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古诗名句精览(四)——大桥系列

作者:刘 畅 唐 露(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1 19:42:03 浏览次数: 【字体:

古诗名句精览(三)

——大桥系列

刘 畅 唐 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并强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成都市武侯区成立仅30余年,但这方热土上留存有诸多优秀历史文化。区域内的武侯祠是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无数历史文化名人曾到此咏怀;望江楼公园风光迤逦,众多文人墨客曾登高远眺、吟诗作对;华西坝是中国抗战时期的清净之地,为中华文化、中国教育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横跨锦江的万里桥、九眼桥、安顺廊桥凝结了成都两千多年的烟火气息;红牌楼、簇桥、金花桥、机投桥古场镇满载南方丝绸之路的风雨沧桑,也见证了汉藏民族的友好往来......武侯这片热土,充满智慧、诗情、浪漫和恬逸,未来更有可期。

万里桥

费祎名句:

万里之行,始于此矣!

解析:三国时期,蜀国费祎出使东吴,诸葛亮在长星桥为他送行,费祎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矣!”长星桥也因此改名为万里桥。这句话与出自《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强调远大目标的实现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

20世纪40年代的万里桥(图片来源:建川博物馆)

张籍《成都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解析:这首七绝是唐代诗人张籍游览成都时所写,映衬描写了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诗前两句展现诗人顺锦江西望时的美景,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八方清香飘溢。后两句则是“桥”和“酒家”的跳入眼帘,引起诗人对市井繁华的赞叹。唐时,成都商业兴盛,“万里桥”使人想到远商近贾往来穿梭,水陆繁忙;“多酒家”使人想到游人往来,生意兴隆。最后说:游人呀,你究竟选择那一酒家留宿更称心如意呢?从这问人和自问的语气里,使人想到处处招待热情、家家朴实诚恳的风土人情和店店别具风味、各有诱人“闻香下马”的好酒。

万里桥新颜(图片来源: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陆游诗句:

晓出锦江边,长桥柳带烟。

豪华行乐地,芳润养花天。

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晓过万里桥》,诗中描写了万里桥周围的风光景色。初春清晨的锦江边,长桥、垂柳时隐时现于缭绕清淡的薄雾中,恬淡宁静的景象衬托出当时武侯这片土地上人们充满诗情、浪漫、恬适的生活。

九眼桥碑记

为洞者九,纵四十丈,衡四十尺。远而望之,虹舒电拖,霞结云构,若跨碧落而太空为斗;俯而瞰之,飙涌涛舂,鲸飞鲵走,若驾溟渤而拒浸为溜。

解析:在老成都,有一座桥横跨于城市东南角、府河南河汇合后的下游河面上。此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名洪济桥,是一座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桥建好后,为铭记建桥之功,蜀王请时任礼部尚书的李长春撰写了该碑记。碑记大意是:洪济桥有九个桥洞,长四十丈、宽四十尺,远望之,河面水雾缭绕飞虹凌驾,九眼桥就像斗星横跨碧空;俯观之,水面波翻浪滚,鱼跃鹭飞,站在桥上犹如腾云驾雾在怒涛之上,气势磅礴。明天启年间,对桥进行维修后,更名为“锁江桥”,有“锁镇江水”之意。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总督李世杰补修桥时,取此碑记中“为洞者九”之意,将桥更名为“九眼桥”,沿用至今。

如今的九眼桥是成都夜文化的标志之一,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就是一片灯红酒绿。走过这座桥,可触探成都绵延千年的脉搏,可聆听蓉城悠长恒久的呼吸。一座桥,就是一座城横跨岁月长河的实物坐标。

九眼桥新貌(来源:成都市武侯区建设局)

安顺廊桥楹联

双水合流紫气东来景存天府;

一桥卓立大江东去名在中华。

解析:这是成都人刘行知为安顺桥所撰的楹联,刻在安顺桥北面仿古牌坊楹柱上,道出了安顺桥横跨锦江的磅礴气势与古朴典雅。

安顺桥位于九眼桥上游合江亭侧,原名“长虹桥”,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乾隆九年(1744年),桥被南河洪水冲毁,按察使李如兰重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华阳(今成都)县令安洪德重修,并题写桥额“长虹桥”,桥长二十余丈,宽一丈,桥身是高两层的木桥,造型典雅,后来,老百姓感其恩,便将桥更名为“安顺桥”。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场特大洪灾席卷成都,安顺桥被洪水冲垮。

1949年成都解放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在太平上街东头北口架木修桥,建成后的木桥,桥身仅一层,不再覆屋,只供人行走,不复往日安顺桥古朴典雅的模样。于是,1974年, 成都市人民政府在原桥址上重修新桥,1978年建成。不幸,历史再度重演,1981年成都又一次遇特大洪水,新建成仅3年的安顺桥重遭垮塌之厄运。1978年, 成都市人民政府在十二北街处新建一座可供汽车通行的大桥,称之为新安顺桥。1996年成都市实施府南河整治工程,拆除垮塌破旧的老安顺桥;同年3月,府南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委托市政工程设计院将老安顺桥重新设计为一座兼有历史文化、商旅功能的三孔仿古景观桥。1997年,成都市地名委员会将新安顺桥命名为“兴安桥”,老安顺桥命名为“安顺廊桥”。2000年,安顺廊桥开始修建,2003年8月完工。建好的安顺廊桥全长81米,宽6米,北接存古巷与滨江东路的交叉口,南接太平街护河通道,桥体四周、桥面通道及栏杆均由青石制成,桥栏杆上雕有梅、兰、竹、菊等图案,桥墩上配有两个水兽镇桥,桥的两侧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桥面和牌坊红墙黑瓦,飞檐翘角,曲栏回廊,高度浓缩了中国民族建筑风格之精华。

安顺廊桥夜景(来源:成都市武侯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侯

作者:刘 畅 唐 露(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 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