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3-11-10 11:31:53

【庆祝建党百年】宝鼎精神代代传——记四川攀枝花宝鼎矿区开发建设革命史‖李星桦

作者:李星桦(川煤集团华荣能源融媒体中心《川煤文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9 18:51:38 浏览次数: 【字体:

宝鼎精神代代传

记四川攀枝花宝鼎矿区

开发建设革命史

李星桦

宝鼎矿区,四川煤炭产业集团攀枝花矿区所在地,镶嵌在金沙江畔一颗耀眼的明珠。这里煤浪翻滚、生机勃勃,一个个运煤铁斗如同琴弦上的音符,在宝鼎矿区演奏,奏响一曲曲奋进的赞歌。

宝鼎的山,深藏着采煤者的情感;宝鼎的水,流淌着创业者的艰难;3块石头架口锅,帐蓬搭在山窝窝。“六朵金花”“八闯将”开成了一朵一朵的英雄花,朵朵女儿红,朵朵花儿艳。“勘探设计”“三通一住”“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五大会战,在钢铁的誓言中奔腾。“创业、求实、开拓、奉献”的宝鼎精神,在熊熊的火焰中升华、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初心使命

1964年11月30日,宝鼎山红旗招展,一片沸腾,宝顶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在阵阵掌声和鞭炮声中正式成立。来自全国9个省市、28个地区、25个民族的4000多名煤矿职工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建设“大三线”号召,操着不同的口音集结于此。从那一刻起,沉睡的宝鼎山被唤醒。

“好人好马上三线”。时任云南省煤管局副局长的亓伟主动请缨,开发建设宝鼎煤田。他辞别妻儿,离开四季如春的昆明,来到攀枝花,担任宝顶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

当时,展现在建设者面前的是“上有蓝天一顶,下是荒山一片”。要在这人迹罕至的荒山建设矿区,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们想到的不是困难,不是艰苦,而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心愿:一定要按照国家计划,又快又好地把宝鼎矿区建设起来,让丰富的煤矿资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要使理想变成现实,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开始进来的一批工人,只好露宿在荒山野岭上。后来,虽然搭了席棚子,仍然是不遮日、不挡风;白天烈日烤,夜晚蚊虫叮。他们睡的是用树干并起来的杠杠床,喝的是一盆盆从几十米深的深沟里端上来的泥浆水。再加上山区气候多变,乍寒乍热,许多人一度不适应环境,有的嘴唇裂了,有的头昏气喘,有的流鼻血。在困难面前,矿区的广大干部知难而进,他们建立干部“落户班组”蹲点制度,从矿区党委领导成员到各级干部,都下到工地和工人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进行形势教育,大讲“愚公移山”精神,大讲大庆工人阶级的英雄业绩,大讲加快宝鼎矿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矿区党委主要领导成员,以身作则,和工人同住席棚,同锅吃饭,使广大职工树立了“天大困难脚下踩,扎根宝鼎闹革命”的思想,发扬大庆油田革命干劲,又快又好地把宝鼎矿区建设起来。

正是这些从五湖四海来宝鼎矿区开发建设的开拓者们,用青春照亮了井巷,把汗水和热血挥洒在800米深处,开采岩层里黑色的煤炭,劈开宝鼎把煤献,完成了党交给的矿区“勘探设计”“三通一住”“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气势恢宏、享誉神州的五大会战,创造了我国三线建设史上的宝鼎奇迹。

建设初期的办公室

“勘探设计”大会战

20世纪60年代中期,煤炭部决定集中力量建设宝鼎煤矿。1964年12月,云南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亓伟带领先遣队进入矿区,拉开矿区建设的序幕。

因宝鼎矿区地质初步勘探没有统一标准,误差较大,需进行详细勘探,指挥部根据矿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实行“边设计、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据参与勘探设计的工程师李振声回忆,那时可真叫苦啊!他们往往是头顶烈日,拄根木棍,身前挂个军用水壶,在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间出没,灰里来土里去,穿的衣服自然也是脏兮兮的。当时流行一句话“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是搞勘探的”,就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天天吃的那个菜,当时大家称之为吃“蛔虫”“塑料布”!“蛔虫”就是粗粉条儿啊;“塑料布”嘛,就是海带。大家吃得想吐,但还不得不照样吃——有吃的就不错了。

为尽快查清宝鼎煤田地质情况,迅速确定开发建设方案,1964年9月,地质部调湖南省湘潭401队、衡阳406队,广东省韶关702队和浙江省地质局探矿队汇集宝鼎矿区,并由云南省地质局组建宝鼎地质指挥部重新组编成地质8队、9队、10队和煤层对比科研队,开展大规模的详细地质勘探,集中38台钻机、近5000人的勘探队伍,从1964年12月15日首孔开钻,详查到1968年底,详查工作基本结束,累计施工钻孔512个,进尺196 518.15米。勘探队伍先后提交5个煤田的详查报告,共探明煤炭储量4.5亿吨,基本查清矿区的地质情况,为确定各矿井的生产规模和开发程序奠定了基础。

1967年5月,地质指挥部提出专题报告《渡口煤田宝鼎矿区大荞地煤岩系沉积特征》,至此,持续2年零8个月的矿区地质勘探设计大会战胜利结束。

职工们纷纷写下决心书

“三通一住”大会战

随着宝鼎矿区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4000多名建设者衣食住行成了问题。为了队伍在宝鼎扎下根来,一场“三通一住”大会战在宝鼎矿区打响。

运输物资没有路,就开山劈石自己修;盖房子没有砖,他们就用土筑墙;没有瓦,就上山割茅草盖顶。由7名少数民族姑娘组成的割草班,专门负责供应盖房用的茅草。她们日复一日,顶着星星上山,披着月光归来,饿了啃口干馒头,渴了喝口山泉水,整整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让矿区同志们都住上了新茅草房。

为解决蔬菜供应问题,亓伟号召大家学习当年的南泥湾军民,利用业余时间,房前屋后开荒种上蔬菜。就在这时,有8名家属带头用镐头刨地种菜,一下子掀起矿区职工家属开荒种菜的高潮,于是就有了“八把镐头种菜起家”的先进事迹。一时间,宝鼎矿区职工家属种菜的消息成了佳话!于是整个攀枝花工业基地,热火朝天地学习“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因为不通水,当时矿区同志几天都洗不了一次热水澡,很久不能洗衣服。后来亓伟想了个办法,用茶炉子烧成热水,倒在矿车里面,周围用席子围上,然后大家轮流到那里面洗澡,这个办法解决了建设初期洗澡难的问题。

不久,矿区开始架设跨越金沙江的输电线路,当时正是洪水季节,恶浪滚滚。安装工人们划着小船,载着上千斤的线盘,强渡金沙江放线。在奔腾咆哮的江水上,他们同险滩、逆流、暗礁和漩涡展开搏斗,战胜激流险阻,把电线拉过了金沙江。接着又靠人拉肩扛,在山顶和峡谷架起电杆,使强大的电流通到了矿区。

电通了,水通了,路通了,“干打垒”式的茅草房盖好了,工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干革命四海为家,建矿区以苦为乐。”横批是:“扎根宝鼎。”昔日荒山野岭的宝鼎山区,从此风镐突突、矿灯闪闪,隆隆的开山炮声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乌金。

自力更生

“夺煤保电”大会战

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初期,首要问题是解决建设用电,而发电需要煤炭做保障。攀枝花第一个发电厂要发电,电煤成了关键。宝鼎指挥部火速组织精兵强将投入到“夺煤保电”大会战中。小宝鼎矿是1958年大跃进中建设起来的一个年产3万吨煤的小煤窑。当时,井峒被封,井口乱石成堆、茅草丛生,主要巷道多处倒塌堵塞,修复的工程量很大。职工们扛着铁锹、钢钎,携着木棒、藤筐,沿着依稀可辨的小道,拨开杂草,一步步艰难地向从前的老矿井方向爬去。

井下巷道大都垮塌堵塞,污水淤泥足有两尺多深。顶板还不时落下石块,到处都有垮塌的危险。面对这种情况,工人们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投入修复小宝鼎煤矿的战斗。没有通风设备,他们在离地表最近的地方挖了几个口子,形成自然通风;没有风镐电钻,发动职工用钢钎大锤打眼放炮;没有矿灯,用桐油灯照明;没有运输设备,就用原木铺成简易轨道,用自制的木制矿车运输。

经过28个昼夜奋战,1964年11月22日,当第一车原煤从矿井运出时,建设者们拥抱欢跃、欣喜若狂。宝鼎煤矿沸腾了,第一天就生产原煤90吨,“夺煤保电”会战取得胜利,保证了电厂急需用煤,为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攻下了第一个“桥头堡”。

煤炭工业部和渡口总指挥部给予奋战一线的宝鼎人高度评价。

“夺煤保铁”大会战

1970年3月,为庆祝建党49周年,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下达攀枝花“七一”出铁的战略任务。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原计划从贵州六盘水调进的气肥煤因铁路不通,无法供应。气肥煤是炼焦必需的配煤,没有气肥煤,就无法炼焦炭;没有气肥煤,就无法炼铁。这就势必打乱攀枝花建设的总体部署。消息传到市委、省委,传到党中央、国务院,各级领导为此焦急万分。气肥煤,成了决定攀枝花建设速度的关键。要保证攀钢气肥煤之需,就要找到一个能年产20万吨气肥煤的煤田。这距出铁时间还有不到4个月的时间,情况紧急,时间紧迫。

接受任务的当天晚上,矿区党委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带领调查小组,到龙洞一带走访当地农民,勘测地质情况,绘制草图,在3天内就拿出了建设方案。

为解燃眉之急,在特定历史时期,一场迫不得已而进行的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夺煤保铁”大会战在龙洞河畔打响。从准备到开工,只用了短短3天时间。建设者们相继写下决心书:攀钢不出铁,我们不探亲!

当时会战总体部署是:煤矿职工唱主角,兄弟行业搞配合,全市人民大协作。从市里、指挥部通往龙洞的公路上,车水马龙,人流不断。宝鼎建设指挥部集中4个工程处的主力,7个掘进头同步施工。顶着40多度的高温,建设者们挥汗如雨,奋战井下。矿区集中各路精兵强将,调动各种器材设备,从宝鼎矿区所属小宝鼎煤矿、太平煤矿、花山煤矿、煤建62工程处等12个单位抽调出1000多名职工,经过单位简短动员,两小时内整装出发,连夜赶往龙洞。矿区机关直属队抽调100多名男女职工,只用3天时间就架起一条从机关到龙洞的十几千米长的临时通信线路,保证指挥畅通。矿建二处、三处职工接到会战任务的当天,就顶着大风从20千米外赶到龙洞。他们下车后水都没喝一口,就到会战指挥部请战,到现场找井口位置。

渡口是能源之乡,又是太阳之城。立夏一过,天气就热得发了狂。红日刚一露头,地上就像火烤过,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大地像烧透的砖窑。四周光秃秃的,工地上找不到巴掌大的一块儿阴凉地方。帐篷里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像蒸笼一样,闷得人喘不过气来。饱尝干热之苦的人们仰望苍天,期望吹来一丝凉风,洒下几滴雨水。然而,一连两个多月,天天烈日当空,日日热浪灼人。工人们仍然坚守岗位,日日满勤。

龙洞会战仓促上马,配套系统跟不上。会战初期,电不能及时输送到工地,夜间地面施工的职工就用手电、汽车灯、火把照明;人多、设备少,有的井口只有一台矿车,就采取“歇人不歇车”的办法轮流作业,每个班推车工人在巷道往返走30多千米。二、三号平硐进到1400米处,突然遇到小煤窑采空区。巷道压垮了,给安全施工带来严重挑战。时间已过大半,这两个工作面的巷道不能按期完成,“七一”出铁用煤就有落空的危险。矿区干部职工成立攻关小组,摸情况,提措施,订出“多头作业,对面掘进,分段施工”的作战方案,重新部署施工力量,发动群众大打歼灭战。3个半月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宝鼎矿工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龙洞煤矿矿井建成,日产气肥煤300吨。1970年7月1日,宝鼎矿区双喜临门,两万多职工载歌载舞,热烈庆祝党的生日,热烈庆祝75天出煤、105天建成年生产能力21万吨的龙洞煤矿矿井。那天,中共四川省委发来贺电,石林山下,青山叠翠,绿水环抱,整个矿区一片欢腾。

建设者睡的杠杠床

“夺煤保钢”大会战

攀钢一号高炉出铁后,随着铁水奔流,夺煤保钢又给煤矿工人增添了新的压力:煤炭告急,能源告急!

宝鼎建设指挥部在大宝顶集中矿区3个煤矿建设工程处的10个掘进队,共计5000余人,在干巴塘、烂泥阱和半海拉开13个洞口、20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展开声势浩大的“夺煤保钢”大会战。

时间紧迫,形势严峻。煤炭指挥部果断决策:抓重点,抢速度,全力以赴,转战大宝顶煤矿搞建设,主攻太平煤矿、花山煤矿多出煤。大宝顶煤矿建设早在1967年就着手准备,因“文化大革命”干扰,工程中断。为慎重起见,施工前,指挥部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原设计进行重新审查,先后8次勘查现场,3次讨论设计,对原设计进行补充完善。会议室里,人声鼎沸,矿区决策者们在为大宝顶煤矿会战冥思苦想。

雄鸡报晓,东方发白,一个“协同作战,多头掘进,总体推进”的建设方案终于敲定拍板。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增援“夺煤保钢”会战。

5000多人的会战大军,浩浩荡荡直插建设工地,摆开战场。当时煤炭部第39工程处一队职工创造出全岩月进巷道300米的水平;煤炭部第61工程处6队把半煤岩掘进记录提高到480米的水平。

几千建设大军挥动开山神斧,在宝鼎山的山腰上,拦腰拉开13个峒口、20个掘进工作面同时施工。漫山遍野硝烟四起,炮声震天。

经过一年半的苦战,矿区设计生产能力最大的矿井——年产90万吨的大宝顶煤矿建成投产。到1973年12月,宝鼎矿区沿江煤矿、灰老井相继建成投产,至此,矿区先后建成投产小宝鼎煤矿、太平煤矿、龙洞煤矿、花山煤矿、大宝顶煤矿、沿江煤矿、灰老井等7对生产矿井,矿区建设从基本建设转入稳定生产和达产阶段。

宝鼎矿区建设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赞扬。《人民日报》1975年曾发表题为《劈开宝鼎把煤献》长篇通讯,宣扬宝鼎矿区建设的辉煌成就。

庆祝宝鼎平峒出煤(图片来源:攀煤档案室)

传承宝鼎精神

亓伟,宝鼎矿区第一任党委书记,他那“活着建设宝鼎山,死了埋在宝鼎山”的豪言壮语铭刻在后人心间,他是宝鼎开发建设的一面旗帜。

宝鼎矿区先后获得“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国家重点企业信息系统先进单位”“中国守法诚信单位”“四川省工业节能先进企业”“四川省工业企业最大规模20强”“中国煤炭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同时涌现出王恒成、房桂芝、刘家赞、雷永、李建雄等37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他们就是宝鼎的榜样和楷模。

人民不会忘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一辈矿区开发建设者们用汗水、泪水和血水浇铸形成“创业、求实、开拓、奉献”的“宝鼎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宝鼎煤炭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参考资料:《攀枝花矿务局志》)

作者简介

李星桦,女,高级政工师,全国煤矿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川煤集团华荣能源融媒体中心《川煤文艺》执行主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星桦(川煤集团华荣能源融媒体中心《川煤文艺》)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