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 11:31:53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邱金国‖红色娃儿书

作者:邱金国 来源:古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发布时间:2021-05-26 10:59:14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征文启事:四川省地方志办等五部门联合开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活动

投稿邮箱: 421551703@qq.com

截稿时间:2021年6月30日

主办单位将根据作品征集情况,组织省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集中评审,分文字作品、影像故事2类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川观新闻将为本次作品征集活动作宣传推广,搭建线上主题展区,面向全省千万用户展示优秀作品。《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将择优刊发征集作品,所有获奖作品将结集公开出版;川观新闻、四川机关党建网、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天府新青年”微信公众号、“四川共青团”官方微博等平台将择优宣传推广获奖作品。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24cd541f71884c3eb80f099a47f483f3.jpeg


红色娃儿书

邱金国

娃儿书,又名连环画或小人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的人都对它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曾经的街头书摊和新华书店、文化馆是我童年的最爱,这些地方伴随着我成长。

记忆深处的70年代初,我常去家斜对面邵家书摊看书。一张门板和屋里墙壁上放着和挂满了各类娃儿书,只要给上一分钱,就能租上一本娃儿书坐下来或带回家去看。那时看娃儿书对我来说是件囫囵吞枣的事(我还不识字),但书中精美的绘图还是让我津津有味,不断地翻来覆去看着,如身上没钱就只能是东翻一哈儿又西翻一哈儿的命。有时那位摆书摊的嬢嬢见你没钱,也会不奉人情地吼你两大声:“小娃儿些,回家克了,不要乱翻,翻皱了要你赔哦!”这时我们只好扫兴地离开。

上小学后,多少认识了一些字,我才基本能看懂娃儿书上的内容。于是每逢星期天,便早早地去县文化馆那颇为古老的木瓦结构图书室翻看免费的娃儿书;一直到中午要下班,工作人员连催好几次也不愿离开。自此,我成了文化馆的“常客”,与里边的王馆长和黄嬢嬢成了“熟人”,有时他们有事还要委托我照看一下图书室。

那时能拥有一本散发着油墨香的新娃儿书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许多小伙伴都会来“巴结”你。为了饱眼福,你叫他们往西他们就不会往东,我也因此而成为他们的“老大”。当然,有时书也是不能轻易乱借的。为防止损坏或借了不还,我们往往会在书的扉页上写上一些顺口溜,如:“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若不还,全家死完”和“损坏照价赔偿”等警示语。

娃儿书上面的绘画栩栩如生,给予我们无穷的想像。我从小就喜欢“红色”娃儿书,什么《南征北战》《战上海》《英雄小八路》《渡江侦察记》《芦荡小英雄》《鸡毛信》《雁翎队》等;英雄人物《邱少云》《王二小的故事》《罗盛教》《小兵张嘎》以及《半夜鸡叫》《我要读书》《一支驳壳枪》《一块银元》等革命传统教育类也是我的最爱。这些“红色”娃儿书,使我从小懂得“今天的幸褔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一革命道理。

小学二年级时,班上成立了图书角,班主任老师要求同学们自觉捐书。为了显示娃儿书多,我一下子从家中拿出30多本去学校(为全班最多)。那年代“偷”书同学也颇多,没几天我的书就少了10多本。老师知道后对我这样讲:“以后从班费中购买来还给你。”但直至小学毕业,老师也没能兑现此诺言。

过去的套装“红色”娃儿书让人看了上集就想看下集,什么《林海雪原》《红岩》《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要购买一套完整的“红色”娃儿书很不容易,一是购买全套书价格不菲;二是书店来一册售一册。虽说那时的娃儿书价格从几分到两角多一本,但在那特殊年代,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套装“红色”娃儿书很难购全,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件憾事。

童年时代,购买娃儿书的钱一般是靠自己一分一分攒下来的。我的攒钱方法是:家里杀鸡时,父亲将公鸡“三把毛”采下捆好,并将鸡菌皮晾干,还有用牙膏皮或柑儿壳一起拿去中街头区社“吴老者儿”或万家巷对面“邬老者儿”这些废品收购站去卖,运气好的话一次能卖上两三角钱呢。

童年时代的“红色”娃儿书,使我知道了《林海雪原》里智勇双全的杨子荣,《鸡毛信》里机智勇敢的海娃,《铁道游击队》里的传奇英雄刘洪,《红岩》中不向敌特屈服的江姐……时至今日,“红色”娃儿书上的英雄人物常常在我脑海闪现,多少回又梦见与小伙伴们一起玩抓“抓特务”和“打仗”这些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游戏,有时大家为演“好人”和“坏蛋”而争得只差动拳脚……这一幕幕,就如发生在昨天一般。这一本本“红色”娃儿书,丈量着我们童年的天真烂漫,向我们传递着幸福五彩的缤纷世界。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们县城大礼堂、大巷子、老车站、牌坊口等地,相继出现了一些摆娃儿书的路边摊;摊主们用不着长声吆吆地去招揽顾客,只要一有新书马上就能吸引一大帮孩子和成人租阅。那时的娃儿书摊就一装书木箱,随便在路边墙上钉上钉,牵上麻绳,将书往上一挂,周围再摆上几条长木凳即可。而凳子经常是坐得满满当当,有的读者只能拿着书站着或蹲着阅读。

童年时,我床底下有两大箱娃儿书。某个暑假,我偷偷将大哥珍藏的出版于50年代、早已泛黄的书和自己箱里的近200本娃儿书一起搬于家门前,我也干起了摆书摊的“生意”。由于大哥珍藏的娃儿书年代久远,且“红色”历史类书籍很多,所以前来观看者众多,他们对这些残缺不全、破损缺页的书大加称赞,甚为喜爱。我每天都能挣上七八角钱,那个假期就找了10多元的“外快”。

光阴荏苒,伴随着我成长的娃儿书如今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童年一幕幕看娃儿书的场景时常在我脑海掠过。现在那些色彩斑斓、绚丽多彩的漫画书、卡通书虽然豪华,纸张也好,但与过去那些用简单线条勾画出来的黑白娃儿书相比,似乎又缺少了什么?这也许要经历过“娃儿书时代”的人,才领会得到其中的含义。

我的童年时光是翻阅“红色”娃儿书度过的,我自小视之为宝贝,它给我的童年带来无尽欢愉。“红色”娃儿书,让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们为之向往、为之着迷!它承载着我们对儿时的太多记忆。我认为,“红色”娃儿书是我们童年最好的启蒙老师,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美与丑、好与坏,也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红色”娃儿书,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

邱金国,中共党员,四川省古蔺县人,泸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古蔺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泸州市人民监督员,供职于古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中华老年报》《乡镇论坛》《社区》《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文艺》《华西都市报》《晚霞报》《四川统一战线》《巴蜀史志》《文史专刊》《金城》《泸州日报》《泸州文艺》《泸州作家》《泸州文史》《泸州警察》等报刊。作品入编《中华格言》《泸州文学作品选》。


来源: 古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