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揭开“云朵上的民族”神秘面纱

作者:郭静雯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14 15:39:59 浏览次数: 【字体:


《羌族石刻文献集成》填补羌族历史研究空白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在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遗憾的是,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关于它的史料十分匮乏。

日前,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由阿坝师范学院曾晓梅团队完成的《羌族石刻文献集成》社科项目获得一等奖。这份跨越2000多年、收录390余通石刻文献、多达280万字的研究成果,勾画出羌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并首次发现不同时期羌族姓氏名号等特征,填补羌族历史研究空白,揭开了“云朵上的民族”的神秘面纱。在5省进行田野考察收录390余通石刻文献研究羌族石刻文献,课题组采用了最耗时耗力的方法——跑遍各大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文献中凡是可能有关的,全都想办法借到原文通读,然后选出与研究直接相关的内容,一一验证。

阿坝师范学院图书馆四楼的图书室里,编号为K29的一排书架是课题组牵头人曾晓梅最常来的区域。这里有全套的《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许多重要的线索都来源于它。

刘氏百代兴隆碑是研究中发现的最重要、最特别的石碑。它就藏在距阿坝师范学院约2公里处的半山腰上。这块碑记载了刘氏羌人曾参与廓尔喀之役。曾晓梅认为,这佐证了明清羌人为稳定羌区政治、遏制本地区劫掠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它与茂县的刘氏第七代“刘正祥碑”互为印证。

4年来,除四川外,课题组还到陕西、山西、甘肃、青海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那些石刻大都在深山老林,有的已毁坏消失,需从原有资料上剔除。”曾晓梅说。

最终,课题组共收录了390余通石刻文献,编撰形成《羌族石刻文献集成》于2015年出版。

已故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教授毛远明认为,这本著作上自汉代,下迄民国,跨越2000多年,为羌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具有通代意义的实证材料。首次全面系统搜集整理280万字填补历史研究空白众多评委专家认为《羌族石刻文献集成》“首次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与深入研究羌族汉文石刻”。

课题中的考证涉及羌族姓氏、种落、宗教、风俗、历史等方方面面。关于姓氏名号、世系谱牒等内容更是首次被发现,填补了羌族史研究的空白。例如,刘氏百代兴隆碑记载了清朝嘉庆八年之前,刘氏家族及其妻女共九代人的名字。这些名字呈现出明显的父子连名、汉姓羌名等特征,可以看出清代羌族的命名制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这在以往的研究中从未提及。

这项课题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2008年,曾晓梅是阿坝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副研究员。工作之余,一处有关于羌族汉文石刻的记录让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12”汶川特大地震来临,曾晓梅与同事冒着余震危险将文史资料和电脑硬盘从宿舍中“抢救”出来,将40万册图书搬上大卡车。灾后重建的三年中,曾晓梅完成了《羌族研究文献资料索引》《碑刻文献论著叙录》等成果,并申请到了教育部课题——“羌族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

来源: 四川日报
终审:罗一洋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