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5):苍茫横断山 l 一座山脉 两条走廊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30 15:51:08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自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将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某大型国企高管王怀林先生的《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苍 茫 横 断 山

一座山脉 两条走廊

从成都平原西望,总能看见一座苍色的山岚横亘于天际,驱车从雅安、都江堰前行,道路开始蜿蜒,山体逐渐增大,不觉已是置身横断山中了。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是一个异常独特的地理单元。

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的浩大青藏高原,由于古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在其东缘因扭曲形成了众多南北走向的山系,并相间发育出知名的河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横断山脉。靠近成都平原,有岷山山脉和岷江;邛崃山脉(主峰为四姑娘山)和大渡河;大雪山脉(主峰为贡嘎山)和雅砻江;云岭—沙鲁里山和金沙江;芒康山和澜沧江;他念他翁山和怒江。这些河流犹如一把把利剑,在崇山峻岭之中开辟出一道道急骤下切的深沟峡谷,从而形成该地区最具特点的地貌形态——即主要呈南北纵列的山系与无数深沟峡谷。

横断山峡谷(作者 供图)

青藏高原的地势同时又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它在东西方向上由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逐步下降。以上两大地理特征,导致这一地区的古代族群自古以来南来北往,东西交错,频繁迁徙,成为一个熙熙攘攘的民族大走廊。这一“走廊”不仅为古代族群的迁徙提供了天然通道,也为这些南下北上、西来东往的族群在此融合、分化和停留以及保留许多人类文化演进的“活化石”,提供了良好环境。

青藏高原(图片来自网络)

该区域由于山形走向复杂,气候条件既受纬度水平线影响,又受海拔垂直地带性控制(一般海拔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山地坡向(阳山阴山日照气温差距较大)和河流下游暖湿气流影响(雪线和森林分布因此不同)的差异,使得这一地区气候复杂,生产生活条件多样,加之由高原发育的河流在此进入青年期,河谷深切,交通不便,因此不仅成为战乱避难所和族群孵化器,也由此孕育出万千自然和人文风光。

青藏高原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图片来自网络)

以时下的行政区划表现,横断山东界在四川汶川—都江堰—泸定—盐源一线以西;西界在西藏类乌齐—察隅—云南腾冲以东;北界在青海囊谦—色达—玛曲—南坪附近;以南则截止在云南龙陵、丽江一带。总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面积的近五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该范围内,目前包括的行政建制地方大概有: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及武都地区所辖部分地县;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海南、玉树藏族自治州所辖部分地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攀枝花市以及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所辖部分县乡;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各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及腾冲、宝山、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川、昭通所辖部分县。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中国古羌城(图片来自网络)

以今日的眼光看来,这一自成一体的独特地理单元形成的天然“走廊”,由于河谷深切,高山雄峙,地貌复杂,不仅造就了举世罕见的自然景观:如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冰川公园海螺沟、蜀山之王贡嘎山、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三江并流等,由于高山阻隔,交通不便,客观上也使这里的生态历经数万年而保留了古老的原始形态。加之这一地区独特的地貌和立体气候,使这里成了世界有名的“动植物宝库”“南北动物走廊”和“物种中心”,而且森林覆盖面极广,成为我国几大主要林区之一,在当今工业文明肆无忌惮的侵蚀下,这里成了一个动植物的天堂和乐土,是一个无论规模和丰度都世所罕见的天然“自然博物馆”。

九寨沟诺日朗瀑布(图片来源:阿坝旅游网)

更为重要的是,其灿烂夺目、底蕴深厚、神秘奇特的历史文化极为丰富:这里不仅有数十个民族杂处,几十种语言并存,还包括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三岩戈巴的父系氏族到扎坝走婚大峡谷、泸沽湖摩梭人的母系氏族遗存等多种人类社会演化形态,以及多种宗教并存和绚丽多姿的服饰、饮食、建筑、人生礼俗文化。在这里,不仅产生了羌族、藏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等众多民族,汉文化、氐羌文化、百越文化、百濮文化相互融合,也在此形成了有本土特点的藏文化、彝文化、汉文化和纳西东巴文化等。

傈僳族(转山虎 摄,图片来自网络)

对横断山民族走廊地区(以下简称走廊)的称呼,19世纪的英国人戴维斯曾形象地称作“印度与扬子江之间的锁链”,国内则有“氐羌走廊”“汉藏走廊”“川西民族走廊”“藏彝走廊”“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等多种称呼,从不同角度概括其特点。对其中众多族群的来源、演变,以及表现出的丰富形态和典型意义,有人将其概括为“石棺葬文化带”“牦牛文化带”“笃苯文化带”“母系文化带”“猪膘文化带”“重屋文化带”“藏缅语多元文化带”等,并因此成为一个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神秘奇特的“人类学宝库”。

丹巴嘉绒藏族美女(图片来自网络)

对这一地区资源的价值,《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先生在实地考查后禁不住脱口而出:如果世界遗产继续忽视像贡嘎山或丹巴的民居和碉楼群这样一些地方,我们怎么能说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地方”和“最好中的最好”呢?

丹巴甲居藏寨(图片来源:“天路旅行”搜狐号)

丹巴藏寨碉楼群(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走廊的研究现状,由于史料的缺乏和考古学的局限,目前尚存在诸多不足:从族源上侧重南北交流而忽视东西沟通及本土文化的研究,如占主导地位的北来“泛羌说”;从时间上侧重吐蕃以后及近代研究,忽视史前及当代面临的课题;从方法上侧重个体族群研究,忽视各族群的联系、演变及现代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随着研究深度和史料的增加,如敦煌古藏文写卷材料的运用,以及考古学的最新进展,如营盘山考古发掘及蜀文化脉络的逐渐清晰,我们已能从更广阔的时空和更科学的方法来把握这一文化的总体面貌。当然,要能使之更加清晰,尚需人类学家更艰辛的田野调查和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

岷江东南岸三级阶地上的营盘山遗址(茂县羌族博物馆供图,图片来源:新华网)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某大型国企高管,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