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 11:31:53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刘大如‖红旗不倒 浴血川滇黔
——记兴文党史人物刘复初

作者:刘大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9 14:39:58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红旗不倒 浴血川滇黔

——记兴文党史人物刘复初

刘大如

1910年10月1日,在古宋城的同泰殿,刘氏家族长房第四子刘国符的宅院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给已经开始凋敝的刘家带来几分喜气,刘国符大喜之际为儿子取名刘复初。刘复初未满周岁,母亲产后染疾而亡;3年之后,父亲也抑郁而死,扔下不满4岁的刘复初和后妻生的儿子,留下可收10石稻谷的水田和两间破旧的青砖瓦房。

刘复初有着苦难的童年,又特具反抗精神。他从小就干家务,站在木凳上煮饭、带弟弟,稍不顺眼,就遭继母毒打。5岁时,他就敢从锁着的屋子里,抠掉门槛下砖缝里的泥再取掉砖,从门槛钻出来享受自由。6岁时,据理力争,获得上私塾的权利。7岁时,被继母打发到她娘家乡下去放牛,有了一片相对自由的天地,得到一个喻姓私塾老师的喜爱,一有空闲就到那里去读书听课。10岁,去银矿坪三叔祖刘小石家,白天放猪,晚上就和叔叔刘国烈一起看书识字。后来姑父喜欢他的聪明和刚强,带他到麒麟沟,在卜蔓小学读三年级。14岁那年,他以初小三年级的资格考上古宋县立高等小学。就这样,刘复初终于结束了流浪和草根的求学方式。

与继母早已断绝关系的刘复初,将分得的3石田租作生活用,住到三伯母家。三伯母是寡妇,家境贫寒,但很喜欢他,照顾他的衣食住行。每天晚上,伴着油灯,三伯母纳鞋底,他则如饥似渴地学习。除了学习,他最爱的是体育运动,单杠玩得极漂亮。有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同班同学王宏昌,仗着哥哥是古宋区的团总,在学校横行霸道。一次,在争抢玩单杠的时候,打了刘复初一顿。挨打后的刘复初,不动声色,等到第二天傍晚放学时,叫住王宏昌去学校后边一片竹林。他嗖地拔出一把匕首,在对方腿上划下一道长长的血痕,王宏昌嚎叫不已。他晃动匕首,一字一句地说:“听着,今天这一刀,是让你认识一下我刘复初。从今以后,第一,不准欺负低班同学;第二,不准欺负穷人家同学;第三,今天的事不准向任何人讲,包括你的父母。”果然,王宏昌再也不敢欺负同学了。但事情最终还是传到他哥哥耳朵里,派人去学校,限令开除刘复初。学校里的一些老师如秦镜淮,喜欢他这种刚直不阿、不畏强暴的行为,为之说情,最后,学校采取折中办法,记大过一次,打50大鞭。那天,全校师生集中在操场上,观看对刘复初的惩罚。学监见杂役不肯用力抽打,夺过竹鞭朝刘复初狠抽。刘复初翻身而起,捡起一块石头砸向学监的脚背,面对抱着脚痛得直叫的学监,冷冷地丢下一句话:我刘复初主动退学。

毕业于北大的同盟会早期会员秦镜淮,第二天就推荐刘复初到古宋模范小学上学。经过那场风波,他与秦镜淮的关系更加亲近,常常登门拜访。秦镜淮翻出他侄子秦青川寄回的书籍和写的诗文,让刘复初看,给他介绍当今社会的现状和外面的世界。在模范小学的两年中,北师大毕业的方介培校长将新思想、新观念带进校园。他也接触到《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1926年,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5月9日,北洋军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全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远在川南的偏僻小县城古宋,模范小学联合十几所小学,组织“五·九”国耻纪念日游行集会,有2000多人参加,15岁的刘复初担任学生总指挥,显示出他的组织能力。

1929年,刘复初考入古宋新诞生的第一所中学,学校成立学联,他担任学联宣传处长。后来,由于没有生活费和学费来源,不得不辍学。很多年以后,他在《我的传略》中写道:“我很羡慕同龄的孩子能在校念书,学得知识。所以常请亲友教我学习小学课本。我11岁强烈要求上学,遭到继母毒打,全身被打伤。后在外婆和叔祖、姑父、伯母的帮助下,达到了求学目的。从此,我决心勤奋学习,常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鞭策自己。除完成学校教授的功课外,还选读一些古文,并乐意阅读进步书刊。我在高小念书时,学期考试常因列在前名而受奖。这对我上学能有点补助。但升入中学后,一切费用更难解决,因而被迫中途辍学,自谋生路。以上不幸遭遇,使我认识到为何富绅子女能继续升学,贫穷的孩子却不能上学,为何对地主官僚的压迫剥削,劳苦民众敢怒不敢言,因此我对旧社会极为愤怒,急欲打倒它,去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1928年春,刘复初刚满17岁,和刘华炯商量去投考贵州赤水崇武学校,练兵习武,不受欺负。刚学习两个月,患病又回到古宋。这年冬天,秦青川回来了,刘复初在同学的介绍下认识了秦青川。秦青川热情地向他介绍世界和中国的革命形势,还把珍藏的《共产党宣言》送给他。

1929年,从泸州川南师范毕业的任晋侯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到银矿坪一带去发动群众,特别是苗族群众,能有一支自己的武装,建立一个革命联络点。他后来才知道,当时的任晋侯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自己是他负责培养的入党对象。

刘复初上了银矿坪,三叔祖出钱办起了烧酒坊。他有文化又聪明,很快掌握了酿酒工艺。当时,苗族民众很苦。每当有苗族群众来买酒,他总是不忙着打酒,留着坐一会,有时还弄一碟咸菜陪他们喝一杯,趁机讲一些革命的道理,很快就交了许多苗族朋友。不久,他成立“苗族协会”,通过协会活动,又在贫苦的苗族青年中发现一批有头脑、有魄力的苗子,进一步发展为“红军之友社”的会员。刘复初在苗族群众中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后来在1943年5月,中央博物院的芮逸夫先生到川南作苗族研究,古宋县长李×还心有余悸地介绍说:“古宋在民国24年,共党经过之前有刘复初者幸,曾煽惑苗民,响应共党。”

1930年冬,引起国民党当局注意的刘复初离开银矿坪。新任古宋南区民团大队长罗光宗听说老同学刘复初回到古宋,知道他在崇武学校学过军事,便登门拜访,力邀他出任南区民团的督练长,帮助训练民团。他和任晋侯商量,要趁此机会在民团中发展“红军之友社”会员,掌握民团武装。刘复初认真训练,在一次东、南、西、北4个区民团训练比赛中,南区民团获第一,罗光宗升职,推荐刘复初担任南区民团大队长。他抓紧时机,在南区民团中,将中队长郭平安、叶怀君、杨泽久等6个小队长共20多人发展为“红军之友社”会员。

1931年末,因敌人对刘复初的活动和身份产生怀疑,他离开民团,重回银矿坪。1932年春节,任晋侯、文功奎作介绍人,刘复初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初,中共宋(古宋)兴(兴文)特支建立。夏天,刘复初被增补为委员。1933年7月,刘复初任特支书记。1935年春,根据省委和泸县中心县委指示,加强农村工作,建立游击队。宋兴特支在年关斗争的基础上,在灾情较重、群众基础较好的古宋南区和兴文富安一带,领导开展春荒斗争,发动缺粮断炊的农民为生存而斗争,散发《饥民们,起来》《吃大户宣言》等传单。向地主借口粮、借谷种,进而到土豪劣绅家“吃大户”,破仓分粮。

1934年冬,刘复初化装到兴文5村,召开有特支成员杨泽久、郭平安参加的会议,确定游击队骨干成员名单。不久,在洛柏林,一支有50人的宋兴游击队正式成立,郭平安任队长,杨泽久任指导员,刘复初兼任政委。游击队只有郭平安从民团带出来的一支长枪和王绍章赠送给刘复初的一支手枪。

1935年2月,游击队成立后,刘复初提出去银矿坪打土豪,那里有好枪和子弹,还有粮食财物。他说,我的三叔祖刘小石是地主,我们闹革命,是为穷人弟兄报仇,不能怀有私人情感。他和郭平安领着游击队深夜来到银矿坪,攻进刘小石家,拿下碉堡,缴获10多支枪、子弹数百发,还有火药枪等武器及财物,壮大了游击队武装,开始他人生征途新的武装斗争。

1935年2月,为牵制敌军,配合主力红军长征,收留和保护伤病员,创建新的敌后根据地,中央决定建立直属中央领导的川南特委,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

2月的一天,当川南游击纵队从威信经叙永,来到兴文县的建武城,听到消息的刘复初步行赶到建武,他举着火把在黑夜里找到红军,见到徐策、余泽鸿等领导,提出他的游击队要加入红军,一起战斗。经研究后,宋兴特支领导的这支游击队改称为“红军川南游击支队”,暂留川南,配合纵队行动。

刘复初带领游击支队,在川南一带活动,不断打击敌人,壮大自己,积累武装斗争经验。有几件事很有影响。

红鱼的金璲找到刘复初,要求参加红军游击队,刘复初为了考验这位大地主家庭出身的四少爷,提出向他家“借枪”。金璲慨然应允,与刘复初定下计划,回家后由姐姐帮助,将团丁灌醉,开门让游击队进庄院,“借”到了金家的枪弹,他也叛逆家庭,当了游击队的侦察参谋,后来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孤胆英雄。

此事过后不久,游击队在某处宿营时突遭袭击,刘复初要大家不要慌乱,子弹上膛,等敌人靠近了听命令再一齐开枪,沉着应战。当敌人靠近时,刘复初一声令下,密集的火力射向敌人,把敌人打晕了。保安团原以为游击队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谁知道如此训练有素。激烈的枪声过后,又是震天动地的冲杀声,保安团一溃千里、纷纷逃命。都说刘复初打仗厉害,游击队员们更信服他了。

1935年春天,兴文5村正逢场,很热闹。游击队突然杀出,首先占领场口的区公所,缴了团丁的械。再到街上抓住一个税官,当场公审,发动群众控诉,对那为虎作伥欺压百性的税官执行枪决,群众拍手称快。刘复初惩罚税官的事很快传遍四乡,一时间,那些差兵衙役团丁有所收敛,甚至有的赌咒时会说“如果不是这样,让我碰上刘复初”。

1935年9月,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当时已更名为川滇黔边游击纵队)在司令员王逸涛叛变、政委徐策等领导牺牲的不利局面下来到博望山(今僰王山),通知刘复初归队。根据刘复初半年游击战争的突出表现和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合队后刘复初担任了纵队的参谋长,川南游击支队编为纵队的第三支队。

博望山合队后,红军纵队实力得到增强,特别是刘复初带来的人虽不多,但既能战斗又熟悉地形民情,弥补了原红军纵队清一色外省口音容易暴露的缺陷。纵队继续主动出击,攻打敌军,摧毁伪政权,扩大游击区。在川滇黔边20多个县市,打掉数十个区乡公所,在四川古佛台伏击李品三部,巧取叙蓬溪,闪击兰田坝威胁泸州,进击贵州赤水县、赫章县,袭扰云南镇雄县,奔袭毕节燕子口,打下川南门户筠连县城……纵队一度发展到上千人。但是,由于纵队孤军深入敌后,敌强我弱,战斗频繁,长期战斗伤亡增多,后勤无保障,兵源得不到补充;加之因红军纵队的节节胜利,引来敌人的第二次三省会剿。到1935年11月末,红军纵队已锐减到100多人。

此时,在长宁贾家湾召开特委会,决定将纵队分成两队行动。一队由余泽鸿、刘干臣、刘复初率领留在川南活动;一队由龙厚生、黄虎山率领在川滇黔边区活动。12月分队后,龙厚生、黄虎山带队在仙峰遭受伏击被打散,被俘人员中有人暴露了纵队行踪,遭敌军尾追余泽鸿部,余泽鸿不幸在碗厂坡牺牲。司令员刘干臣留在踏水桥老乡家养伤,也被敌人杀害。刘复初率领剩余17人上连天山休整。

连天山山高林密,跨兴文、江安2县。闻讯而至的敌人天天搜山不止,希冀于此地将“共匪”彻底铲除。刘复初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与敌人周旋,饥寒交迫,餐风露宿,与17勇士,硬是坚持了一个多月,躲过敌人的搜捕,保住了革命的火种,让红旗不倒。

1936年1月,敌人撤兵后,刘复初下山重拾旧部,再次树起红军川滇黔边游击纵队大旗。龙厚生、黄虎山及被打散的队员陆续归队,又在游击区动员有党悟的青年参加游击纵队,很快发展到200多人继续战斗。

1936年2月,在兴文洛柏林召开特委扩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建立新的川滇黔边区特委,刘复初任特委书记和纵队政委(后又任司令员),另两位特委成员龙厚生、李青云分任纵队司令员、特派员。

自从刘复初担任特委领导后,他审时度势,结合实际,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这时,原中央红军组成的纵队,大部分干部战士已壮烈牺牲,新增人员差不多都是当地人。在四川旧档案里有这样的文字:“兴文共匪遍地都是,平时是农,战时是匪,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很难剿灭。”而且,更注重统一战线和联合斗争,开展少数民族工作,加强对绿林队伍的团结和改造,加强对敌军的分化,鼓动他们起义,参加到红军队伍中来。这期间,有阮俊臣和黔军陶树清部起义,与纵队会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抗日先遣队”,队伍发展到上千人;有川军一个连在珙县底洞铺起义,携枪110余支、迫击炮3门投奔红军纵队。他们高举红军战旗,战斗在川滇黔边。在兴文毓秀乡的大庙,击败珙县县长刘治国率领的200多团丁的围剿,毙敌17人,伤数十人,俘虏50余人,缴获枪支80余支,子弹千余发;于黔边燕子口击溃杨森部一个营;在江安三羊坪击败李品山保安大队,差一点活捉李品山。他布下贵州支队、云南支队、川南支队的“局”,使红军游击队这面战旗一直飘扬到1947年,一直深藏在记忆中。

刘复初在川滇黔边打了多少仗?刘复初有多厉害?从另一个方面去寻觅,可能会展现一个真实的刘复初。

《新蜀报》曾有几次报道:

1.民国25年1月22日2版  余匪残部窜兴文博望山  冷饬属区各县派队协剿(成都20日午后九日发专电)

余匪残部八九十人窜至兴文属博望山,冷熏南已饬属区各县派队协剿。

2.民国25年3月29日(星期日)3版  刘复初匪部百余扰江安南乡  保安队与匪缴战三羊坪

此间保安第二大队长李品山,前据报县南发现匪踪,当带队到南乡防堵,兹据保安大队按梅桥转李氏电话,谓已在南乡三羊坪与匪部百余人(匪首为刘复初)接触,战至烈,盼星夜调留守城之保安五中队黄队长瑞卿,飞驰增援。保安队于午后两点,已调队星驰往援击云。

3.民国25年3月31日(星期二)  刘复初股匪经江安团队痛击退兴文(江安通讯)

此间保安第一团第二大队长李品山,率部与刘复初股匪战于县南乡三羊坪。兹据探悉是役匪方战死三名 ,团队则阵亡鲁班长国梁一名。现匪退兴文大山中,鲁柩不日运城办追悼会。

4.民国25年7月6日2版  刘复初股匪  省府电滇黔两省会是剿(中央社)

刘复初匪伙同贵州盐防军毛团约千余人,窜扰叙南六县,并通贴反动标语,其主力在洛表及云南边境大雪山一带。省府刘主席以该匪肆行猖獗,为患地方,特电滇黔两省主席即日派队驰赴匪区,实施三省“会剿”。并一面令饬第六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冷熏南严密兜剿务绝根株云。

 5.《四川月报》民国25年7月份第9卷第1期  川滇黔三省“会剿”共匪

刘匪复初伙同黔叛兵共约千余人,并有机枪、迫击炮等,在珙县及黔边境之四云山一带肆扰,刻正由川滇黔三省出师会剿云。

6.《四川月报》民国25年10月份第9卷第4期  共匪杂讯  刘复初部逃窜滇边

刘匪复初约有匪徒100余人,手枪80余支。前经滇军柳旅痛击,9月初遂复回古宋、兴文、叙永3县交界之五村、大坝等地。又与著名之土匪阮俊臣、赵文海等合股后又窜入珙县境周家沟等地。经珙县刘治国县长率队进剿,始将匪部驱到滇属威信等地,叙南六属稍保平安。然而根株未尽,后患仍未断绝也。

从当时报刊所载之文,不难看出,刘复初于川滇黔边影响之巨、名头之大,亦成为敌人心腹之患。更有甚者,刘复初早已到达延安的民国28年(1939)1月6日,宜宾专员余逸慧给高县分会辑捕刘复初等的密电称:“一,据报共匪首刘复初、余泽华、殷禄才、汪连成等近潜伏川滇黔边区活动……大肆宣传匪势力,并购枪弹,准备待机暴动等情。二,查刘复初等确为久经未获巨匪,今等潜伏于川滇黔边区活动。希根据线索会同有关单位严密侦办,务其辑捕归案,以靖地方而灭匪焰。”

1936年12月,刘复初因长期转战,过度疲劳,身患疟疾,留在川滇交界的大雪山休养,不幸被敌包围抓捕。而随着龙厚生、李青云、李桂红、甘棠等在水田寨牺牲和被俘,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游击纵队基本失败,只余下3支地方游击队伍还在继续战斗。

被捕后的刘复初被关押在泸县监狱。在狱中,他受住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坚贞不屈。1937年国共合作,被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保释出狱。在武汉,他向组织汇报川滇黔边开展游击斗争情况,提出仍回川滇黔边,继续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根据地。1938年1月,他奉命返回川南,因敌情复杂,怕出意外,让他停止了此次行动。

1938年,刘复初到了延安,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兼陕北公学民族部政治教员,任过边区政府视察团副团长。1946年6月奉调东北,任中共呼盟工委委员、满州里市工作队队长。1947年3月,任满州里市第一任市长,1948年兼市委书记。1953年11月,任中共内蒙东部区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1956年1月,任内蒙畜牧兽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1958年11月,创建内蒙林学院,任党委书记、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1978年12月,获得平反,恢复党籍,恢复原行政级别。1979年5月,林学院恢复,任党委书记、院长。1984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

虽然刘复初1938年就离开川南,远在陕北和内蒙,但他心系生他养他的这片故土,难忘浴血奋战的川滇黔边,丢不下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无数战友。这片土地铸就了他的魂,铸就了他的传奇人生。延安时期,他曾两次向党组织和中央领导提出,愿重返川南,再立战旗。直到1979年,已经69岁的他才重新踏上这片土地。当年10月,他和妻子罗为群、儿子刘怀北首站到兴文,依次到叙永、云南威信。我有幸陪同他到了叙永和威信。在威信,他去了两合岩、长官司,在这些战斗过的地方,他瘦高的身材在寒风中挺立。他遥望着,眼里放射出光芒,似乎又听到当年的枪炮声,看到战火硝烟中倒下的战友;仿佛又挥着枪、舞着战旗,指挥着红军游击队奋力拼杀。当时,谁也没惊动他,在那里站立的,是一尊凝固的雕像。

在这几个县的座谈会上,他每次都满含深情地讲述着当年的铁马金戈,英勇奋战。他一直坚持,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对他亲手发展的红军川南支队、云南支队被埋没了的历史要正名,金璲、殷禄才是红军烈士,不能让国民党强加于他们头上的罪名到今天还让他们的后人遭受耻辱。

1982年9月,他再次回乡,参加叙永县党史会议。

1983年10月,应中共中央党史办邀请,他参加在成都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斗争史》第一次三省协作会。

1984年9月,他参加中共中央党史办在遵义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斗争史》第二次三省协作会议,并借机回家乡,向全县县级机关职工作《发扬红军传统,建设兴文山区》的报告。

1985年6月,他参加中共中央党史办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斗争史》南京审稿会。

1996年春天,他再次回兴文,建议修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纪念碑(后改名为川南游击纵队纪念碑)。10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他饱含深情撰写的《长征史诗中的壮丽篇章——忆红军川南游击纵队》。

他还在1983年为建武碑林题诗:

丹心映建武,碧血染玉屏;

红军精神在,发奋振中华。

1984年他又为建武“革命烈士纪念碑”撰写诗句:

秋风千里频回头,重识当年旧战场;

捍卫红军洒热血,建武人民悼国殇。

他的心、他的情,始终离不开这片热土。他家的墙壁上,始终挂着他自撰的诗句:“少壮揭竿起,烽火卷川南。孤军洒热血,豪气吞凶顽。”

2000年9月26日,刘复初因病逝世,享年90岁。


作者简介

刘大如,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兴文县作家协会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196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先后在报刊发表作品近百篇。出版《石海洞乡》(合著,1983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纪实文学《大山的呼唤》(2011年)、长篇小说《不灭的山魂》(2015年)。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