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16:08:56

新中国成立70年石渠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巨大变化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7-01 14:28:47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省石渠县,平均海拔4560米,县城海拔4256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高城;年均气温零下1.6度,无绝对无霜期,长冬无夏;县域面积25191平方公里,人口10.1万余人,据省会成都1070公里,是全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最偏远的县城。

长期以来,高寒、缺氧、物产贫瘠、生态脆弱、地广人稀、发展滞后,成为了人们印象中的石渠。而“生命禁区”俨然成为这座高原小城的城市名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界打上了“苦难”的标签。

2018年,石渠县帐篷节一角(石渠县地方志办 供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石渠儿女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干事创业的雄心、奋发图强的豪情和一心为民的情怀,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实施“六大战略”,推进“三化”联动发展,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努力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改善、党风政风明显好转的良好局面。“高、大、边、远、穷”的“生命禁区”形象正在向“奇、博、汇、畅、富、康”的“生态、文化、幸福”石渠悄然转变。

石渠电力(石渠县地方志办 供图)

由于历史原因,石渠县电网建设一直比较滞后,石渠县与省内其他县相比,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电网建设最滞后的县,2010年石渠县电网覆盖率仅35%左右。夏季有电送不出,冬天缺电进不来,枯水期停电是家常便饭,“用电难”问题对人们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不少人甚至从未看过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切实解决“用电难”问题成为10万余农牧民群众最为迫切的希望。经过两年奋斗,伴随川、青、藏三省边界金沙江畔10千伏奔真线最后一处“大跨越放线”的顺利完成,石渠县“电力天路”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全线竣工。全县范围内的“用电难”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石渠县彻底结束无电时代。电视、电炉、墙暖、电冰箱、洗衣机各式家电逐渐走进牧民群众家中。除夕夜晚一家人聚在温暖的牧民新居中喝着热腾腾的酥油茶、吃着香喷喷的坨坨肉,看着精彩纷呈的春节联欢晚会,笑谈着一年来的收获,这便是如今寒冬石渠牧民与他乡别无二致的生活。

石渠县市政路灯建设一角(石渠县地方志办 供图)

       70年来,石渠交通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道路崎岖难行且路途遥远,大家戏称石渠是“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十二五”期间总投资18.27亿元的省道S217马石路的全面改建完毕后,石渠到康定一天便能抵达且道路平坦宽阔。近年来,石渠县致力于交通建设,为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深入实施甘孜州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大会战,总投资20.5亿元的马石路、石安路全面建成投运,新建8条通乡油路265.9公里,通村通达公路3095公里,通村硬化路1350.7公里,建成雅砻江流域大桥5座。投资6.5亿元,开工建设S457线石渠至洛须段;G345线宜牛至达日四川境内段改建工程已完成路基建设81公里;G215线洛须至玉树段改建工程已完成路基建设48公里,基本构建了“三横一纵”立体式交通网络。同时,2015年7月16日,石渠至康定恢复班车通行。今年,开通农村客运专线2条,告别了石渠无农村客运的历史,群众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现在不光是坐车出行方便快捷了,加之今年甘孜机场试飞成功及邻近的玉树巴塘机场,以后石渠到成都1千多公里,也就是三五个小时的事。

石渠县通乡油路建设(石渠县地方志办 供图) 

       至2020年,石渠县将形成横跨雅砻江、金沙江两江流域和纵贯县域的环中有环、环环相连的“一大五小”环线公路和“两省一区(四川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三州一区(甘孜州、玉树州、果洛州、昌都地区)、七县一市(石渠县、德格县、色达县、甘孜县、达日县、称多县、江达县、玉树市)”7条线路,11个出省、出州、出县通道,为进一步助力脱贫奔康,实现石渠经济社会蓄势崛起、后发赶超提供基础支持。

石渠县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石渠县是包虫病高发区,长期以来这一地方病困扰着大家。它不仅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还有可能夺取患者宝贵的生命。通过石渠县历届县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包虫病防治工作于2015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将石渠确定为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县,并批复该县制定的《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拟投资6.4亿元,以石渠为重点,全面推进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提出“到2020年基本控制包虫病流行”的总体目标。近年来,石渠坚持将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大事来抓,紧紧围绕“灭病犬、救病人、奔小康”工作主题,积极发扬“想尽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的“三千精神”强力攻坚,形成了党政强力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犬只无序泛滥的局面得到有效治理,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患病群众应查尽查、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助尽助,包虫病综合防治能力大幅提升,群众防病意识明显提高,健康习惯逐步养成,“灭病犬、救病人、奔小康”已成全县共识;群众安全饮水得到基本保障,牲畜病变内脏得到有效处置,鼠害治理取得新进展。阶段性工作成绩得到中央、省、州委高度肯定,探索出了“两抓、四管、六结合”的包虫病综合防治模式,并在西藏、青海及兄弟州市县大力推广。从2015年至今,对农牧民进行全面筛查,免费治疗,筛查87288人,手术治愈648例,强化犬只管理,完成犬只驱虫21.2万余次,犬粪无害化处理率达95%;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提升到87.94%,群众支持率提升到98.33%,包虫病得到有效控制。

2017年6月23日,温江区人民医院与四川省疾控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科等专家及工作人员,组成20余人包虫病防治工作组,赴甘孜州石渠县开展了为期6天的包虫病病人疗效考核、毒副反应调查及包虫病筛查活动(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包虫病筛查 (石渠县地方志办 供图)

另一方面,为切实解决群众“饮水难”和饮水安全的问题,在中央、省、州关心支持下,建成全长65公里骨干中型水利工程洛须引水工程,新增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竣工交付使用,投资3.35亿元完成浅表水打井工程84处,实施包虫病综合防治安全饮水工程826处,投资1.29亿元,新建压水井1880口、深水机井244口;投资5500万元,建设洛须引水渠系配套工程;扎实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工作,清理整顿违规砂场10处,疏通河道13.5公里、堤防加固1.6公里、清理河道垃圾30余吨;投资2377万元,实施雅砻江干流扎麦片区中心镇防洪治理工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确定“县-乡-村”三级河长251名,投资210万元开展河长制水域岸线划定工作。全县定居点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保障。

2016年7月4—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石渠县包防试点小组组长王国强在石渠县调研包虫病防治工作推进情况。图为长王国强在石渠县查看安全饮水点(图片来源:甘孜日报)

近5年来,全县2000余名干部职工深入2.6万户“亲戚”家中,累计走亲访亲30余万次,为特殊困难群众送去5000余万元的慰问物资,解决困难12500余件,化解矛盾6200余件,办实事5500余件;解决全县牧农村1.376万户共5.71万人的定居问题。“我们大多数干部都不是本地人,但我们都把石渠当作了自己的故乡,将群众真当亲人,‘5+2’、‘白+黑’的为之工作,为的是我们所有干部群众都能做最骄傲的‘石渠人’。”石渠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林郑重其事地说道。着实,五年来石渠县干部职工用心用情、倾力倾智走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深化扶贫帮扶、救助解困工作。

四川省健康产业商会党支部赴石渠县开展扶贫捐赠(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扶贫攻坚战号角吹响,石渠干部更是身先士卒,结合“五大扶贫工程”和一系列扶贫工作,走遍石渠25191平方公里,为全县23个乡(镇、场)、112个贫困村、6144户贫困户、19992贫困人口,全面开展调研,精准掌握“病因”,精准开对“药方”,紧抓扶贫攻坚机遇,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石渠县因户施策,精准扶贫点对点(图片来源:四川经济网)

发展才是硬道理。石渠顺应经济发展形势,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迅速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探索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洛须野生枸杞培育基地、色须达拢牧业专业合作社、扎益达吉民族民间手工艺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真达福源合作社、腾吉合作社等一批具有石渠特色的种植、畜牧、手工艺产业通过规范运营、建立制度、明晰组织机构、科学市场营销、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品牌价值等现代企业管理手段,逐步从探索走向成熟,并在全县范围内形成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到试点相互学习、考察,“特色农业型、生态畜牧型、旅游开发型、新村建设型”等一批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潜力而探索出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正在悄然兴起。

石渠县洛须镇风光(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石渠注重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引导、支持农牧民群众自觉、自愿、积极的参与生产建设,鼓励探索发展优势产业,开发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等一系列措施,狠抓经济发展,之前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转变,群众们收入多了、日子好了、观念变了、腰板直了,社会经济发展得以有效促进。

石渠县牧民在进行草场治理(图片来源:新华网)

为不断强化川西藏区生态保护,石渠积极实施环境保护计划,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从严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十二五”期间,完成退牧还草工程470万亩,人工造林500亩、封山育林5000亩、森林抚育19000亩,完成防沙治沙工程12万亩,保护与恢复湿地3.5万亩,完成草原节水灌溉工程3.05万亩,建成水源地保护1处,以及治理鼠虫害工程565万亩;预防地质灾害工程有序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1级标准,主要江河水质达到国家1级标准;藏区首个以地球为主题的野外科考基地落户石渠;石渠湿地资源被国内外著名湿地专家誉为“世界最美湿地”。

石渠县等嘛湿地公园(石渠县地方志办 供图)

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的石渠县绿色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石渠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真达神鹿谷和邓玛湿地成功创建4A级景区,积极推动巴格嘛呢等3个景区创4A工作;投资1.6亿元建设石渠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完成青藏药谷“万亩中藏药材”等特色农牧产业基地建设1.26万亩;深入推进“百公里绿色生态示范带”建设工作。

石渠县真达神鹿谷(石渠县地方志办 供图)

石渠拥有天然草地3216万亩,占四川省草地面积的15.33%,占甘孜州草地面积的23.88%,是全国五大牧区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畜草承载量较大,具有开发生态畜牧业、现代奶肉业的先天资质和巨大优势;洛须片区拥有“塞上江南”美誉,开发现代农业的禀赋较好。洛须镇片区现有耕地13万亩,常用耕地3.96万亩,退耕还林后仍有宜粮、宜草、宜林的闲置土地近8万亩。该片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利灌溉体系完整,为机械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高附加值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县境内光伏资源丰富,太阳总辅值达6032兆焦/平方米;直接辅值达5061兆焦/平方米;散射辅值为2713兆焦/平方米,据勘测,石渠的光热开发利用条件和综合效益在四省藏区乃至全国均属上乘,开发利用价值和产出效益很高,开发前景广阔;以“世界最美湿地、千年唐蕃古道、石刻艺术王国、吉祥太阳部落”四张名片为主要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为石渠发展高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

石渠县被誉为世界最美湿地(图片来自网络)

石渠县被誉为世界最美湿地(石渠县地方志办 供图)

石渠作为甘孜州全州、四川省全省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抓好扶贫工作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随着扶贫攻坚战的深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石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倾斜,必将加速石渠脱贫奔小康的前进步伐。其次,石渠作为“三江源”生态功能区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华水塔”最宝贵的“健康之肾”。随着国家对生态主体功能区补偿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协调,必将在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产业方面带来政策利好,从而促进石渠生态经济的发展。随着州委全域旅游发展举措进一步深入,必将为石渠追赶跨越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

千年唐蕃古道(石渠县地方志办 供图)

长期以来,石渠县广大干部职工,不畏恶劣环境、克服高寒缺氧,在艰苦异常的环境条件下广大干部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坚守风雪扎根高原、默默倾情奉献。石渠的干部用忠诚担当克服着石渠的苦、石渠的累、石渠的难,石渠干部用坚韧,守护着这片土地,用智慧建设着美好家园,用真情服务着群众。有着这样一支党的队伍,石渠的破、石渠的立、石渠的变,终将实现。

石渠县—石刻艺术王国(石渠县地方志办 供图)

石渠帐篷节马术表演(图片来自网络)

石渠县吉祥太阳部落(石渠县地方志办 供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石渠县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