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缅怀我的红军父亲武公干‖武振华

作者:武振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03 14:57:57 浏览次数: 【字体:

缅怀我的红军父亲武公干

武振华

父亲武公干离开我们已23年了,每当夜阑人静时,总感觉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我。我知道,那是父亲在遥远的天国对我们永远的牵挂。

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低调的人,一个正义的人,尽管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但父亲很少向我们讲述自己当年的故事。作为子女,我深感有必要记录一些有关他的文字,以缅怀他的在天之灵,也作为共和国难忘记忆的一小部分留给我们的后人。

父亲武公干壮年时留影

少年从军

1924年12月28日,父亲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杨家湾镇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生活的艰辛加之封建地主的盘剥,父亲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的追求,使父亲较早成熟起来。1935年,贺龙、任弼时、王震、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红军长征经过毕节时,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4个县的95个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5000多名各族青年参加了红军,我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名。

那是1935年2月的一天,父亲正在街头上谋生,一个穿着军服的人来到了他的身边(后来他才知道那个同志是红军的一位连长),问他几岁了,想不想当红军?父亲喜出望外,连长把父亲带到自己的住处,还给取了一个新名字——武公干,寓意将来好好给公家干事。然而红军在跨越天险腊子口时,这位连长不幸牺牲在了胡宗南部队的枪林弹雨中,可惜由于当时战事频繁和父亲的年幼,他没有记下这位连长的英名,正是这位无名的连长带领父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长征历险

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父亲跟随大部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越过雪山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参加了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长征,亲历了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历程。

在长征中幸存下来实属不易,当时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国民党的部队狂轰滥炸时,他们就伏在地壕里,硝烟过后,场景惨不忍睹,缺胳膊少腿那是屡见不鲜,好几次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由于部队经常打夜战,急行军有时往往几天几夜不能睡觉,晚上行军,战士们必须牵着绳子走,边走路边打瞌睡,有人走得慢,后面的战友就使劲推着往前走,生怕掉队。

爬雪山触目惊心。大雪山有“塞外屏障”之称,海拔四五千米,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严寒,荒无人烟,稍有不慎就会掉入雪窟,葬身雪山。尤其夹金山更是地势陡险,山岭连绵,危岩耸突,峭壁如削,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流传着的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得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就是对夹金山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过草地的情景更是危险重重。举目望去,一望无际的草地上笼罩着迷蒙的浓雾,方向难辨。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而牺牲。而且天公偏偏不作美,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战士们靠体温暖干衣服,用带草苦味的水和马尿解渴,凭草根和牛皮充饥,历尽千辛万苦,才走出了人迹罕至、危机四伏的茫茫草地。

环境险恶,战火连天,长征险途对一个成年战士来讲实属不易,对一个只有11岁的孩子来讲,更是难上加难。1936年8月,红军大部队到达甘肃省通渭县境内,他们途经常河、马店、温家堡、东坡、阳坡,翻越孟家梁,最后到达通渭县城进行休整。急行军加之营养不良,父亲因病无法跟随部队继续前行,被迫留在了通渭县襄南乡东坪村阳坡,后经村上好心人收留,得以存世。

父亲武公干革命的见证

不一样的农民

父亲跟随中国工农红军,历经艰险,在红军这个大熔炉内炼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只要他有一口气,他决不向任何困难和危险低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村合作社,面对艰苦的活儿,父亲总是知难而上,最记忆犹新的就是野外看守苜蓿和树林,因夜里常有狼出没,既挨冻又危险,没人愿意去,父亲就全揽到了自己身上,把温暖和安全留给乡亲们,哪怕刮风下雨,他都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父亲生性善良,乐于助人。有两件事儿经后人提及,我们才得以知晓。其中一件是有一年夏天,父亲正在地里干活,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由于家里的牲畜不在畜栏里,为了不让牲畜遭到雨淋,父亲冒着大雨往家赶,当赶到村口时,看见大水坑里漂着一个小女孩,父亲急忙打捞出,孩子才得以挽救。原来是大人们在外干活,雷雨来得快,孩子小,在匆忙回家的路上不慎掉到了树坑里。当时小女孩已奄奄一息,稍有耽搁,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天下大雨,雨后父亲去邻村请大夫给多病的母亲看病,当他路过一个沟边时,听见沟里一个人在喊:“救命啊,救命!”父亲循声找去,原来是村里一个孩子身陷在泉池的淤泥里,只剩一个头了,形势非常危险,父亲三步并作两步,跑下去救上了危境中的小男孩!原来这孩子在泉边舀水时,突然泉周围的山体滑坡,身子被冲进泉中,父亲不顾个人安危,及时救助,孩子才得以幸免于难。

革命本色

父亲自幼离家,跟随红军革命,艰苦的生活,养成了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从不让我们浪费一粒米,总是教育我们:“粒粒皆辛苦,一定不能浪费!”他有一件蓝色的帆布衬衫,记得在我童年时他就在穿,我大学毕业时,尽管满身补丁,洗得发白了,但他还舍不得丢,总是穿在身上。

晚年的父亲武公干

最让人难忘的是他那双草鞋,那是父亲的宝贝,也是他老人家唯一的革命见证。一有时间,他总爱从柜子后面拿出来端详,还常常会陷入沉思。父亲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但在这时,他的眼眶中常常会溢满泪花,或许他是在回忆那些难忘的战友,或许是在回忆他的父母和亲人,为了革命,他流落他乡,没能和自己的父母共享天伦之乐,更没有给自己的父母尽到半点孝心,是在内心自责……有一天,我发现父亲脸色惨白,显得非常难过,跑过去一看,他的手里拿的正是那双草鞋,鞋已经被老鼠咬得破碎不堪……

多年来,他总是教育我们要敢于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为一个农民,加上我们姊妹又多,父亲认识到自己只有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付出多倍的努力,才能养活这一大家人。在父亲的人生经历中,敢于吃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发扬,这也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又一笔财富。

农历2000年2月17日凌晨,父亲因病去世,享年76岁。父亲经历了中国革命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但他从未向国家提出过任何要求。父亲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难以弥补的遗憾!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23年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崇高品德,永驻我们心中。

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刻有父亲名字的石碑

作者简介

武振华,中共党员,1972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通渭县襄南乡东坪村阳坡社,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博士(细胞生物学)。现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红军后代联谊会兰州分会会员。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武振华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