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小叶丹一家四代的家国情怀 ‖ 伍龙 杨静

作者:伍 龙 来源:《炎黄春秋》2018年10期 发布时间:2021-07-01 15:59:43 浏览次数: 【字体:

导语:“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军事史和民族史上意义重大。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冕宁,彝族头人小叶丹与时任红军先遣队司令员的刘伯承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小叶丹位列“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其“守信笃义”的传家宝代代相传。本文中,小叶丹外孙伍龙深情讲述了小叶丹一家四代弘扬红色家风、促进民族团结的事例。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冕宁。红军来了后,当地老百姓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军队,但看人看心,我们彝族人通过接触,发现这支队伍和以往的队伍不一样,红军说到做到,尊重我们的风俗习惯,不骚扰我们的生活。 

 在发现红军队伍跟国民党队伍不一样后,彝族头人、我的外公小叶丹与时任红军先遣队司令员的刘伯承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5月22日,红军成立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司令员刘伯承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授予小叶丹“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

一 代 人

 出身黑彝贵族家庭的小叶丹(果基约达),自小聪慧稳重,10多岁时便可以熟记彝族各支谱系、辞令典章及民间法规。果基家在当地有很强的号召力,小叶丹因为能干、做事公道、讲信用、识大义,在家支内赢得威望,被大家公推为头人。 

 彝族依山脉、河流沿线而居。红军穿彝区到安顺这段全长约100公里的道路,均在果基家支的势力范围内。羊肠小道不好走、不好找,但当地住民比较熟悉,小叶丹组织人手给红军引路,他让族人打着红旗,沿途而居的彝民便会主动为红军提供帮助。 

红军于1935年5月22日结盟当天开拔,经9天8夜,快速通过了凉山彝区,粉碎了敌人困红军于此的打算,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取了时间。刘伯承元帅后来回忆:“如果不是与小叶丹在彝海结盟,红军在彝区受阻只要三天,我们就能被蒋介石的部队追上,就可能重蹈石达开的覆辙。”被国民党划定为“死地”的凉山彝区,在“彝汉平等、彝汉一家”的“彝海结盟”中,化作通往中国革命胜利的长征路。 

 完成护送红军的任务后,作为支队长的小叶丹誓死捍卫红军授予他的旗子。7年间,小叶丹一直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放在背篓的夹层里保护。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被反动军阀收买的部族武装伏击身亡,时年48岁。 

国民党反动派和旧军阀不断追找队旗下落。可一旦交出这面旗子,就意味着兄弟决裂,红军与彝族的“彝海结盟”宣告破灭。为信守结盟的情谊和大义,护好信物旗子,我们家赔了银子,赔了羊,就是不交旗。 

 外公生前曾跟家人讲:“这样的队伍一定能壮大,刘大哥是干大事情的人,大哥回来的时候要有信物,这面旗子就是信物,也是我们彝族人参加红军、拥护共产党的信物。任何时候人在旗在,旗随人走,小叶丹家族人在,旗子恒在。” 

 “彝海结盟”后,小叶丹和族人帮助红军走过去就是几天,但从1935年到1950年凉山彝族解放的这15年间,果基家坚持反抗压迫,日子过得比较艰难。特别是在小叶丹被害后的8年,外婆倮伍乌吉嫫作为一名女性,看护旗子更是难上加难。 

 外婆在外公小叶丹被枪杀后,表现得十分坚强。她知道这面旗子的意义,时刻牢记丈夫的嘱托:旗子在结盟在,旗子在信义在。 

 百褶裙在我们彝族人眼里十分珍贵且特别,代表着女性的贞操和尊严。外婆冒着尊严和贞洁被侵犯的风险,将旗子藏在百褶裙里,任何时候都不曾交出这面旗子。有段时间,外婆觉得带在身上都不安全了,就将旗子夹在她不常穿的披毡里。直到1950年7月14日,刘邓大军来找这面旗子,外婆与小外公果基尼迫才一起将旗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八四师五五一团,刘伯承元帅派出的刘团长携带亲笔信至冕宁将此旗带回。如今,这面象征民族团结、见证革命历史的旗子,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彝族人特别看重信义和担当,小外公果基尼迫也不例外。小外公是小叶丹最小的兄弟,曾受哥哥小叶丹委派护送红军。解放后,党和政府很信任小叶丹的这个弟弟,给了小外公很多荣誉。小外公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凉山州人大副主任,积极做民族团结工作,参加祖国和家乡各项建设事业。小外公于1989年去世,算是祖辈里享福的一个老人,当然享的是新中国的福、享的是党和政府的福。 

 我见过小外公,但没有见过外公小叶丹。小外公曾提道:“我们两兄弟长得像,身高都是1米85左右,典型的彝族人长相,深目、隆鼻、卷发。”位于凉山州西昌市的彝海结盟纪念碑中小叶丹的塑像,就是以小外公为原型,凭借小外公的印象,与小外公反复商量敲定的,那个塑像较贴近外公的相貌。 

小外公每次到北京开会,都会拜会哥哥刘伯承,跟刘伯承一家讲述大凉山彝区的发展变化。老人家在世时,经常手执“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子的复制品,在纪念馆、学校等地给后人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用革命战争年代彝汉两位异姓兄弟结盟的事迹宣传民族团结和革命精神。

二 代 人

 我的外公、外婆一共生育了4个子女,除去我母亲果基阿色嫫外,我有一个姨妈很早去世了,另有两个舅舅,大舅果基阿比莫,小舅果基达尔莫。这代人都已经不在了,但是外公、外婆对子女的言传身教留了下来。 

 小叶丹凭借个人修养、智慧和人格魅力,成为家支中人们效仿的典范,他经常用彝族格言教育子女和家支内的青年,“砍朝上长的树,喝往下流的水,走平坦的路……”,告诫孩子们不为“不义”事,不要违反常理、违背规律。“不要偷,莫说谎……”外公生前还编了一套类似《三字经》的彝语启蒙“诫子书”,教育家里的孩子。 

 外婆教导子女们时经常讲:“小叶丹不能给你们留下什么,你们当安分守己地做人做事,要牢牢记住不能给小叶丹抹黑。”他们第二代人转告给我们第三代人,我们第三代人转告给第四代人,世世代代传下去。 

 这代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大致相同。我妈妈一直生活在农村,与父亲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父母在20世纪70年代末相继过世,那会儿我六七岁的样子。四川解放后,刘伯承元帅托政府的人来找过我们家,当他得知小叶丹已不在世后,唏嘘不已,提出将小叶丹的孩子接到他的身边。外婆决定送大舅去,大舅跟了政府的人去找刘伯伯。但出了彝区,大舅不适应汉地生活,中途又折返彝海,回来后被任命为中心乡(彝海乡)乡长,运动中受到冲击,回到老家,在乡间务农,后在20世纪60年代去世。小舅舅在改革开放后担任冕宁互助会的政协委员,于1986年去世。

 妈妈、大舅和了小舅3人,在运动中也遭受了冲击。但一家人团结一心,彼此鼓励,彼此关爱,坚信党和政府,坚信乌云终将散去。

第 三 代

 我们家第三代有3个孙辈,大舅的女儿果基曲比嫫一直在农村务农,待人接物厚道和蔼。小舅舅有个儿子叫果基伍哈,汉文名字沈建国,我俩年纪相仿,在党和政府关怀下一起去北京上大学。他在中央民族大学,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他回了凉山州工作,因工作出色,担任凉山州政务服务管理局副局长。 

 我少年失怙,由堂叔抚养长大。因为家贫,曾中断学业。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再次回到学校,先后在四川彝文学校彝汉翻译专业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学习。尽管我基础比较差,成绩一般,但我很认真努力,也很遵守规则。大学毕业后,组织安排我到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工作。我相信做人不分贤愚,守信笃义,想做个好人就能做个好人。 

 十多年前,我与我的爱人胡美去看望刘伯承元帅的夫人汪荣华,老人家听说我是小叶丹的外孙后,颤巍巍地竖起大拇指说:“小叶丹是个忠实的人、守信的人,是个讲义气的大好人!”我们孙辈虽然本事有限,但要好好工作,诚实生活,待人守信,多行善义,传承好家风。

第 四 代

 我们家第四代有7个孩子,人丁兴旺。这一代生活在富裕、幸福、和谐的社会中,快乐地学习成长。孩子们中大的有的已经工作,小的大多在上学。小孩们也熟悉小叶丹的事迹,“彝海结盟”在孩子们的心里也埋下了三颗种子:守信笃义的种子、民族团结的种子和报效祖国的种子。 

可以告慰革命先辈们的是,从“彝海结盟”至今,小叶丹家支后人无一起违纪违法犯罪记录,果基家团结友善、诚实守信、讲究义气,守信笃义一直是小叶丹家支后人坚实的底线,“不能给小叶丹抹黑”成为一代代子孙对小叶丹家风最庄严的承诺。 

来源:《炎黄春秋》2018年10期

作者:伍  龙(全国人大民委办公室) 杨  静(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

来源: 《炎黄春秋》2018年10期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