后葬于昭化西门外,其墓历代有培修,自明代以来规模更加宏大,墓地四周有围墙、神道、牌坊、碑亭、费公祠、草堂等,清代雍正十三年,果亲王送六世达赖喇嘛返回西藏时路过昭化曾谒费祎墓时题宣“深谋卓识”匾。可而今,费祎墓孤立于农舍旁,除了挂在当地百姓口头上的费大将军,费祎墓仅存黄土半堆,两块后人题写的“汉尚书令费公敬侯墓”的石碑。毕竟天下事,古来英雄,不过黄土一堆。

现在历史已退到一条名叫“剑门蜀道”的川陕旅游黄金线:成都—罗江—绵阳—梓潼—剑阁—昭化—沔县—汉中—西安。我不是来旅游的,也不是来为历史伤感的,寻觅旧迹不仅仅是为了临风垂泪。历史走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它的影子?毕竟时移势易了,昭化古道的旧迹很多都成了一页薄薄纸张上的回忆。

我刻意寻找一个叫做“桔柏渡”的地方,那是我最早在杜甫的诗里见过的地方。据说,就在昭化古城东门外,嘉陵江和白龙江汇合处。古时这里“白天万人拱手,夜晚千盏明灯。”新旧《唐书》都记载唐明皇李隆基当年在蜀道上狼狈西逃时在这里曾“遇有双鱼负舟过津,议者以为龙”,明明是逃难的所谓“幸蜀”,河滩上临时的野餐地点而今还叫“摆宴坝”。在此汇合的白龙江水白,嘉陵江水赤,泾渭分明,似两龙交合。杜甫、李商隐、陆游、杨慎、张问陶等等,凡在蜀道上走过的有点名气的文人,几乎都会经过这个渡口而南来北往,都不乏题咏。甚至于被虏往北地的后蜀亡国之君孟昶的花蕊夫人,经过这里都还不忘在葭萌桔柏渡口的驿壁题写《采桑子》:“初离蜀道心将碎,抱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妾最婵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宠太偏。”看来这里确实是一个很好抒情的地方。

而今,渡口已很少用,甚至于可以说不叫渡口了,河滩上种着印证“葭萌关”的芦苇,在秋风中舞着沧桑。

牛头山还是要去的。那里紧紧连着剑门关。秋冬时节的牛头山,确实没有多少景致,蜀地冬日的天空总是雾沉沉灰蒙蒙的。虽然山路比较崎岖陡峭,但爬这样一座山,对于我来说亦不过轻而易举。登上山顶,遥瞰嘉陵江,西望剑门关,我想到更多的确实是姜维,这是我这样的读书人的毛病。蜀汉战至最后,已没有人能守住边关了,不注意年轻干部的培养,老是靠那几个老干部拼拼杀杀,缺乏后备人才,是蜀汉灭亡的根源。

姜维是诸葛亮一出祁山时收拢的年轻将领,时年27岁,史书上说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又兼心存汉室深得诸葛器重。随诸葛出祁山,久经沙场,累立战功。姜维继诸葛之略,以攻代守,伺图中原,恢复汉室。伺机十一次兵伐中原,一时挫魏国之威。及后主刘禅投降邓艾,诏敕姜维投降,姜维佯装降于钟会,策动钟会谋反,图中原以重扶汉室,最后事败,姜维及妻子均被诛杀。

诸葛亮对姜维没有看走眼,把姜维选定为接班人是没有错的。姜维一直忠心耿耿复兴汉室,确实难得。但是一来诸葛亮对姜维的培养时间太短,二来蜀汉的管理体制出了问题,姜维无奈先受后来葬在昭化城外的费祎裁制,后又遇到宦臣黄皓弄权,姜维总是被后方一群昏君奸臣和保守反战派们掣肘,抱负未能得以实现。所以有人说,蜀国之败,非因姜维无才,实是领导核心的无能腐败和当时的形势所致。

剑门关隘口东“姜维城”,北临剑门峭壁,西绝剑门关隘口,东止后关门隘,三面踞险,唯南连剑门场,当年姜维将防守工事筑在这里,紧闭关门,使钟会的十万大军无法南进。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邓艾出奇兵从阴平经江油、涪县袭取成都,后主刘禅感到大势已去,向邓艾请降。坚守剑阁的姜维,恐腹背受敌,即引军退至巴西境,至郪县(今四川射洪西),后主诏令全军投降,蜀汉灭亡。而牛头山上所谓的姜维井,就是姜维坚守剑门时留下的传说。现在的姜维井很小,像一个池塘,估计是供应不了大军使用的,好在人们总是同情末路的悲剧英雄,姜维井的故事以及剑门关下的姜维墓,不外乎人们的附会而已。

难道成败真有天数?姜维一生艰苦努力,十一次北伐中原,但是遇上了一个愿把江山交付他人而乐不思蜀的无能君主,纵有回天之力,也难以挽回蜀汉灭亡的命运。可惜的是,你为了有的人把性命都搭上,而他却至死都不会明白。

历史的昭化,是水陆交通枢纽,加之自然环境优美,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文人骚客、贩夫走卒、船夫戏子及青楼歌女众多,“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万明灯”,商贸发达,文化繁荣,生活悠闲,令人流连往返,沉醉其中,故有“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民谣。

如今,虽然往昔的繁华不再,但古城悠久厚重的历史,依然引人追寻和品味。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 勇

供稿:广元市昭化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