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众人齐心凿出“川西第一海”

来源:20210701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01 11:27:45 浏览次数: 【字体:

黑龙滩水库工程誓师大会。 (资料图片)

勇 求 索

四川第一座大型引蓄灌溉工程

6月14日端午节假期,位于眉山市仁寿县的黑龙滩湿地公园青山绿水,游人如织。

黑龙滩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公园,以黑龙滩水库为依托规划建设而成。50年前,为治愈“老旱病”,四川决定在仁寿县城西部修建这座库容达3.6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

这是四川第一座大型引蓄灌溉工程,它的“体量”在整个四川盆地仍位居前列,有“川西第一海”之称。

四川水利建设的代表作之一

“下雨往外流,无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这首打油诗是对当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真实写照。仁寿县志记载:修建黑龙滩水库之前,仁寿县的大旱和局部大旱频率为三年两次。即便是正常年景,普通人家过的也是“红苕半年粮”的生活。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水利建设在四川深入开展起来,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发展,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由此留下了不少伟大的工程,黑龙滩水库就是其一。

1969年,乐山市(仁寿当时隶属乐山市)派出水利专家组,开始着手规划一个以仁寿为中心、覆盖周边地区的大型水库。《黑龙滩水库修建简史》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1970年春,仁寿县革委会会议室,县武装部长、革委会主任崔二奎,县委副书记杨汝岱等领导在一起召开会议,商议修建大型水库,即黑龙滩水库事宜。

1970年,水库的初步设计方案出炉,很快得到省级层面的认可。时隔50年后,方案第一次提出的“引水灌区”的概念仍让水利专家们感慨不已:通过东风渠连通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岷江之水补给水库库容,形成“长藤结瓜”的灌溉渠系与格局,堪称创举。

改写仁寿“看天吃水”历史

前不久,一张女电焊工的黑白老照片,在仁寿黑龙滩建设者的圈子里转发。谈及此事,家住眉山天府新区视高街道新明村2组的罗翠容至今仍难掩激动,因为照片中的主人公就是她本人,照片拍摄于1972年4月。

50余年前,党委政府带领百万仁寿人喊出了“重新安排仁寿山河”的豪言壮语。从1970年开始,数十万仁寿儿女,硬是在这片丘陵之地,改写了人口和农业大县仁寿及周边多个县(区)“看天吃水”的历史。

据《黑龙滩水库志》记载,1970年10月,秋收之后,数以万计的民工、民兵和解放军来到仁寿县,开始修建水库。1972年,黑龙滩水库开始蓄水,向仁寿、简阳和井研三地100余万亩耕地供水,并承担周边城镇生产生活供水职能。1978年,水库的收尾工程竣工。及至1985年,被黑龙滩水库滋润的土地达到120多万亩。

留下众志成城的精神财富

“当时经济较困难,技术也不先进,要上马这么大一个工程,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是干不成事的。”90多岁的原仁寿县水利局局长熊吉慎是黑龙滩水库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据他回忆,工程开始之初,黑龙滩大坝工地计划第一批要上2000人。这么多人,从哪里去找呀?正当指挥部所有人都万分焦急时,群众敲锣打鼓一下子来了5000多人。原来,听说修水库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用水、吃水问题,仁寿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鼎力支持,报名人数大大超出了计划用工量。

“按照当时全县125.4万人计算,平均算下来,全县人平投劳109个,人平挖运土石方33立方米,人平为工程献石13块,仅仅是砌石工程一项,便相当于从仁寿县砌了一条宽4米、厚0.4米的条石路到北京。”在四川省都江堰黑龙滩灌区管理处处长肖伟胜看来,黑龙滩水库是仁寿人一锤一锤敲出来的,一锄一锄挖出来的,一箩筐一箩筐挑出来的。

来源: 20210701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