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初心,在这里萌芽——刘伯承从乐山出发,踏上红色征程 ‖ 王晶

作者:王 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04 20:47:04 浏览次数: 【字体:

初心,在这里萌芽

——刘伯承从乐山出发,踏上红色征程

王 晶

在乐山市五通桥区金粟镇双漩村4组,有一处名为“张公馆”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个鲜有人光顾的历史遗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刘伯承有一段渊源颇深的故事。

“这里曾经是刘伯承的养伤之所,也是刘伯承的初心萌芽之地。”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入研究的五通桥区委党史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李江介绍,张公馆是川军刘文辉部第二混成旅旅长张仲铭在五通桥的寓所。1924年,刘伯承来此暂住养伤,并在这里系统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然后从这里出发,踏上了红色征程。

刘伯承曾居住的张公馆(图片来自网络)

腿部中枪 赴乐养伤

据《四川省革命遗址通览》记载,1923年8月,刘伯承在讨伐北洋军阀的一次战斗中腿部受伤,被送往成都医治。这次负伤成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让他有更多时间和空间思考民族的未来和自己的出路。

当时,正在成都担任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吴玉章经常前去探望刘伯承。后经吴玉章介绍,刘伯承认识了当时四川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杨闇公,三人很快成为好友。

“伯承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军人中尤其罕见。返川许久,阅人不可谓不多,天才何故如此罕出。”“伯承机警过人,并且很勤学的。头脑也异常清晰,不是碌碌者可比,又兼有远大志向,得与之交,我心内是很快活的。”1924年1月,杨闇公先后两次在日记中表达了对刘伯承的欣赏。

1924年春,受时局所迫,刘伯承辗转来到乐山五通桥张公馆养伤。

刘伯承曾居住的张公馆(图片来自网络)

潜心思索 拨雾探路

“刘元帅和张旅长是同窗好友,他在这里养伤期间,就住在堂屋旁的厢房里。”双漩村88岁的村民张仲全是张仲铭的族人,他年少时曾在“张公馆”见过刘伯承。张仲全回忆道:“模样很好,戴着眼镜,喜欢看书、钓鱼……”

“在张公馆,刘伯承一边养伤,一边继续深入研究新的革命理论,思索救国救民之道。”期间,吴玉章、杨闇公给刘伯承带来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为苦苦思索前路的刘伯承指明了方向。

在五通桥区西坝镇沐溪河畔,立着一块“刘伯承垂钓处”纪念碑。刘伯承在五通桥养伤期间,常深入劳苦阶层调查研究,并多次到沐溪河畔的曾店儿饮茶垂钓,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园林春色满,仕女踏青时;诚恐名花落,匡扶不上枝;峨山沉雪里,欲往滞犍为;君自家山问,琅琅回有诗。”这首《赠友人》便是刘伯承于五通桥养伤时所作。诗作超逸隽永,感情蕴藉,冲淡平和,颇具清空澄澈之妙,反映了作者政治信仰上的坚定沉着。

乐山出发 坚定入党

据《回忆刘伯承元帅》相关篇目,1924年秋,吴玉章到五通桥向刘伯承介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革命形势,并相约去上海找寻前途。刘伯承与吴玉章一同出川,考察革命形势。

从1924年秋末离开五通桥,到1925年返回五通桥,刘伯承从西到东,又从北到南,通过实际考察,他认识到:中国之现状如果被改变,中国之未来如果被创造,那一定是由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来完成。

1926年5月13日,经杨闇公和吴玉章两人介绍,刘伯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刘伯承34岁,这位革命者,终于拨开云雾,踏上了新的征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 晶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