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纪实】疫情面前邻里情│申福建‖疫情下的老师们│何卡林

作者:申福建 何卡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30 21:18:17 浏览次数: 【字体:

疫情面前邻里情

申福建

立体的交通,发达的网络,打破时空界限,天涯变咫尺,但因防范之心过重,人们少与邻居交往,对门视户不相识,咫尺变天涯,中国正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我住在市教育局原宿舍,仅仅是一个小院,算不上小区。原来,小院住的都是同事,知根知底,哪家娃娃高考,哪家有人生病,互相关心问候,人情味浓浓的。时光无情,带走一个又一个老同志;新城崛起,一家又一家乔迁新居。或出售,或出租,经常搬进搬出,老住户所剩无几。老住户有老住户的习惯,新住户有新住户的生活,比邻而居,互不往来,邻居仅仅是一个时空概念。

“9·8”疫情袭来,小院所在的甘泉寺社区成了高风险区,全员居家隔离。疫情怎么防控?生活物资怎么办?在心里盘算,网上查询,咨询朋友,却从没想到找邻居商量。社区统筹考虑,指派住在小院大门外社区办公室楼下的老李当小院楼长,老李开始不愿意,但想到小院的人熟、情况也了解,还是答应了。马上建立微信群,把小院的人拉入群中,通过自愿报名征集志愿者,和机关下沉志愿者一起做好小院的防疫工作,小院居民马上有了“主心骨”。

小廖,活泼聪慧,负责物资购买。她在群里发公告,登记、收费、统计,一气呵成。待肉包、菜包到了,群里喊几声,大家有序领取,有不方便的老年人,小廖请年轻人帮忙送到家。需要买药的、买米的,通过社区协调,尽量满足。想买烟的、买矿泉水的、买酒的.......小廖摇摇头,“请理解哈,只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其余的暂时克服到。”

小肖,一个开网约车的小帅哥,静默就是歇业,但他心态平和,主动争当志愿者,“反正耍起恼火,当志愿者还好过些”。守路口,不分白天黑夜,直到被要求足不出户。大门被封,小院消毒怎么办?小肖主动请缨,每天穿好防护服,把庭院、楼道消杀一遍,不留下一点空白。

门卫周保安,新冠病毒把他和小院的命运绑在了一起。本该9月9日早上8点交班,可张保安住在河对面,过不来,周保安只有连续当班。没有任何准备,吃饭怎么办?楼长老李给他送一日三餐,院子里的居民给他送来水果、粑粑饼饼,后来内江七中的食堂每天给他送饭菜,总算挺了过来。周保安严格打表,不能出去的坚决不放行,轻言细语进行劝导,“出去咋子嘛,惹起病毒了麻烦得很。等几天解封了,随便出去。”大家一听,是这个理。

每天清晨,楼长老李都在在群里喊,“起床了,查核酸的来了。”常常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大家自觉点,不要出门。”“我们社区降为中风险区了,再坚持几天。”保洁工进不了院子,看到满院坝的落叶,老李拿起扫帚,“看嘛,要下雨了,渥烂了要跶筋斗”。小院人马上跟进,从此,每隔一天,微信群就会喊,“戴好口罩,打扫院子,自愿报名,前四名入选,各扫一块,保持距离。”好多人为没有报上名懊恼,留下言,“我今天就把下次的名报起哈!”

微信群成了信息群、交流群、互助群。看到疫情防控信息和要求,及时转发,立马有人回应,“要得,守规矩。”“核酸必须查,否则,一人出问题,牵连全院子。”“快了,我们也要解封了”......看到有小区遭了火灾,立马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火不离人哦”......有人询问,“我米吃完了,可不可以买?”“我油没有了,有卖的没得?”......马上有邻居发言,“我屋还有米,匀一袋给你。”“我屋有油,来倒一瓶”......一个单元的五楼住户突然发现主管漏水,在群里喊开了,可没有材料,外面的师傅进不来,底楼又有新生儿,随时需要用水,怎么办?通过协商,决定关掉单元总闸,固定时间打开,临时需要再说,问题迎刃而解。杨大爷用的老年机,第一次就没订上菜,看着送来的新鲜蔬菜,他有点茫然,“我没得智能手机,朗楷办呢?”一个邻居马上说,“我定了两份,您拿一份去,下一次要订啥子您说,我帮您定。”这下,杨大爷再也不担心菜的问题了。

争论不可避免。一个大妈害怕被骗,在群里询问,上门登记的是不是骗子?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大门紧闭,除了社区干部和志愿者,谁进得来?忙得脚不沾地的楼长老李表示,外面的人进不来,大家要相信人。对于这时有无骗子、该不该防备这件事,群里发生了激烈争论,有人甚至说出过激的话,其实,都是好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劝解,很快,误会消除,烟消云散。

整个甘泉寺社区,今天,也就是9月28日18时降为低风险区。“小院快解封了!”群里一片欢腾,“我要去采购,再封几天,就只有啃冰箱了。”“好想吃火锅,嘴巴淡得没有味了。”“我要回老家去,几十头猪还是邻居帮忙喂起的”......其实,低风险区和自由行走可能还有距离,但小院人已满怀憧憬,但也有人提醒,“我们要按规定来,如果疫情出现反复,那就更麻烦了。”“听政府的,守住小院的健康色”......

回顾疫情防控二十天的点点滴滴,每个人都忘不了这份人间大爱、小院温暖和邻里关爱,大家在群里把说过的感谢话又说了一遍,感谢党委政府、感谢社区、感谢群主、感谢志愿者、感谢医生,感谢所有为小院防疫作出奉献的人们。

新冠疫情是一场灾难,但在灾难面前小院人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心门,心聚到了一起,力聚到了一起。我相信,人们的心门不会再关闭,小院的微信群不会再解散,因为通过疫情防控,人们知道,一个小院就是一个大家庭,“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不会过时。

疫情下的老师们

何卡林

“七栋的,下楼做核酸了!”这声音每天凌晨五点便从我窗外传来,清脆,响亮;宜宾暴发疫情以来,天天如此。

喊话的是一群志愿者,部分是学校老师,黄芹就是其中的一位,来自叙州区育才中学,住在6栋,与我是邻居。她的爱人是汉王山监狱的干警,被隔离在监区坚守岗位;大女儿在市一中读书,因学校发现感染者,也被集中隔离了;只有5岁的小女儿在身边。黄芹是一位热心人,小区静态管理后,就报名当了一名志愿者。这些天来,她除为抗疫尽一份义务外,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本职工作——配合上网课,以及对所带班的学生进行隔空管理上。

所谓网课,就是由十几年前的“空中课堂”演变而来的一种线上教育方式。网课的形式多样,可一对一,也可上大课;上大课就是把每节课的时间上分为两段,前半段由老师配合多媒体讲某一学科的课程,同年级的学生共同享用,后半段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各班老师抽作业点评。关闭在家中的学生,在学校约定的时间里,只要在家链接上电脑、平板、手机或电视,就能学习。这招是疫情条件下没办法的办法,只要学生自觉配合,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杨森文、沈念雨夫妇都是高县硕勋中学的教师志愿者。每天凌晨4点过,他俩便匆匆起床,简单地吃点早餐后,就将3岁的女儿送到二姨婆家中。电瓶车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女儿又睡着了,年轻的妈妈对爱人说:“开稳一点,不要惊醒了孩子。”她将熟睡的宝贝小心翼翼地交给二姨婆后,眼中的泪水还转动着,又义无反顾地消失在了空旷无人的夜色中。杨森文赶到迎祥苑核酸采集点,穿上全副武装的“大白”衣服,开始扫码录入信息;而同一时间,在盛世龙都的沈念雨也开始了同样的工作。他们不停地用手机扫码、反复核实信息,从6点到中午12点,一人录入信息近两千条,并确保了条条准确无误。中午短暂的吃饭时间,作为班主任的沈念羽,还要向学生安排线上学习任务。稍事休息,他们又各自转场到了别的核酸采集点,继续扫码录入信息。

高县沙河实验小学地处乡镇。疫情暴发以来,街区和村组的核酸采集点多面广,道路街口需要把控,人手告急。在这危难之际,沙小的老师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在第一时间里,就有98人报名成为志愿者。他们除部分奔赴县城支援外,更多的是留在当地,在镇政府、社区的统一指挥下抗疫。老师们往往5点出发,走街串巷,帮着社区维持秩序,核实往来人员,给困难的居民送物上门。经过县上核酸采集信息录入培训的,则分赴12个村(社区)核酸采集点,全副武装地顶着录入信息,或脚踏泥泞走村入户,为行动不便的居民采集核酸。有时在32℃的高温下,六七个小时来不及喝一口水,上一次厕所;尽管雾气遮住面罩,汗水湿透衣衫,双手浸起皱纹,但没有一人叫苦,实在累极了,缓一口气后,又继续工作!从洁白的防护服上,我看到了他们的名字:吕延德、谢维、雷敏、涂小秋、温成旭……他们是活跃在高县221个核酸采集点中,1200多名教师志愿者中的一部分。

石蕴玉而山辉,人怀德则心仁。平日里,老师们无私奉献,诲人不倦,辛勤播撒知识的种子;疫情下,他们逆向而行,冲锋在前,用责任和担当,为学生竖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感谢你,疫情下的老师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申福建(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何卡林(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 海外版》《工人日报》《中国旅游报》《四川文学》《海燕》《华西都市报》《四川作家报》等报刊)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